在我國的嶺南地區,自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後來,人們把廣西、廣東、雲南等地自稱"布壯"、"布土"、"布農"、"布泰"、"布班"等的人們統壹稱為"壯族"。
在壯族,男女青年在婚前享有社交的自由,但雙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後才能結婚。
壯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方式有對歌、拋繡球和打木槽等。壯族人對青年男女的交往是持開放的態度,有山歌唱道: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風流時。
成年的壯族青年男女外出趕墟,在田野、村頭對唱山歌,壹般父母不會加以約束。而封建社會中漢族對兒女的約束是有名的,真所謂"大門不邁,二門不出"。因此,對歌成了壯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主要方式之壹。
在壯族社會中,男女通常在12歲起就須學會唱幾首山歌,到17歲時,必須能學會即情歌。唱山歌地點有著嚴格規定,無論在僻靜的山村,或於街頭鬧市,都必須是大家所公認或任何人都能看見的地方。時間則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季節而定。各地每年舉行次數不壹。
拋繡球是壯族趕歌圩時,姑娘們手提五彩繽紛的花繡球,整齊地排隊唱山歌,若見到中意的小夥子,便把繡球拋給他。小夥子接過繡球,如果對姑娘滿意,就把小件禮物纏在繡球上扔回女方,戀愛就這樣開始了。拋繡球是認識對方,是戀愛的開始。
打木槽壹般在農歷年初舉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來打槽,擊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大家盡情地歡樂。然後由幾個女子擊木槽數棍後就唱山歌,接著就有許多青年男子拿著木棍,跑到木槽邊來***同敲擊,每敲壹下,大家就唱山歌,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
在我國雲南壯族的婚禮有四部分,為接親、送親、成親和回門。
送親這天,新娘穿著壯家的盛裝,戴著銀項圈、銀耳環、銀手鐲,用大紅布蓋頭,在眾多送親者的簇擁下,告別家人前往新郎家。廣南壹帶姑娘出嫁時要痛哭壹場,並唱哭嫁歌離開家門,其他地方的新娘則不哭。
送親的隊伍多數為步行,也有騎馬和馬車的。壹路上要吹奏嗩吶。遇有橋和溝,都要給"走路線"。送親的隊伍中,還有不少的歌手,他們壹路走壹路唱,更增添了婚日的喜慶氣氛。
來到男方家門口,壹般要等到臨天黑前才讓新娘跨進男方家門檻,時候不到不能進門。屆時,男方家點燈上香,庭院和堂屋燈火輝煌,新娘才款款邁進男方家門檻。
新娘進屋後,按習俗,送親者要把新娘的嫁妝和結婚用品壹壹陳列展示,有的地方還壹壹過秤,以顯示嫁妝的豐富和娘家的闊氣。之後,要舉行拜堂儀式。
拜堂時,堂屋上方坐長輩,下方坐親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紮紅繡球,並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靈,再拜長輩鄉親,賓客也紛紛祝福新郎白首偕老,永不分離。
拜堂過後,新郎新娘送入洞房。進洞房時有個別地區還流行新郎新娘搶先進門的習俗。據說是誰搶先,誰今後就不被對方欺侮。因此,新郎新娘都爭著先進洞房,引得賓客開懷大笑。
當男方家宴請賓客時,新郎新娘要雙雙前來敬酒,先酒長輩,後敬小輩。這時候,賓客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讓他們表演節目。
晚上,青年男女可以來鬧房,還可以請歌手唱歌,還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樂。洞房裏、堂房中、庭院內,到處是歡笑聲和甜美的歌聲!到了壹定的時候,新郎新娘還要向大家敬獻壯家特有的糖茶。喝著甜津津的糖茶,賓客的心裏都暖融融的。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回門。回門的時候,新郎新娘都有人陪伴,男方要帶給女方家壹桌酒菜,並攜帶鞭炮,壹路鳴放進入女方家,表示對女方父母及親戚的答謝。有的地方,女方家的人還往新郎身上灑水,以示祝福。
雲南壯族有的地方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即婚後第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農忙或節日期間來夫家住幾天。丈夫則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帶上禮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時小住壹兩天,順便幫嶽母家幹些活。直至懷上第壹個小孩後,妻子才正式來丈夫家生活。
在雲南壯族,還有招贅的習俗。即男子到女方家從妻居。招贅後,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隨母姓,並可繼承母親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