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現就本市“互聯網+”行動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壹、指導思想、推進原則和發展目標
(壹)指導思想
要按照創新驅動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抓住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培育“四新”經濟的機遇,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對接國家戰略,突出上海互聯網產業的基礎和優勢。以創新、開放、包容的“互聯網+”思維改革創新,打造“互聯網+”產業融合新模式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寬松生態環境,服務政府職能轉變和民生改善,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形成對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產業輻射帶動能力,確立上海“互聯網+”發展新優勢。
(2)推廣原則
1.需求導向,整合創新。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整合全市制造業和服務業基礎優勢,深化基於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網絡眾包、雲制造等。、連接* * *享受全流程數據,創新商業模式,推動交叉融合領域的多點突破、融合互動和跨界發展。
2.資源整合惠民生。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支撐,借助互聯網實現資源的開放、實時、平等、低成本對接,形成全民參與的互聯網生態圈,構建平臺支撐的民生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服務便利化。
3.開放、安全、有序。以開放包容的思維進行產品創新、組織創新、模式創新,享受資源要素,提高資源利用率;完善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標準體系,增強安全意識和風險防範意識,形成安全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
4.放寬環境,創新監管。突破制度壁壘,營造“互聯網+”寬松的制度政策環境,放寬壹體化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促進創業創新;結合互聯網思維,重構政府服務體系邏輯,創新市場監管和社會治理。
(3)發展目標
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有利於互聯網創新的寬松制度環境,確立上海互聯網發展的主體地位。
——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保持互聯網經濟的高速增長,引進與培育並舉,打造以開放式創新為特征的互聯網經濟新產業;以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產業融合,創新產品制造、生產組織和市場服務方式,帶動制造業、農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
——營造互聯網發展新環境。有效破除互聯網融合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形成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加強“互聯網+”發展的基礎資源支撐,完善制度、資本、文化要素,形成“互聯網+”產業發展新生態圈。
——打造互聯網城市新品牌。通過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和政府服務創新,有效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創新動力強、產業特色鮮明、企業規模大、品牌效應顯著的“互聯網+”產業城市和示範城市。
二、專項行動
“互聯網+”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通過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壯大實體經濟,帶動產業升級;“互聯網+”提高了公民的生活質量,互聯網加速向衣食住行等諸多民生領域滲透,整合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打造全民移動智慧生活,實現智慧民生和信息惠民;“互聯網+”推動城市管理創新,借助互聯網思維,推動城市公共安全、基礎設施等領域科學、快速、有效的運行管理,促進互聯網與政府關鍵職能的深度融合,助力建設開放、透明、服務型政府,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
特別項目1:互聯網+中的R&D與設計。依托互聯網及時響應客戶設計需求的變化,靈活開展創新R&D設計,通過智能人機交互、協作、決策和執行,提高設計效率和質量。創建協同虛擬空間,開發基於互聯網的結構系統協同優化設計軟件,形成分布式、開放式、容錯性好的互聯網智能設計架構。開展個性化產品雲設計,借助雲平臺和互聯網將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有效傳導到產品設計中,以模塊化、標準化的組件構建差異化、個性化的產品,構建“設計眾包”協同平臺。發展基於制造技術的產品模塊化設計,推動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搭建設計平臺,創新開發運營模式。(責任單位:市科委、市經信委、市發改委)
專題2:互聯網+中的虛擬生產。通過互聯網實現虛擬集成環境下的生產模式,綜合運用仿真、建模和分析技術,增強虛擬生產的決策和控制。搭建虛擬生產平臺,包括生產計劃仿真分析與優化、虛擬生產環境布局、虛擬設備集成、虛擬計劃與調度等模塊。基於工業互聯網的虛擬制造架構開發,基於工業互聯網的動態、分布式、協同虛擬模型集成,制造各階段信息集成與關聯。推動互聯網與車間的數字化和三維仿真融合,實現產品裝配、制造過程和生產過程中的仿真、評估和優化,實現設計對虛擬生產的引導和虛擬生產對設計的反饋驗證。(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改委、市科委、市國資委)
