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通過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總結了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壹些方法和效果,以期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人文素質
在新壹輪的教學改革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承民族文化,吸收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文言文作為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載體,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學好文言文,對於提高學生的整體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傳承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的文言文,筆者認為這是主要目的。
文言文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起作用:
首先,文言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先賢們在科學、技術、歷史、哲學、文學等方面留下了燦爛的文化瑰寶,這些文化瑰寶大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得以保存和傳承。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的題目都是經過歷史積澱的名言和文章。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史記》中的書名來提高對歷史的認識;通過學習《論語》,我們可以了解儒家文化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形成產生了多麽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文言文,我們可以深刻理解現代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成語的深刻內涵等等。這些文章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中國文化中最經典、最精彩的部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主動涉獵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傳統文化在年輕壹代中的傳承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傳統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歷代文人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情,猶如山間的雪蓮,令後人景仰和贊嘆,“千年情緣。”屈原的《傷寒論》和《離騷》、蘇洵的《六國記》、文天祥的《南指南》都是壹部心中有“磁針石”的作品,是兼具文學品質和美感的作品。通過文言文教學,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可以豐富他們的愛國情懷,增加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除此之外,教材中還有很多作品,或歌頌山川,或描述經歷,或闡述哲理,或抒發心聲。它們表達了古代人對國家、民族和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會讓人在無形中受到影響和感染。學生讀了孟子,體會到了超越古今的崇高精神。“生活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要的。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教育家王安石在《寶蟾遊記》中說:“不深入思考,就不能認真對待。”司馬光在《訓儉以示健康》中告誡後人“儉即德”;這是壹種浪費,也是壹種巨大的罪惡。“當我今天讀到這些文章時,每壹個字仍然岌岌可危。可以說,文言文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潛力和審美潛力。只要我們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它,它壹定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
學習中國古典作品有助於培養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心態。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壹根弦,極其敏感。如果我們稍微攪動它,它自然會激起對我們民族和我們家園的深厚感情和熱愛。在流傳已久的經典文獻中,有很多文字可以激發這種感覺。儒家經典、《史記》等歷史經典,杜麗的詩詞,唐宋八大家的雜文,學生在其中往往能品味到中國文化的獨特心態。
上世紀末,有西方學者說,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學習孔子的智慧。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仍有如此高的評價,中國人應該深思。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明確提出,語文教育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關於編寫教材的建議,指出“教材要註意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懷。語文教育專家劉說:“文言文是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和歷史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第二,文言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言文不僅承載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對美的獨特認知和思想精神。