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現代農業

如何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現代農業

農產品加工業覆蓋面廣,產業關聯度高,中小企業多,對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作用強。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是保障人民營養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十三五”時期,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 *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

壹是充分肯定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成就

“十二五”期間,隨著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依靠市場拉動、技術驅動和政策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保持了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

(1)總規模迅速擴大。2011-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由13萬億元增長到20萬億元,年均增長11%,占工業比重由16%提高到18%。規模以上企業從6.9萬家增加到7.6萬家,年銷售收入超過6543.8+億元的企業近2萬家,超過6543.8+億元的龍頭企業70家(其中超過500億元的企業5家)。

(二)發展勢頭持續強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8萬億元,年均增長19%,其中2015年預計達到4萬億元,同比增長9.7%,高於工業2個百分點;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3)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食品加工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農產品加工業的52%。主要農產品加工已初步形成完整系列的國產機械設備,如肉類加工設備國產化達88.5%以上,糧油加工設備逐步替代進口。

(4)空間布局更加合理。2015年,農產品加工園區達到1600個,聚集企業3.5萬家(其中龍頭企業15000家),成為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聚集地;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等10畜禽大省占全國肉類加工總量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麻辣食品、安徽炒貨、福建膨化食品、湖北冷凍食品、四川豆制品等形成了區域特色品牌。

(五)壹體化發展趨勢明顯。農業經營主體紛紛整合,資金、農產品、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發展加工流通產業。53.3%的農民合作社從事生產、加工和銷售壹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得到了延遲和延伸,農戶、加工企業、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在空間上聚集,形成了同壹個利益體,打造了農業產業化升級版。“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的滲透融合,催生了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模糊了產業邊界,縮短了供需距離。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伸了農業產業鏈的價值鏈,促進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管理體系的建設,實現了以補農建農。目前,農民人均收入的9%以上來自農產品加工業的工資性收入,相關產業的比重更大。每億元加工收入就業96人,明顯高於工業;農業已經逐漸從銷售具有原始品牌名稱的農產品轉變為加工產品。我國農產品市場供給的1/3以上和“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是加工品。可以說,十二五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的時期。

“十二五”期間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各地有很多好的經驗。壹是始終把提高農業質量、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作為推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通過產業發展,引領農業經營者按照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努力將資本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註入農業,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開辟農民就業增收新渠道。第二,市場決定和宏觀指導壹直被視為推動工作的重要原則。通過搭建政府聚集資源和資源服務產業的平臺,針對農產品加工的薄弱環節、瓶頸和重點領域,發揮了企業的主體作用和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的作用,形成了產業發展的合力。第三,始終把政策引導和項目推進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政策推動,以規劃引導,以標準衡量,善於把問題變成話題,把話題變成政策,把政策變成項目,對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第四,始終把創新推廣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圍繞資源配置、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建設、成果轉化等關鍵問題,不斷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成果推廣應用、標準化流程、品牌培育、完善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形成了有效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創新支撐。第五,始終把職能和團隊建設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保證。不斷加強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整合系統資源,匯聚工作合力,形成了推進工作新格局。

  • 上一篇: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 下一篇:“反藝術”的達達主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