專題3:互聯網+中的協同制造。以敏捷制造、柔性制造、雲制造為核心,整合各類制造資源和能力,統壹行業標準,享受設計、生產、管理信息,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縮短生產周期。構建協同雲平臺,支持海量資源的統壹管理和柔性架構,實現松耦合、緊耦合等協同制造模式。推進個性化制造信息服務,實現個性化、小批量制造生產,搭建在線需求和營銷服務平臺,推進小批量定制產品的互聯網制造。構建基於CRM的雲制造平臺,加強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可追溯性,促進具有統壹質量管理要求的企業間生產資源的整合。(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改委、市科委、市國資委)
特別項目4:互聯網+中的供應鏈。利用互聯網同步信息流和物流,提高采購效率和透明度,推動供應鏈管理向互聯網模式轉變。推動供應鏈的電子商務化,借助雲平臺和互聯網技術,促進供應鏈節點的網絡化,優化和改變供應鏈流程,形成全新的商業模式。打造垂直電商供應鏈,培育個性化需求的多品種小批量智能制造新模式,發展面向個性化市場的垂直電商。建立供應鏈管理平臺,借助物聯網的感知信息,監控智能供應鏈的專業工具和智能供應鏈決策系統,促進供應鏈網絡的協同規劃和自動決策。(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改委)
專題五:互聯網加智能終端。融合新壹代信息網絡技術,提升傳感器、高端數控機床、機器人、汽車、可穿戴設備等終端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務能力。支持智能傳感器,滿足工業控制和安全監控需求,實現多傳感器多參數綜合測量、自診斷、數據處理和自適應能力的在線控制。加大數控系統研發力度,提高高端數控機床運動控制、邏輯控制、全息人機交互系統的智能化、標準化和通用化水平。大力發展互聯網汽車,融合新能源、智能語音、車路協同、輔助駕駛、無人駕駛等技術,打通汽車全生命周期和互聯網生活圈。提高機器人智能化水平,以工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領域為重點,推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突破人工智能識別和控制等技術。創新開發可穿戴智能設備,通過信息交換和信息共享提高應用服務能力,聯合芯片、軟件等上下遊企業,更好地實現軟硬協同。(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改委、市科委)
專項6:互聯網加能源。通過互聯網推動能源系統扁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節能減排。加強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協調匹配,加強能源生產、調度、輸送和消費的信息監控,努力實現電力供需雙向溝通和智能調控,實現燃氣管網數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調度,加強能源數據的分析、挖掘和預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穩定運行水平。發展分布式能源網絡,推進微型燃氣輪機、可再生能源利用、儲能、智能微電網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示範應用,推進核心港區岸基電源建設並擴大應用範圍,逐步建成包括分布式能源系統、儲能系統、電動汽車充電(置換)系統和能源用戶在內的開放式* * *能源共享網絡。(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專場7:互聯網加金融。規範互利金融發展,推動形成業務形式豐富、服務形式創新、參與主體多元的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發展新興金融模式,在“風險可控、業務可持續”的原則下發展新興金融模式,鼓勵符合要求的互聯網支付、股權眾籌、點對點借貸、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業務模式創新,為優秀產品、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完整的金融解決方案。創新金融支付手段和渠道,完善移動支付產業鏈,推進便捷金融服務。完善信息安全和信用保障,加強移動支付和網絡交易安全研究,完善金融消費者個人信息和隱私安全保護政策,提高互聯網金融安全性,支持互聯網金融信用服務體系建設,發揮信用對互聯網金融的基礎支撐作用。(責任單位:市金融辦、市經濟信息化委、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銀監局、上海證監局、上海保監局、市通信管理局)
項目8:互聯網+中的電子商務。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建設,構建完整的電子商務產業鏈體系。推進電子商務示範體系建設,促進電子商務園區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設電子商務創業創新空間。推進電子發票試點,普及電子合同應用,完善電子商務統計制度。推進電子商務應用創新,建立電子商務產品質量追溯和售後服務質量檢測機制,嚴厲打擊互聯網侵權假冒行為。鼓勵企業利用移動、社交等新興渠道開發新型網絡營銷模式。大力發展行業電子商務,鼓勵能源、化工、鋼鐵、電子、紡織、醫藥等行業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優化采購和配送體系;開展鮮活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試點。引導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積極向供應鏈協同平臺轉型。加強電子商務國際合作,推進“壹帶壹路”國家經貿合作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服務,探索促進上海與華盛頓州互聯網+業務發展的合作機制。推動跨境電子商務創新,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單壹窗口”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制定國際規則基準,參與國際貿易商品分類標準協調制度的應用和制定;推動虹橋、浦東機場在跨境電子商務中兼具進出口業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跨境電子商務以“海外倉”模式發展出口業務。(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工商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上海海關、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分局)
