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平桃溪鎮中心小學
2009年底,我又參加了校長工作室的培訓。如果說第壹次訓練給了我更多的快樂,那麽第二次訓練無疑讓我感到更加緊張。每天的培訓學習時間長,節奏快,內容多。再加上我知識儲備少,德育經驗不足,真的讓我感到壓力很大!當然,也正是這種訓練,給了我們很多機會和收獲。聽了小學、時代小學、和諧小學德育工作的介紹和楊老師的講座,我對如何貼近實際開展學校德育工作,如何把握學校德育工作的特點有了壹些思考。
我們學校位於桃溪鎮桃村。桃村是武義南部山區壹個歷史悠久的大村。它的地方文化極其豐富,它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
聖賢名士,風俗民情,各有特色。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有效的德育活動,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吸收豐富的本土文化營養,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啟發,從而凸顯學校德育的個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實踐。
第壹,讀古典詩詞,追尋名人足跡。據考證,學校所在的桃村是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後裔之壹。村文化廣場的壁畫上鐫刻著《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等多首詩詞。這些詩歌包含著深刻的人文內涵。著名學者季羨林在1995北大的壹次素質教育報告會上談到了中國的優秀傳統。他把中國的人文精神概括為兩點:愛國和骨氣。關於愛國主義,文天祥的“自古誰無死於人生,守住赤子之心,照耀歷史”至今仍激勵著無數中國人;說到骨氣,陶公的“五鬥米不彎腰”同樣感人肺腑,令人敬佩。學校利用這壹資源,積極開展陶淵明詩歌朗誦活動。陶淵明有很多詩。我們選取那些句子簡單、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作品,打印成冊,供學生課後閱讀,讓學生領略詩人作品樸實自然的語言和崇高的意境,體會詩人淡泊名利的崇高情趣和高尚的節操。
第二,發掘民俗活動,弘揚地方文化。桃村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昆曲的發源地。昆曲在我們老壹輩人中間廣為流傳,幾乎每個人都能哼上幾句。在傳統節日期間,仍然有許多民間劇團活躍在農村,但現在很少有中小學生對此感興趣。
對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戲曲藝術感興趣。他們熱衷於偶像崇拜,他們崇拜明星、歌手和表演明星。因此,為了挽救昆曲藝術,也為了讓學生開闊視野,欣賞家鄉的藝術之花,學校安排了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調查、收集、交流昆曲的相關內容。通過調查,讓學生了解昆曲的輝煌歷史及其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昆曲的文化內涵,分析其衰落的原因。桃村還有迎新大蠟燭、浪街等民俗活動。部分中隊輔導員帶領隊員進社區采訪,調查迎新大蠟燭、浪街等民俗活動的歷史。有的請村裏的老人講迎大蠟燭的傳奇故事;有的結合老科技作品的制作活動,將大蠟燭的造型搬進課堂,請老藝術家講述大蠟燭的構造。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桃村豐富的歷史背景,增強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拯救民俗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保護文物,增強社會責任感。作為壹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村莊,有著豐富的文化和風景旅遊資源。那些流淌著記憶,延續著民俗,傳承著文脈的古寺、廟、廟、古戲臺,是記錄和反映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恩布庫吉,位於桃村村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五代天府二年(937),距今已有1060年的歷史。是我國南方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築之壹,具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價值。我們把恩布庫吉作為學校的歷史文化教育基地,學校的每個學生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參觀,去欣賞這座元代建築的獨特結構,去感受中國古代工匠的建築智慧和高超技藝,激發學生學習歷史文化的熱情和自覺保護歷史文物的責任感。村裏還有鄒氏宗祠、石濤宗祠、鄭氏宗祠,雕梁畫棟。學校組織學生參觀這些古建築,讓學生了解壹些基本的祠堂文化,了解家族文化和個體生命的傳承和繁衍,在借鑒和傳承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去蕪存菁,保存精華。
第四,品嘗特產,激發思鄉之情。桃村獨特的土質和氣候條件,孕育了宣蓮、高山雲霧茶、板栗、高山綠豆等名優特產。宣蓮,清朝貢品,中國三大名花之壹。每年7-8月,是荷花盛開的時候,具有極佳的觀賞價值。學校充分利用當地的這壹資源,在秋季學期組織開展了“賞荷、品軒蓮”活動,既宣傳了軒蓮,樹立了品牌效應,又宣傳了家鄉的休閑旅遊資源。我們學校還舉辦了“贊特產愛家鄉”系列活動。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把收集到的家鄉特產信息做成手抄報,展示在自己班級的櫥窗裏;在“家鄉特產博覽會”上,我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自己的特產,通過聞壹聞、摸壹摸、嘗壹嘗,調動隊員們的各種感官,認識形狀、顏色、
品味,然後派出團隊成員介紹和銷售特產,不僅介紹了家鄉特產的特點,還講述了特產形成的原因,家鄉特產的形成和自然環境,對家鄉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隊員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很多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並精心設計了家鄉特產的廣告,大力宣傳家鄉特產,讓同學們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家鄉特產的喜愛和對家鄉的熱愛。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因地制宜地開展豐富多彩、具有濃郁地方文化氣息的德育活動,可以幫助孩子們從中汲取養分,使他們的舉止、學識、品德深深地打上地方文化的烙印,從而彰顯我校的德育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