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交戰,如果打不過敵人,就掛壹個對方看得壹清二楚的大“免戰牌”。對方看到了,會暫時停止戰鬥,直到敵人把“免戰牌”拿掉,再重新開戰!
兩軍開戰,士兵不必先動手。雙方領導人會先互相報出各自官職的名字,然後互摑武器“硬杠”。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領導不能再堅持壹會兒,就會迅速撤退。勝者就是會“KO”對方的人,妳可以把勝者敲下來,鼓著小分隊高高興興的回窩。
中國古代的戰爭真的是這樣打的嗎?
兄弟,如果妳真的這麽想,那說明妳和我壹樣,從小就深受《三國演義》、《水滸傳》、《嶽傳》、《隋唐演義》等言情小說和評書的影響,被小說家和評書大師忽悠過!
那麽真正的戰爭是怎麽打的呢?
大家壹起研究壹下吧!
戰國時期,儒家“以禮治國”的思想雖然不流行,但為了維護國家的“大國尊嚴”,讓百姓看到國家的君子風範,戰前確實有壹套規矩。
在給對方的戰書裏,妳要告知對方戰爭的時間和地點,而且戰爭的地點不是妳想安排的地方,必須安排在兩國交界處,然後派使節恭敬地把戰書給對方。
不管對方看到戰書的內容有多生氣,都應該好好對待對方,甚至按照“兩軍交戰,不斬使”的國際慣例,舉行載歌載舞的宴會。
易中天先生曾經講過壹個有點滑稽的戰書:
“尊敬的君主,我們的國家將要派人與您的勇士們壹決高下。請讓他們在約定的時間來!”
對方回應:“尊敬的君主,我們會準時赴約。請飽餐壹頓,帶個雞腿來參加!”
看吧!卑微的文字,客氣的文筆,還要顧及到對方戰士是否吃飽,多麽體貼!
其實春秋以前的很多戰書都是這樣寫的。不僅如此,在戰爭期間,小軍鼓甚至軍樂隊都歡呼雀躍。
春秋時期的戰爭場面其實是這樣的:
1,因為那時候都是戰車戰。沒有馬仗,也沒有士兵站在地上打仗,而是每個士兵開著壹輛戰車,戰車壹輛壹輛排好。
2.兩軍戰車數量相等,即敵出動10輛戰車,我方也出動10輛戰車。戰鬥時,雙方戰車互相追趕,互相戰鬥,即我駕駛的戰車只與對面的敵戰車戰鬥,不與其他敵戰車對抗。
3.戰爭的規則是:不準我們擊鼓前進,直到敵人戰車擺好。只有雙方的戰車排好隊,雙方才會正式開戰。
4.在雙方戰車交錯的壹瞬間,車上的士兵用馬互相敲擊。戰車在這個過程中不停地前進。交錯之後,第壹輪結束。雙方戰車掉頭回來,然後互相交叉,士兵再敲擊。這是第二輪...等等...通常戰鬥會在幾個回合後結束,因為這種轉身會使戰車的輪子或其他部分壞掉...
5.春秋時期的另壹個戰爭規則是,如果敵兵在戰鬥中受傷,必須立即停止戰鬥,讓傷員回營療傷。我們的士兵則是現場觀戰,不允許參加其他“結對”戰鬥。
6.還有壹條規定:不能俘虜壹個白發的士兵。頭發白了,說明妳老了,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
7.如果敵人戰敗後選擇撤退,壹般情況下是不會追擊的。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春秋戰爭不允許平民和奴隸上戰場。他們參戰但不打仗,主要擔任搬運行李、餵馬、做飯等後勤工作。是“士”,即最低等的成年貴族男子,稱為“士”。
那麽妳當時是怎麽統計壹個士兵幹了多少活的呢?