特別項目9:互聯網+貿易。借助互聯網,將傳統貿易升級為服務貿易,實現行業整合、供應鏈整合、價值鏈提升、生態鏈維護;重構商業模式,從租售模式向信息、物流、互聯網金融等創新盈利模式演進。推進商品交易,探索建立要素交易指數,實現要素市場交易數字化、網絡化多元化,提升商品市場和專業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轉變零售業流通方式和經營方式;通過網上超市的建設,可以實現互聯網技術與現代連鎖業的有機結合。完善智慧購物,大力推進線上線下壹體化服務,通過移動支付和消費者互動實現消費閉環,滲透綜合購物場景,推廣智能導航、精準服務、移動支付等智慧商圈服務。(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發改委)
專項10:互聯網加文化娛樂。提高基於互聯網的娛樂應用規模,重塑娛樂產業鏈,鼓勵用戶改變娛樂消費習慣。豐富內容創作,推動UGC、PGC等內容創作模式發展,支持原創內容、移動內容、熱點內容、高清內容等創新內容產品研發。創新平臺服務,面向數字互動娛樂、網絡視聽、網絡文學、網絡出版、數字音樂等領域,推動建設海量內容處理平臺、內容分發平臺、內容播控平臺,實現高清播放。創新營銷模式,探索互聯網新媒體營銷,鼓勵互聯網文化娛樂與文學、影視、教育等其他行業深度跨界合作,探索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文光電影電視局、市新聞出版局、市通信管理局)
專項11:互聯網+中的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與互聯網融合,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進農業物聯網二期工程建設,構建農業物聯網產業創新體系、應用服務體系和標準體系,促進農業物聯網降本增效,提升區域整體應用水平。優化漁業應用指揮調度系統,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保障漁船和漁民安全,構建政府和漁民“看得見、用得著、聽得見”的指揮調度體系。優化農機調度管理,實現農機精準定位、田間作業質量監控和跨區作業調度指揮。完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生豬從養殖到屠宰的全過程監管。建立地產蔬菜電子檔案管理,實現綠葉蔬菜生產、加工、流通過程中的質量安全可追溯。構建糧經結合、種養結合、機農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支持家庭農場發展;推進農業數據開放、人才培養等。,收集農業信息資源。搭建農業互聯網平臺,延伸12316“三農”服務熱線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功能,在農資電子商務、農產品交易、農村物流、農技服務、農村金融等領域建設壹體化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創新農產品營銷模式,培育農產品知名品牌,探索種植環境和生產過程遠程視頻體驗,大力發展點對點直銷、全程冷鏈物流配送、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等多種農產品營銷新模式。(責任單位:市農委、市商務委)
專項12:互聯網+中的新商業形態與新模式。推動互聯網模式和業態創新,在信息技術架構、融資、信貸等方面為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提供系統支持,降低社會創業門檻。引導C2B規模定制,在智能硬件、手機、服裝、家居用品、汽車等大宗消費品領域開展規模定制。發展眾包業務,將大規模個性化分散需求與分散設計制作服務對接,推動創新設計領域的眾包。促進線上線下O2O融合,鼓勵各類社會服務與互聯網融合,推動線上商品和服務模式創新。推進制造服務壹體化模式,支持制造企業從賣產品向賣服務延伸,向“產品+服務”的混合經營模式轉型。(責任單位:市科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委)
專項13:互聯網加眾創空間。引導形成創新文化和創業氛圍,為創新創業提供智力資源和資金支持,構建線上交流合作、線下路演活動、導師輔導、融資對接等多層次創業生態圈。鼓勵眾創、極客等平臺建設,充分利用科技企業孵化器、文化創意園、科技園等。,為新業態發展創造更多市場空間,建設壹批低成本、便捷化、全要素的眾創空間服務平臺,提供自由開放的協同環境,鼓勵跨界交流,促進創意乃至產品化的實現。打造垂直創客空間,提供包括路演中心、創客訓練營、孵化中心等功能區,以及創意餐飲等生活服務區,引入專業服務機構、種子基金、產業基金,為入駐初創企業提供包括產品設計、托管、融資、清算、交易等專業服務。(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科委、市商務委、市方正)
特別項目14:互聯網+中的流量。借助互聯網平臺,促進交通出行信息的開放和享受,提升市民出行體驗,提升城市交通規劃管理水平,形成“線上資源合理配置,線下高效優質運營”的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智能公交系統建設,推出多種客運方式壹體化銜接的出行服務APP,通過新媒體手段、多平臺及時發布路況、交通運行等信息,提供停車信息服務和車輛信息服務,提升公交服務質量。完善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擴大ETC覆蓋範圍,推進長三角公交卡區域互聯互通,擴大公交WLAN覆蓋範圍。探索“三網合壹”的智能交通系統,以智能照明系統為信息的物理載體,在全市道路上設置大量智能交通控制終端,推動智能照明、車聯網、交通網、位置網的融合,探索信息物理系統,未來將形成智慧城市。(責任單位:市交委、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
專項15:互聯網加健康。加強互聯網與醫療、養老、健身等領域的融合,創新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推進醫療模式改革。建立新型醫療服務體系和醫療機構綜合預約轉診制度,實現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全覆蓋;基於健康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建立了慢性病綜合健康管理系統、婦幼保健綜合健康服務系統和中醫藥健康保障管理服務系統。建立藥品調劑采購互聯網服務平臺,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對接,實現患者電子處方信息交換,探索以執業藥師為基礎的互聯網服務模式。建立健康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全市統壹的老年人綜合服務平臺、門戶和數據庫,完善養老服務供給和行業管理等信息系統;建立養護和醫療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建設群眾體育健身信息服務系統,為市民提供場館查詢和預訂、體育健身指導和體質監測等服務,促進科學健身。