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論《雲起》】雲起

【論《雲起》】雲起

摘要:繪畫其實就是畫“韻”,對象並不重要,它只是壹個載體。“氣韻生動”講的是“氣韻生動”的程度應該是“傳神”,意思是畫中壹切事物的表達都要生動靈動。變化與重復的交匯,是謝赫時代的畫家們讓自己的畫作生動的方式。

關鍵詞:“雲起”生動心理

最近畫畫,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為什麽南朝的謝赫把“氣韻生動”排在“六律”的第壹位。畫其實就是畫“韻”,對象不重要,它只是壹個載體。

什麽是魅力?“雲起”壹詞的提出具有代表性,壹個是南朝的謝赫,壹個是當代的蕭子賢。兩人分別討論如下:

“畫畫有六種方法,...壹、神韻生動;二、骨法也是筆;第三,物之象形也;第四,隨班賦予色彩也是對的;5.營業地點也是;六、轉抄也。”(謝赫的古畫目錄)

“文章作者蓋情風向標,神法亦滿思,行於心,言於紙上,神韻自然。”(蕭子賢《南文學傳》)

這兩個理論講的是繪畫和文學。後人也闡述了他們所講的神韻的意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神韻不佳,空陳形似,筆法不佳,空色佳,不精彩。”(張湯顏淵《論歷代名畫及繪畫六法》)

“文章以韻味為主,並不充滿韻味。雖有辭藻,非傑作。”(宋振山《銨蜱新論》壹)

這兩種理論,壹方面是針對空能“相似”的不足,另壹方面是針對“修辭”的不足。不足之處在於外表沒有內在,這是“魅力”,也就是壹種內在的精神狀態。

為什麽我要說魅力是作品的精神狀態?我們先來看看“雲起”壹詞的含義:“雲起”壹詞的使用範圍包括雲及其他氣體的總稱,節氣、氣味等自然現象,哲學概念(生命力等。)、文學批評術語(才華、氣質以及由此產生的作品風格)、誌向、精神等表達人的精神世界、風尚(風氣)、運氣(命運)、氣息(氣息)的術語。魅力應該定義為氣勢,即《左傳》莊公與曹劌十年之辯中的“氣”,也就是成語“沈郁”中的“氣”,指人的精神狀態,也可以指萬物的精神狀態。

這樣看來,“韻”字的意思應該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中的“韻”,意思是“筆為詩,壹作即成,為無定向韻”——對此,魯又加雲:“無定向韻,言絕非常體韻。”可見“韻”字可以指壹種精神狀態。如果是這樣的話,似乎可以說“神韻”也是後來興起的壹個概念——“表情”,生動的神韻就是“生動的表情”。但在提出六法的時代,與表情意義相近的詞語,如神態、表情、神韻、神情等,已經被廣泛使用。為什麽謝赫不選擇其中壹個,用“魅力”代替“表情”?很簡單。當時上例所用詞的範圍定義大多指向人。作為六法,既然是涵蓋所畫壹切事物的原理和方法,就必須避免套用習慣性的詞語來形容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所以他(或他們)選擇了與“表情”的意義相鄰使用,並指向略顯模糊的“神韻”。

人在面對人類和自然界的萬物時,感受到自然宇宙中生命的生動性和真實性,賦予自然以情感特征的生動性和真實性。所謂“爬山看海,心滿意足”。南朝畫家王巍在著名的《山水畫論》中說,“望秋雲,神飛;面對春風,思考意味著仰望秋雲,逆風而立。人與自然的感情是相互印證的,在人與物的相互感受中體會到壹種無言的美。這種美就是魅力。

謝赫進壹步表達了他對魅力的看法:即“生動魅力”的“生動性”。

謝赫所謂“氣韻生動”的“氣韻生動”,顯然是用來指應呈現氣韻的情況,與六律中“物之象形”的句法結構完全壹致。如果說我們對“應物”的理解程度應該是象形的,那麽我們對“神韻”的理解程度應該是生動的。此外,六法第二、四、五、六部分所述的內在動因與第壹、三部分相似,只是為了表達方便,對表層語序的主語和賓語做了改動——比如“用筆為骨法”就是用筆講骨法;“隨班上色”就是上色要跟班;“業務地點”是談業務的地點;“轉仿”就是模仿,以此類推。“氣韻生動”是指“氣韻生動”的程度要“傳神”,也就是說畫中的壹切都要活靈活現。

我們很難看到謝赫總結六法的紙或帛畫,但仍能看到當時六法之壹的“氣韻生動”的風格——今天,我們有幸看到壹些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壁畫和磚石畫像,其中寫生草木和人物服裝的線條設置符合潮流,畫面上壹些相似物體的造型和素描形狀的線條壹般都是重復的。草繪草木、服裝的線條,重點表現出隨勢飄動的狀態,這正是它們應有的樣子,而草繪造型的線條有變化的重復,有相似物體造型之間變化的重復,這也是它們應有的樣子。上述植被或衣物隨風飄動,使相似物體的形狀和勾畫的線條在變化中重復,這是謝赫時代的畫家使所畫物體看起來栩栩如生的具體方法。同時,變化和重復的結合是謝赫時代的畫家們使他們的畫生動的方式。謝赫總結的六種方法之壹的“傳神神韻”,正是基於這些繪畫方法的廣泛運用。

中國的詩歌、音樂、書法、雕塑、舞蹈甚至篆刻、戲劇表演都講究韻味。如明代魯世勇在《詩鏡通論》中說:“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押韻為雅,無韻為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沈;有韻則遠,無韻則局。凡自得無奇而自得,風景不美而自得者,韻使之。”

當代學者劉程華在《中國音樂的魅力》壹書中指出,“韻味”是中國藝術的最高美,是比“意境”更接近中國藝術審美特征的美學範疇。也就是說,“意境”不能算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審美範疇,因為它只是中國藝術魅力的壹種狀態描述,而不是他的審美特征的揭示。中國古琴的聲道是拋物線形的,不同於西方音樂的鏈式聲道。鏈式軌跡可以用形式邏輯來分析和解剖,而拋物線軌跡卻不能分析和解剖。它的運行軌跡引領妳去追尋,去探索,去捕捉,卻總是無法捕捉。如果有什麽東西,它會離開妳。妳抓不到,但也不是壹無所獲。正是在這種追求、探索和捕捉中,妳獲得了壹種似是而非的滿足感。

劉程華先生關於古琴聲跡的論述,讓我們想起了中國書畫的“線”。“線”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方法,但線中又有“氣”和“韻”。在線條操作過程中,方圓的粗細、陰燥、轉折、頓挫、中鋒的側翼都隱含著陰陽互補之道。雖然我們通常認為“線”對應的是水墨畫中的“筆”,但從廣義上講,是用毛筆或其他工具書寫的。線條就像音樂中的拋物線軌跡,有自己的“韻”——通向神秘。同時,水墨構成的線條在色相表達上也頗有“神韻”——通過各種精致的筆法,加上中國畫堅持以水墨畫為真跡,水墨的色相表現出深邃含蓄,凸顯了中國畫講究“神韻”的特點。

  • 上一篇:女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包包?
  • 下一篇:如何成為壹名成功的商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