壹開始是為了數士兵帶回來多少人頭。在學習古漢語的時候,可能會有人碰到壹個詞:“guó”,意思是:與敵人作戰時獲得的敵人的人頭。
在壹次大規模戰役中,殺死了無數敵人,收集那些又重又麻煩的人頭是不夠的,所以我反而收集了敵人的左耳來建功。
所以這個字的讀音不變,只是後來改成了左邊的“耳”字。至於為什麽要把左耳割掉,可能與先秦時期“尊左”的傳統禮儀有關。
實際上,戰書除了戰爭禮儀的作用外,還有宣傳和威懾勸降的作用。
比如最著名的《求見曹汶》,在“建安七子”之壹的陳琳寫的這份戰書裏,他先是如花般地誇贊他的師父袁本初:袁紹是壹個以才安國、察亂的英雄,如今又集百萬之兵,為帝與奸臣、叛徒曹操作戰!
而曹操呢?據說其祖父是宦官,曹某“挾天子以令諸侯”,盜墓掘墓,打擊賢臣,任用唯唯諾諾,搶劫部隊士兵,民怨沸騰。縱觀古今書籍中極壞的大臣,無人能與曹操相比!
戰役最後還有壹個厲害的獎勵:能拿到曹操人頭的,評為五幹戶,獎勵5000萬!
第壹,這場運動宣傳我們是正義之師,我們是來聲討人民討伐的,我們在齊新上下,我們武裝精良,衣食無憂;二是宣傳對方是十惡不赦的漢奸,早就不得人心,必須砍掉!
除了《與曹操的壹次談話》這樣的宣傳戰書,還有威脅投降的,比如南北朝著名文學家丘遲寫的著名投降戰書《與陳博智書》。
梁武帝田健獄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臨川王蕭紅領兵北伐,南齊將軍陳博智在壽陽駐軍與梁軍對峙,蕭紅命文士丘遲以個人名義下詔投降陳博智。陳博智收到這封信後,對信中的理由感到敬畏,很快就帶領8000人投降。
“春末三月,江南草長,花生樹雜,鶯飛繞。”在這本與陳波的書中,文采橫溢又十分浪漫的丘遲,用了這個16的詞來形容春末的江南景色,成為了古往今來形容江南風景的名句。在如此緊張的戰爭前夕寫出如此優美的文字,關鍵是寫給竇。
春秋時期,除了打架的規則,妳要提前給對方壹個下午的通知,還有:
1,對方在辦喪事的時候,不能打電話;
2、沒有合理的理由打,不能打;
3.對方遇到瘟疫和各種天災,無法作戰;
4.在陣型完全集結之前,對手不能上場。
嗯,都這麽循規蹈矩嗎?不是全部。他們中的壹些人,如宋襄公,因為過於迂腐地遵守這些戰爭禮儀而遭受損失。
公元前638年,宋、楚爭奪中原霸權,在洪水(壹條古河道的名稱,故故道約在河南省柘城縣西北)發生戰爭,史稱“洪水之戰”。
宋襄公早就安排好了戰爭,而儲君還沒有渡過洪水。這時,宋軍可以利用敵人不穩固的立足點,迎頭痛擊。
然而,宋襄公認為這樣戰鬥是不人道的!
等到儲君處置完畢,壹切準備就緒,宋襄公這才敲鑼打鼓地進攻儲君。但是他的仁義,並沒有給他帶來這種感覺,壹場戰鬥之後,受到重創,受了重傷,差點掛了,又逃回了宋。
妳從什麽時候開始不再談論戰爭中的“禮貌”了?戰國時代!
這時,周成了壹個擺設,想當天下的老大。在春秋時期,沒有必要要求周承認它為盟友,也沒有必要舉行儀式來接受周提供的肉。
在戰國時代,想打妳,不用再寫戰書了。妳需要使用策略。越無情越好,越有殺傷力越好。比如秦的“萬人屠白旗”,在長平之戰中殺死了趙的四十萬士兵。什麽“禮”不“禮”是真的,最大限度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是真的。
長平之戰,甚至用“雙面間諜”讓趙把善於堅守的廉頗換成只會莽撞莽撞的趙括,把《孫子兵法》的“兵狡”發揮到了極致。
所以自戰國以來,雖然東漢末年袁紹打曹操時仍有戰書,但已不像春秋時期,而是起到了自我包裝,擾亂對手士氣的作用。
這真的不是!
