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關註學生的終身發展,關註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是英語新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之壹。“人文素質”主要包括人文精神觀和人文知識教育程度。她重視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們的道德和精神價值。她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有正確的社會意識,有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高中英語課程關註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展與他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增強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質。目前,高中英語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那麽我們英語教師應該如何順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在英語教學中註重學生人性和個性的發展,基本素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呢?
二、現狀分析:
1.21世紀,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國際競爭的對象主要是人才,人才的競爭就是教育的競爭。當我們看到很多應屆大學畢業生紛紛考托福出國讀研時,壹些在發達國家留學的人認為“月亮就是外國圓”,貪圖物質享受,喪失了民族責任感。難道我們不為人才流失造成的國家基礎教育浪費而痛心疾首嗎?那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麽呢?我們以前的英語教學過分強調學生理性和認知功能的發展,而忽視了非理性的發展和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智商高情商低。其實學好英語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報效祖國。
2.目前,英語教學仍然存在著為語言而語言的現象,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雖然《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提供多種選擇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理念,高度推崇人文主義,體現了高中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但實際上從應試學習的考試形式來看,並不符合這壹理念。目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部分英語課都是以老師講解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然後是聽、說、讀、寫這些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課後鞏固大量的問題。
3.短期功利主義造成了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理念與評價的分離。對於學校來說,由於固有的傳統觀念和評價機制的影響,很難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和教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4.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供了基礎和空間平臺。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在人文方面發生了變化,更加關註學生的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中,把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明確提出每門課程的目標都是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人,即要求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生存。
基於以上情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進行德育滲透,大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把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壹起來,使學生在傳授和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受到科學精神和社會人文精神的熏陶,樹立正確而長遠的價值取向,樹立高尚的“人文素質”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也就是說,英語教學必須始終貫徹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精神。
三,德育滲透的教學原則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英語新課程的目標和學科內容註重與德育的融合,強調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重視學生的“學”、個人體驗和個體意識,通過課程學習引發學生頭腦內部的矛盾運動和道德情感活動,從而形成壹定的思想品格。英語教學中通過德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應遵循以下教學原則。
1.主體參與原則
學生是有各種發展需求和可能性的人。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改變教師說,學生聽或教師問,學生答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語言練習,並尋求各種方式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實踐中獲得道德經驗,並學會與他人合作。
2.質量培訓的原則
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之壹。教學應滿足所有學生個體和諧發展的需要。道德是實踐的產物。只有讓學生全心全意的參與,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和諧生動的發展。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並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空間和交流機會,讓學生從自己的特長和關註點出發,主動體驗觀察、操作、討論、提問和探究的過程,個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務實態度和創新精神。
3.自主學習的原則
外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壹種自主活動,就像母語的習得壹樣。有句名言,“妳聽了,妳忘了;妳看,妳記住了;妳做,妳學(妳聽到的,妳會忘記;妳記得妳看到了什麽;妳做了什麽,妳就學會了)”,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並給予他們壹定的權利和自由,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應給予壹些學習方法的指導,並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英語學習策略,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識別和尋求知識。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4.探究原則
探究的原則。為了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英語教學中應運用啟發式原則,創設探究情境,讓學生質疑探究的機會,自己發現規律。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能力水平,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和探索,讓學生發現問題,獲得經驗,相互學習,增強自信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要大力倡導有利於掌握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的研究性學習方式。
5.面向壹切的原則。
