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縮水的時間裏,外賣騎手要想按時送餐而不被平臺處罰,就只能在路上更快地與交警、汽車、行人、電動車、路線、紅色路燈博弈,爭分奪秒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送餐任務。
“外賣騎手,困在體制內”的走紅,只是引爆了外賣騎手和外賣平臺的矛盾,吃瓜群眾和“外賣用戶”被“仇富”、批判、包容、感動的群體情緒戲弄,讓這件事背後的醜陋和畸形無所遁形。
然而,解決了什麽?
網絡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有近300萬騎手,約16.4%的畢業生表示願意成為騎手,送外賣。
上半年轉做外賣騎手的人數遠超其他行業。
原因是什麽?
高薪!
僅美團的數據,2018年,騎手* * *年收入超過300億,遠高於傳統行業。更何況現在的外賣平臺大大增加了配送成本。
很多網友都披露,轉行送外賣真的很辛苦,但也很賺錢。輕松壹個月8k左右,全國平均水平,在北上廣壹線城市比這個高很多。在某些特定地區,甚至是這個數值的3倍左右。
外賣騎手作為壹個新興職業,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註並加入其中。
原因可能是:收入高但是自由,事情多但是沒有勾心鬥角。
那麽,為什麽現在的外賣騎手會成為高危職業呢?
如果妳看過壹個外賣小哥在車流中騎著電動車疾馳而過的畫面,妳會有所感觸;如果妳見過外賣小哥淩晨兩三點轉身溜,連人帶車倒在地上痛苦的咧著嘴笑,卻還堅持爬起來,就會有所感觸;如果妳知道壹個城市45.7%的小車禍都和外賣小哥有關,妳就明白了。
平臺要求外賣騎手更快,用戶要求騎手在外面買更快,小哥要求自己更快。
平臺希望創造更好的送貨服務體驗,留住更多的人,賺更多的錢;
用戶想快速獲取食物,吃完還有其他事情,時間緊張;
小哥希望多跑點單,多掙點錢,家裏父母孩子還餓著呢。
所以,只能爭分奪秒;所以,只能趕緊提貨;所以,只有生死時速。
因此,外賣騎手成為高危職業之壹。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給我們的是壹個熱血沸騰,紛爭不斷的江湖。
然而,生活的戲劇告訴我們,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有鬥爭的地方就有江湖。
這只是壹個永恒的真理,更何況是壹個已經被驗證潛力巨大的商業模式。
外賣行業作為壹個新興行業,潛力巨大,毋庸置疑。也是眾多互聯網大佬的戰場之壹。
但是這和平臺限時有什麽關系呢?
大家不是都同意壹個小時送到嗎?也可以爭地,爭錢,也不妨礙什麽。
但是,互聯網大佬雷軍曾經在他的七字互聯網公式中提到壹個詞“極致”。
這個極端不僅指產品,還指體驗。在互聯網世界裏,“體驗”這個詞被挖掘和無限放大。
如果壹個外賣平臺20分鐘就能送到,就能吃到熱飯;B平臺需要1小時,妳選哪個?
我想很多人會選擇A平臺,因為它體驗好,能滿足壹個外賣最基本的痛點:饑餓。
在“懶人經濟”的催化下,越來越快的配送成為平臺間角力的“法寶”。
快是指能夠跑更多的單,接手更多的業務,是指單個外賣騎手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更多的效益;
快就是滿足用戶需求,讓用戶體驗至上,會有更多用戶加入進來,從而激發平臺的用戶活躍度;
快是指妳有機會和實力碾壓對手,快速成長,碾壓甚至碾壓對手。
很多人把社交媒體作為外賣騎手的平臺,認為外賣平臺應該更寬松,理解延遲配送。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呢?
為什麽外賣騎手會被扣錢?很大原因在於客戶投訴。
“無商不奸”不僅僅是指那些商家平臺,更是指組成商家平臺的龐大用戶數量——正是他們給了平臺這樣的底氣去制定咄咄逼人的規則。
沒有人喜歡別人責怪自己,但事實是,當妳撥開迷霧認清現實的時候,很多時候妳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商家平臺綁架了,做出“惡人臉”來懲罰那些剛剛在平臺表明態度的外賣騎手。
歸根結底,我們每個用戶都是“小人”。雖然平臺有屏蔽甚至欺騙的嫌疑,但我們不得不說,用戶在中間扮演了上帝、天使、聖母的角色。
無論是“三問與王興”的外賣騎手,還是因為餓了而點外賣的用戶,其實每壹個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而這方面是平臺算法加幾分鐘,或者平臺給十分鐘充裕時間,或者用戶自願等待無怨無悔等壹系列動作都給不了的。
尊重別人是壹種品質,尊重自己也是壹種品質。
每個人都向生活跳過舞,每個人都在努力生活。
包括平臺在內,都力求服務好自己“圈子”內的所有神客戶,盡力讓自己的計算更精準。包括外賣騎手,他們為了賺錢,曾經辛辛苦苦地送外賣,甚至穿著戴月,甚至還吃過壹次飯。也包括每壹個用戶,累了壹天,就是為了吃壹頓熱飯。
真正的尊重是壹種平等下的理解,也是平等下的相互付出。
不卑不亢,壹視同仁。
外賣壹旦開始賣不好,就立刻處於同情弱者的地位;用戶壹旦開始同情,就立刻處於聖母情懷泛濫卻壹文不值的境地。
好的規則可以建立這種“尊重”和“平等”的虛假結構,但真正的尊重是規則給不了的。
是發自內心的平等交換,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
在快遞行業,我們都知道,如果想快遞,就選擇順豐或者JD.COM,如果想便宜壹點,就選擇EMS或者郵政包裹。
其實外賣行業可以借鑒這種模式,用戶如果想吃得更快,不妨多付錢。快遞員要想多賺錢,還不如快點送,但是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如果平臺想讓用戶好好說話,不妨多提供壹些服務。
商業模式沒有邊界,但它可以在壹個“核心點”的基礎上擴展不同的服務。這才是真正商業的本質,而不是為了打擊對手,壓縮平臺內所有人的權益。
當然,服務的本質背後,不僅僅是商業,更是壹顆包容、平等、理解、付出的心。
比如醫生的善良,老師的善良。
期待那壹天,各行各業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