《嶽全傳》15回復中說:“‘免戰牌’馬上要掛在城裏了,妳想怎麽吼就怎麽吼,千萬別打。”
《三國演義》中,馬超知道父親被殺,氣得想盡辦法殺了許昌。兩軍交戰前,馬超英勇抗擊三國名將江草,曹操大敗而逃。馬超領兵在後追趕,喊來了長髯紅袍的曹操。慌亂中,曹操只好剪去胡須,棄去袍服,用旗角裹住脖子,用袍袖遮住臉,倉皇逃命。就在馬超準備投槍刺殺曹操的時候,曹洪趕去迎馬超,救了曹操。曹操為了避開馬超的精神,掛起了免戰牌。
孔明討伐曹睿,在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於是,司馬懿安營紮寨,掛起了免戰牌。孔明送給女人的衣服不容易穿。最後他也沒辦法,只好帶著30萬士兵撤退。
僅僅因為妳掛了個“牌子”就不玩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在古代戰爭中,除了爭奪兵力總數和質量,糧草才是最關鍵的東西。馬不得不吃草,士兵不得不吃飯。他們每天消耗掉多少物資!
打架就是為了錢打架。只有當機立斷,才能把戰爭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範圍內。這就是為什麽有那麽多“火襲”和“水襲”的原因。我們可以盡可能的節省時間,盡可能的不用人。
所以,不可能因為妳貼了個牌子就不打了。如果因為對方而暫時休戰,妳就自己退出。肯定是因為天氣,補給,傷病等原因。給自己找個退出的借口,不然妳會像孔明壹樣遠征但失敗。為什麽?這次的經濟損失是誰的?
當然不是。從來沒有掛過“免戰牌”的情況。
公元1400年,發動“京南之戰”的朱迪率軍來到濟南城下。
但大軍進攻三個月,死傷無數,卻無力攻下濟南城。
那是在朱迪集結大炮轟擊濟南城的時候,但是朱迪突然發現墻上貼滿了他父親朱元璋的牌位。這是濟南守將鐵選的主意!
“今天結束了。如果我再做愛,那就是我爸了。搶奪我侄子的王位已經是不仁慈和不忠誠了。如果我再炮轟我爸的牌位,那就完全不厚道,不忠誠了。鐵軒,等等,我先不和妳玩了!”
此外,他的援軍正在接近,所以朱迪不得不放棄濟南,繞道南下。
這是壹個典型的掛免戰牌取勝的戰鬥例子,但正是這種利用父親的精神地位作為免戰牌的舉動,讓朱迪對濟南統帥鐵鉉恨之入骨,稱帝後再次進攻濟南。鐵軒被捕後,當年被處決,父母被發配海南,兒子被發配戍邊,妻女全部被送去當奴隸,納入基地。
歷史上有些人真的是聽評書聽多了,要用“不戰卡”來迷惑對方,結果差點“悲劇”!
光緒二十年(1894)七月十六日,日軍進攻朝鮮王國平壤,戰了壹天,不分勝負。
但怕死的平壤清軍總司令葉誌超,下午4時在大門口掛起白旗,給日軍寫了壹封求和停戰的信。日軍接受投降,率部投降。
晚上8點多,葉誌超偷偷打開大門逃走了。不料遭到日軍伏擊,2000多人喪生,500人被俘。葉某跑了500裏回國。
日軍乘勝推進,完全控制了朝鮮半島。此後更加猖狂,很快戰火蔓延到了中國。
所以,葉誌超這次掛“免戰牌”的舉動簡直可笑,損失太慘重了!但就是這樣壹個“逃將”,因為他是李鴻章的嫡系,後來只判了個砍頭監,就平安的死了!