因此,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通過學習文言文來培養。信息爆炸時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對中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學習文言文經典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言文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美感是指發現和欣賞周圍事物之美的能力。文言文教材中塑造了很多經典人物。從這些人身上,學生可以學習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舍生取義的高尚氣節。如文天祥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捍衛國家存亡的愛國精神;在《廉頗與藺相如傳》中,藺相如提出的“以國家之急重於個人之仇”的整體觀等等,可以使學生在認識和理解我們民族精神的基礎上,正確辨別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醜,提高審美素質和感性能力。歷史人物的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使學生的靈魂得到洗禮和凈化,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
學習文言文可以發展學生的審美想象力。想象力比任何知識都重要。愛因斯坦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給我的比任何科學家給我的都多。”他的話強調了任何人都需要審美想象力。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壹定要用想象力去理解。因為文言文言簡意賅,很多寓意和弦外之音都要靠讀者去理解。因此,我們應該通過文言文中既有中國品質又有美感的作品,引導學生積極積累經驗,豐富情感,發展審美想象力。
名著充滿了多樣而合理的想象。比如杜牧的《阿賦》以“蜀,阿方初”開頭,讓人大膽誇張地想象出壹個的規模和氣勢。“蜂巢裏有幾千個浪,我不知道它是怎麽落下來的。長橋臥波,無雲之龍是什麽?以後路空了,妳不擔心何鴻嗎?”這些話富有想象力。阿房宮內亭臺樓閣密布,小橋橫臥水面,靈動如飛。多路飛架在亭臺樓閣間,五彩斑斕,美如彩虹。文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秦王的奢靡生活就在眼前。
再如莊子的《逍遙遊》,開篇寫道:“北冥有魚,名曰鯤。坤那麽大,不知其千裏;變成壹只鳥,它的名字叫彭。彭的背影在千裏之外;怒而飛去,其翼如雲垂天。”這壹節描述了鯤鵬和翺翔的鳥兒的變化。它有壹個奇怪的想法,需要閉上眼睛全神貫註。壹幅神奇而壯美的畫面將展現在妳的面前:在浩瀚的北海,壹條大魚鯤在遊動,大魚閃亮的銀鱗在洶湧的海水中化為柔軟的羽毛。壹只巨鳥升上天空,它的翅膀遮天蔽日,它拍動翅膀引起的波瀾,萬裏無聞。這是多麽壯觀的景象啊,文字賦予學生神奇的想象力,壹幅壯麗的畫卷就在眼前。
學習文言文可以促進學生審美心理的成熟。壹個人無論從事什麽職業,都需要健康健全的審美心理。讓學生經常親近古代先賢,從而逐漸了解先賢,慢慢與他們交談,就會逐漸有“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富貴,君子以德載物。進取的精神和寬厚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節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體會到“山河”般的情誼,“見賢思齊”“自我放縱”般的人生追求,就這樣不斷提升著學生的人生境界。學生接觸經典的機會越多,審美心理就會越成熟,有助於他們盡快形成正確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文言文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情感,深刻的人文情懷,以及中華民族對美的獨特認知。學習文言文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第三,文言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壹。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的重點。中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了近四分之壹,學好文言文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劉勰曾高度評價《文心雕龍》中言語的作用。“壹言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不爛之舌,勝過百萬良師。”語言是學生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壹個人表達能力的強弱,對他未來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重視朗讀和背誦。朗讀是培養口語的基礎。閱讀正確流利,壹般說話流利;能讀出情懷,讀出韻味,談吐壹般更有感染力。大聲朗讀有助於語言積累。在反復的朗讀和吟誦中,單詞、語言、句子、段落、文章都能順利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朱說:“壹本書讀壹百遍,就能明白它的意思。”這是前人的閱讀經驗,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精讀教材中精選的名篇,直至背誦。名篇的語言不僅規範典雅,而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比如荀子《勸學》中的“不能壹躍十步;這是對馬旭成功的巨大貢獻。堅忍不拔,朽木不可雕也;鍥而不舍,金石可開。”韓愈的“老師所以,是別人教的”和“所以,弟子不必次於老師,老師不必優於弟子”,至今仍活躍在人們的語言中。學生經常記得背誦其中的壹些句子,精妙的語言就會融進他們的骨子裏,不時攪動創新的靈魂,通過感染、熏陶、內化,創造出新的語言。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豐富的古典文學,許多流傳至今的名句和名篇都是中華文明的結晶。背誦壹定數量的名篇是為了“豐富語言的積累”,這也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之壹。有助於培養學生對中華文明的熱愛,以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壹定的審美能力。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是記憶大量的語言材料。漢語歷史悠久,有很多必須繼承的語言材料,從常用詞到名篇、名段、名句。如果可能的話,背的越多越好。
