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家庭中,絕對不存在對孩子的無理溺愛,犯錯的孩子會被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不是無邊無際的,不能為所欲為。英國法律明確規定允許家長體罰孩子,很多學校還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定。
壹般家庭,5歲以下的孩子不允許和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對吃什麽穿什麽挑剔。到了該怎麽辦的時候,他們都會照章辦事,故意犯錯欺負年輕的會受到嚴懲。不管對誰,孩子都要有禮貌,說話要有禮貌,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相反,孩子會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體罰。只有懂事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表揚。這只是英國家庭紳士教育的壹個方面。舉止禮儀達標,對人有禮貌是對每個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國人普遍認為,溺愛和嬌慣孩子是孩子獨立人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讓孩子將來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能夠獨立生活和工作,就要從小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國人認為孩子應該對自己未來的獨立生活負責。現實的原則是第壹位的,親情是第二位的。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這也是英國人的觀點。父母應該對孩子長大後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將來不能像其他人壹樣適應社會,為社會做貢獻,就無法盡到作為父母的教育職責。這樣的父母是不稱職的,他們應該感到內疚,並向社會檢討。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好好照顧,但不要嬌慣。所以英國的年輕父母很少總是把孩子抱在懷裏,而是讓孩子隨便爬著玩。總之,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道德老師,而不是孩子的保護者。所以,當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時,英國父母絕對不會扶起他,而是讓他自己站起來,從小事上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讓他們明白,他們每個人都不能靠父母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國家庭裏,孩子從來都不是中心。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想法是壹樣的。
在英國,無論條件如何,富裕家庭或普通家庭都不會溺愛孩子。人們會有意識地“創造”壹些艱苦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遭受壹些人為的困難,以此來磨練意誌,在以後的生活中養成堅強的意誌,適應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公立學校是英國的貴族學校,有些是世界聞名的。上這些著名公立學校的學生都是富家子弟。公立學校學費貴,強調學習成績優秀。然而,在公立學校上學的富家子弟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學校故意把飯菜做得很差,缺少加熱設備。學校要求每壹個公立學校的學生在惡劣天氣下在操場和課堂上穿短褲,堅持冷水洗澡,不蓋保暖的被子,冬天開著窗戶睡覺。這樣做是為了擺脫孩子的女人味,培養堅強的意誌,提高孩子的身心素質。在公立學校,人們以苦難為榮,以決心為貴,樹立壹種自然的價值觀。在英國人眼裏,這是壹個模擬的生活環境。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種環境的錘煉,準備許多實用的生活技能,從而增強在艱苦環境中生活的能力。這是對孩子的另壹種愛,比過分關心孩子更強烈。這是壹種父母必須做出的真愛。
傳統無處不在。習慣壹旦形成,就會存在於人們的行為和思想中而不問原因,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成為不問為什麽的意識。作為壹種傳統,傳統的人文思想在英國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成為他們認識事物的標準和價值,成為他們行為的主導作用。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人們的認識是如此的統壹,以至於都在自覺不自覺的按照傳統做事,按照傳統的標準評價孩子的行為。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認為孩子應該懂得忍耐,因為在真正的成人社會裏,需要忍耐的事情太多了。他們認為作為壹個君子,沒有耐心的自我約束是最可鄙的,最沒有教養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學會忍耐,將來也不會有多大成就。所以,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傷害,即使哭,也永遠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同情。相反,父母會嚴厲斥責那些受不了痛苦,隨意哭鬧的孩子。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逐漸明白,自己生活在壹個只能靠自己的環境裏。無論什麽樣的痛苦,他都不壹定要求助,而是要自己去忍受。久而久之,孩子的毅力自然就養成了。毅力有助於成就大事,這是英國人的壹致看法。
父母的壹系列做法會讓孩子長大後受益,有些人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深刻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過這樣經歷的孩子,成年後都會這樣要求孩子,從而形成傳統,成為孩子教育的固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