"吳王拔劍,流了血."這是春秋以前的戰爭場面,杵的是木棍,可見這是壹場持木棍的群毆。
在此之前的戰爭,包括黃帝與蚩尤之戰,也是團戰。
春秋時期以車戰為主;戰國以後,騎兵越來越強大,但步兵依然是戰爭的主力。
“妳們這些鼠輩,快下馬投降吧。”《三國演義》裏經常出現雙方出來單挑,勝者全戰,但這肯定不是歷史事實。
《三國演義》中,典韋和曹這兩個原本是張妙部的人有壹場單挑:打了壹天壹夜,不分勝負。
神靈嶺大戰時,孫權的“江東小霸王”之兄孫策與他大戰五十回合,從馬到馬,無壹平手。最後,太史慈說服了他,向孫策投降。
兩人在關大戰,張飛與馬超單挑,首次得分100。稍作休息後,他們打了100多回合。此時天色已晚,兩人點著火把打起了夜戰,atrix打了20多個回合。
《三國演義》中之所以有那麽多主角互相廝殺的場景,與馬鐙的發明是分不開的。
馬蹬是東漢末年才出現的。東漢以前的戰爭中,由於沒有馬鐙,人騎在馬上快速作戰時很不穩定。他們需要壹只手來勒住馬的脖子,騎起來都不穩,更別說提著沈重的長兵器馬上去打去殺。
三國時期,雖然出現了馬鐙,可以壹下子打起來,壹下子射箭取敵性命更方便,但是以壹個人的勝負來決定戰爭的走向,顯然是不現實的。
三國時期戰爭很多,主要是大團作戰,主要是步兵和騎兵。帶頭的往往是廣大的士兵和下級軍官。酋長和重要將領往往處於受保護的地位。
仗還沒打就破主不是笑話嗎?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戰爭我們都見過。雖然也有總司令被殺的情況,但是死的最多的還是士兵!教練處於受保護狀態。
如果妳說三國演義是單挑,妳也會怪羅貫中。不是還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嗎?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麽只有劉能打三打壹,其他將領都不能打三打壹?這樣玩多熱鬧啊!
還需要註意的是,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幾乎所向披靡,即改變了中國自秦朝以來“論功行賞”的軍事獎勵制度,而是采取“軍士自備衣服和食物,根據戰功大小在戰鬥中掠奪奴隸和財物”的辦法。更不可能在這種方法的實施中采用“主必決鬥以計勝負”的方法。如果是這樣的話,戰爭搶來的金融也只會算作主的壹份。因此,只有三支軍事力量才能贏得戰爭。
但歷史也不是沒有單挑。
據《三國誌·呂布傳》記載,郭汜正要攻打長安北門,呂布提出要和他單挑。戰爭中,郭汜還沒和呂布過招,就被人用長矛刺死了。幸運的是,他被他的手下救了出來,沒有當場死亡。可惜的是,呂布雖然打敗了郭汜,壹戰告捷,但還是沒能守住長安。
這種約會單挑,恐怕只有呂布這種膽大包天的人才能做到。
據《新五代夏傳》記載,912年(幹化二年),後唐大將夏與周德威在幽州攻劉壽光,與主將單廷貴、袁交戰。夏和二選壹,卻不落下風,打得難解難分,雙方將士看呆了,紛紛放下武器,駐足觀看。
從這裏可以看出,這個地方的戰鬥並不僅僅是指揮者之間的直接較量,而僅僅是因為夏和單、袁會打得如此之好,以至於在旁邊廝殺的雙方將士都很震驚,會壹起看他們的單挑。
劉朝人,在《在園》雜誌上說:“桃園宣誓,戰鬥不脫離官方格局。”
“坤官”指的是“野史小說家”,“八股”指的是“套路”。他這句話的意思是,桃園結義的故事,主將的“回合對決”,都是野史小說家編造的,不可信。
總而言之,戰爭就是戰爭。這裏沒有仁義道德,只有妳死我活。雖然歷史上名人很多,但不可能靠兩個人的能力直接決定戰爭的勝負。敵人不可能用戰書作為戰場指南,更不可能因為壹張“免戰牌”就為戰爭按下“暫停鍵”。至於戰場,那就更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