(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專項16:互聯網+教育。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作用,創新教育服務模式,提高教育服務能力,促進教育公平。通過打造互聯網教育學習環境,搭建大規模智能學習平臺,提供互聯網教育服務,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享受。鼓勵研發教育新產品,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學習效率,創新教育傳播渠道,提升教育用戶體驗。豐富互聯網教育內容,推動互聯網教育內容提供者大力開發教育內容產品,支持內容創新。鼓勵教育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探索網絡教育新模式,鼓勵學校開展“翻轉課堂”等教學創新,推進高校網絡學分互認互認。(責任單位:市教委、市經信委、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特別項目17:互聯網+中的旅遊業。滿足旅遊需求的感受,推動傳統旅遊服務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升級。加強景區智能化管理,實現網絡門票、電子門票和傳統門票聯合售票,建立多終端、多語言、多內容選擇的自助數字平臺,提高景區數字監控平臺的預防預警、快速反應和及時處置能力。建設旅遊服務網上平臺,支持發展綜合性、特色性旅遊服務網上平臺,提供遊客行前、行中、行後所需的路線規劃、信息查詢和個性化服務推送,以及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停車、訂票購票、攝影等壹站式或多站服務。推動旅遊生態鏈整合,促進在線平臺與傳統旅行社、酒店、航空、餐飲、景區文化、天氣等細分市場的多維融合,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和用戶體驗。(責任單位:市旅遊局、市經濟信息化委)
項目18:互聯網+中的智能家居。結合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創新家居產品和服務,構建網絡化、智能化、便捷化的居住環境,實現新時代家居生活的智能化。打造智能家居開放平臺,推動傳統硬件廠商、互聯網公司、系統集成商和第三方開發商圍繞開放平臺打造豐富的應用,培育具有資源整合能力的開放平臺,挖掘和滿足用戶需求。提升家居產品的消費體驗,圍繞家居安全防護、監控、家居自動控制,將住宅電子集成產品的基礎功能和配套服務與用戶的生活場景相連接,實現產品到服務的智能化。構建互聯網家居生態鏈,構建智能家居廠商、開發商、投資人、雲服務平臺、跨平臺合作的完整生態鏈,讓家居產品具備交互、社交、網絡等功能,實現產品、社交、硬件、網絡等屬性的變化。(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
專項19:互聯網+中的公共安全。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形成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多方合作、快速處置的城市安全管理模式。加快圖像監控、通信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各類社會資源享有* * * *的機制。基於物聯網的融合創新,實現公共場所電梯等設備運行維護數據的動態監管。保障信息安全,提高網絡安全檢測評估、監測預警、態勢感知、災難恢復等基礎支撐能力。完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平臺體系,涵蓋城市監測預警系統、信息接收報告系統、應急指揮調度系統、應急信息發布平臺等。(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應急辦、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市通信管理局)
專題20:互聯網+中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能力和服務水平,著力構建泛在、融合、安全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世界壹流水平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水平,推進互聯網在城市運行管理中的應用,加強供水、供氣、供熱、電力等生產基礎設施的集約化、智能化改造,加強城市管網、排水防洪、消防、交通、汙水、垃圾處理等數字化、互聯網化改造。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向平臺轉變,推進基於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公共雲平臺、重點行業雲平臺和大數據平臺建設,打造“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基礎設施。構建政府開放數據資源、社會發掘資源價值的數據生態系統,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政府開放數據的開發利用。(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市通信管理局)
特別項目21:互聯網+中的電子政務。將互聯網與政府管理有機結合,構建統壹、高效、靈活、安全、可靠、按需的電子政務應用生態環境,建立完善城市綜合監管信息服務平臺,營造企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優化政務服務渠道,推動政務服務方式由“壹站式”向“壹站式”轉變,發展網上政務大廳,推進政務服務熱線整合歸並,加快政務服務向移動終端轉移,為市民提供便捷服務。基於雲計算、大數據分析、信用風險評估模型等技術,完善綜合監管體系建設,推進綜合監管平臺和信用平臺與金融、認證、行政執法機構的聯動,開展以稅收、海關、質檢、食品安全、交通運輸、人才、企業投融資等為重點的綜合監管服務。打造集汙染源監測與環境質量預警、監測定位準確、數據共享及時為壹體的先進環境監測管理系統,完善全市環境要素監測網絡,實現區域內實時空氣汙染綜合監測數據共享,通過APP和網站發布空氣質量指數、汙染地圖等環境信息。(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公廳、市經信委、市工商局、市地稅局、市環保局、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安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