學習文言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翻開中學語文課本,我們常常為古人高超的說話藝術叫好。比如鄒忌的形象比喻,棉花裏藏針,觸龍避實,迂回諫,燭光下的武德欲揚先抑,知識強大。他們用自己如簧的巧舌諷刺怪王,勸說太後,說要從秦師退休。欣賞課文中人物的說話技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才。鄒忌在諷刺齊王時,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達到了目的。他從自己的生活中體會到,身居高位的君王,往往聽到的是奉承,很難聽到真話,所以很容易上當受騙。鄒忌首先分析了妻子、妾、客、“美麗的我”之所以“自私”、“怕我”、“想從我這裏得到什麽”,所以被騙的原因。然後,啟發齊威王“感化宮女”、“內廷大臣”、“四境之內”,意為“私王”、“恐王”、“欲從王”。由此,君主常常聽到贊美而被欺騙。這種以事為喻,寓理於責的反諷方法,達到了神奇的勸誡效果。可見,語言的藝術運用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不妨向古人學習,向他們學習,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學習文言文可以積累成語和語言。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包括流傳下來並被人們吸收的俗語,是語言中的“活化石”。它們的流傳大多來自古代文學和經典。比如,孟子在語言方面成就很大,從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很多常用的成語,比如:勉勵年輕人要變強,五十步笑百步,壹暴十寒等等。在《廉頗藺相如傳》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學到以下成語:布衣之誼、並駕齊驅之誼、無價之寶、完璧歸趙、二虎相爭等等。多積累這些成語,可以很好的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習語經常被使用。合理使用成語,對成語的知識是互利的,可以增加語言的內涵,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口語能力的主渠道,文言文學習對豐富學生語言、訓練學生口語能力的積極作用不可低估。
第四,文言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從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言文,經過歷史篩選,其文學價值在篇章結構、遣詞造句、音韻音律等方面堪稱典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不僅可以培養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在文章的布局和語言技巧中吸收其豐富的營養,提高寫作能力。
首先可以積累作文素材。屈原、司馬遷、蘇武、蘇軾等的資料。在高考滿分作文評選中屢見不鮮,課堂上文言文句子的引用也頻頻出現。這些材料的運用,提高了表達效果,賦予了作品深厚的歷史感和思想深度。當然,素材範圍要適當擴大,不要老是曝光這些名人。到了高考,他們永遠是最忙的。
其次,可以豐富語言的表達方式。這說明學生能夠運用文言文詞匯。比如《赤壁賦》中的“徐來之風,水波停滯”“白露過江,水遇天”,都可以直接套用在寫景的文章上。
第三,可以學習作曲技法。文言文有很多技巧,值得學生在作文中學習。比如韓愈的“師說”先立後破,正反論證;王安石《遊寶蟾》,先敘後議,環環相扣;這些布局技巧對學生的寫作有很大的價值。歸有光的《山脊宣誌》以情感線索為主,選取典型的生活細節,抒發細膩深刻的感情。這些立意和選材的技巧可以給學生很多啟示。
綜上所述,文言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這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麽,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從而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呢?
第壹,包括吟誦,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提高學習興趣。
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缺乏興趣,主要是因為文言文時代比較長,閱讀難度大。由於學生閱讀不流利,對文章的感知也較弱。基於此,長期以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逐字逐句講解優美的文言文,使其支離破碎,缺乏吸引力。學生變成了記筆記和背誦的機器。這怎麽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
上壹篇文章中已經引用了朱的壹句話“讀壹百遍書,其意自可窺”。只有反復閱讀,我們才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朗讀和口頭禪背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現代漢語更註重節奏。古人之所以以唱讀詩,是因為有助於理解內容。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正確讀音,註意停頓,讀出意境和感情,使學生理解文意,體會感情,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語言感知能力。有些難句、長句壹時理解不了,學生在反復閱讀中會逐漸明白意思,效果遠勝老師。
學生的閱讀教學要有科學性和針對性,要根據作品的具體要求,在節奏、聲調、語調、語速等方面做好引導。每次朗讀都要有不同的明確要求,無論是朗讀正確的發音、清晰的句子、聲調、語言走向,還是在閱讀中獲得大致的思路、掌握思路、體味情感、感受意境,都要給予學生具體明確的指導,從而達到“帶著理解大聲朗讀”的目的,以《回到Xi詞》為例,在優雅的古樂中,聲、情的吟誦更與情景和諧,物與心和諧。在朗讀中,我體會到了作者對醜惡現實的不滿,對擺脫官場束縛、遠道歸來的喜悅,對淳樸田園生活的向往,達到了“從自己嘴裏說出來,就像從自己心裏說出來”的效果。
第二,點面結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意思,懂得欣賞美。
對文言文詞匯、句式的理解是“點”,對文章結構、內容、藝術形式的欣賞是“面”。眾所周知,準確理解文言文詞語和句子的字面意義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所以應該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壹,但絕不是“全部”。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很多都有很強的文學性。《阿房宮賦》、《赤壁賦》、《陳情表》、《吉翔玄寂》、《蘭亭集序》、《諫太宗十思》等知名作品的文學價值不言而喻。至於文言文的詩詞歌賦,就更文藝了。如果只是從詞語、短語上做壹些肢解式的解讀,把質量很美的文字分割成碎片化的古文知識,那就完全沒有美感,當然也不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樹立文言文教學就是文學教學的觀念,引導學生對文言文作品進行恰當的欣賞和評價,讓學生了解文言文作品的整體美感,體會作者的感受,理解文中之道,感受文字的優雅,應該成為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三,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會遷移,提高閱讀能力。
由於詞義的古今演變,以及對文言文中特殊的詞匯和句法現象的不熟悉,學生往往無法獨立理解課文的意思,更談不上與作者的興趣互動。所以更需要老師教他們如何學習文言文。
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它的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法都與古代文學語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學生閱讀文言文有壹定的語言障礙,但沒有基礎是絕對學不到外語的。因此,教師要突出三個重點(常用詞法、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知識),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分類,積累常用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和句法規律,做到舉壹反三;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讓學生無所適從。老師不能代替學生“讀書”,只能讓學生永遠不自己讀書。
在講解透徹重點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比如古代漢語詞類的靈活運用和各種特殊句式的特點,通過比較差異,讓學生知道“現代漢語怎麽說”並加以總結和整理,幫助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總結和整理,促使學生有序、系統地掌握文言文知識,從而產生理解和聯想,提高自學能力,實現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遷移。
壹個學生是否具有“閱讀簡單文言文的能力”,不在於他能否讀懂所學的文言文,而在於他能否運用所學的文言文知識,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遷移”的訓練應該是壹個不可忽視的環節。遷移的方式主要是向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遷移,主要從文言文的知識性或思想性出發。比如與課文內容相關,或者與主題相似(相反),或者描寫同壹個人等。,可以作為轉崗培訓的素材。如果學的是《千赤壁賦》,可以選擇《後赤壁賦》進行對比閱讀,在鞏固課堂文言文知識的同時,進壹步把握蘇軾的思想變化。學習了蘇洵的《六國》,可以對照蘇轍的《六國》,進壹步了解作者的觀點與時事的密切關系,借鑒前事不忘,討論當下;如果學過廉頗、藺相如的傳記,可以原封不動地讀壹讀王世貞的《論藺相如歸趙》,進壹步理解藺相如行為的意義,學會批判地讀史的態度。
“教是為了不教”。課堂教學是文言文教學的核心部分,與整個語文教學的要求是壹致的。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課內,延伸課外”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良好文言文教學形式。因此,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力為目標,設計多樣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既能主動學習文言文,又能遷移文言文知識,閱讀課外文言文段落。
“無筆墨,不讀書”。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摘抄、制作卡片來積累閱讀材料”。抽象在文言文學習中尤為重要,可以引導學生準備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詞類活用等卡片,從壹些成語、格言警句、詩詞中摘抄名句。在壹個大致思路的基礎上反復朗讀,逐步加深理解,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其實文言文教學的策略還是很多的。但無論是哪種策略,都應該著眼於激發學生對血虛的興趣,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文言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比重。它對培養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甚至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中學的語文教師需要對這些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