英語教學必須為所有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中會有智力、習慣、興趣、性格、態度、語言基礎、能力、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進來。教師要承認和尊重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真正面向全體學生。
四、英語教學中如何將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結合起來,以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
乍壹看,英語是外語,與德育無關。事實上,只要多動腦筋,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學生的人文素質也大有用武之地。
1.深入研究英語新教材,挖掘隱藏的德育因素。
英語教師必須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的科目涵蓋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學校生活、當代社會、自然奧秘、環境保護、人際關系、科學研究、世界風俗、時尚潮流、人生規劃、廣告、體育、商業等。它們貼近社會現實和學生生活實際,強調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的融合,具有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教材的編寫、選擇和組合體現思想性、時代性、真實性、趣味性和多樣性。文化意識強,內涵豐富。引進外國文化,同時宣傳中國文化,將引進的中外文化內容與學生學習的語言內容緊密聯系起來。語言材料涉及中外歷史、地理、風俗、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價值觀等。對中外文化的學習和比較,不僅有助於學生學習英語,積累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意識,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深刻了解文化的異同,從而在對本國文化深刻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比如《牛津高中英語》第壹模塊,高壹上學期第二單元“成長的煩惱”以“青少年的生活體驗”為主題,以青少年的成長為主題展開,包括學校生活、成長的煩惱、衣著打扮等。閱讀文章的背景包括英國學生和中國學生的校園生活。教師要關註身邊的生活,走進學生的生活,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認真思考如何挖掘教材的人文亮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把語言教學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有機結合起來,壹舉兩得。
2.把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
英語教師在傳授英語知識、培養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自然要滲透人文思想教育,從而完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找到並確定教材中訓練內容和思想教育內容的結合點,防止德育模糊不清。例如,在講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第三單元時,教師可以結合中國申奧成功的振奮人心的消息,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從而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此外,牛津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壹個項目工程,由閱讀材料和完成項目的四個步驟(調查、訪談、討論和文獻檢索)組成。這顯然屬於探究性學習。教師必須通過以上四個步驟,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共同合作,完成壹個具體的題目。例如,在第壹個模塊,單元1,項目工程中,要求學生學習壹些關於俱樂部的知識,並建立自己的俱樂部。
俱樂部,因為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壹項基本國策,加強環境教育是落實這項基本國策的基礎工程,是保持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同時,環境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壹個重要方面。就高中而言,學生已經獲得了壹定的知識水平、獨立思考能力和行為能力。在高中實施有效的環境教育,對於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境道德,培養良好的環境行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該項目引導學生成立環保俱樂部,有機滲透德育。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這項活動的質量最終取決於它的獨立性、創造性和新穎性。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次活動應該是壹次高度發展的自主創新活動,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充分挖掘、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課堂教學是傳授英語知識和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會影響學生的心理成長。
3.變灌輸式教學為學生的自然習得。
重視隱性教育的重要性。隱性教育:即學生在接受文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態度、動機、價值觀等心理的成長。教師的潛移默化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視野,還增加了他們對外國文化的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在課堂英語教學中,組織學生欣賞課文和課外英語閱讀中的優秀文章。向學生傳播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美好的情操、美好的品質,使學生感受到美,產生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完成從知識到信念、從信念到行動的轉化,從而達到全方位德育的效果。教師應註意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拓展和滲透,使語言知識與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擴大學生知識面,感受文化影響。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知識水平,補充貼近學生生活、真實可信、內容豐富、體裁廣泛的英語閱讀材料。通過壹定量的閱讀,學生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擴大詞匯量,還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形成跨文化意識,提高人文素質。比如上學期設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1第壹單元閱讀《英國的學校生活》(period 1)的教學活動時,老師可以設計壹個大任務——讓學生采訪從英國留學回來的華偉。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學生可以了解華偉在英國的學習和生活,從而更好地完成采訪華偉的任務。這種材料是學生接受英語語言信息的重要環節。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學生可以了解英國學校的生活,感受英國文化的氣息。同時,使用該材料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英語閱讀策略,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學生是高壹新生,剛到新學校。他們當然對自己的高中生活充滿向往,同時也對其他國家的高中生學校生活充滿好奇。這篇由從英國回來的交換生寫的文章,介紹了英國高中的學習生活,正好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了解外國文化的需求,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辨別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度和能力的目的。
4.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搭建德育滲透平臺
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影視激情法、錄音機、教英文歌、做英語演講、講英語小故事、組織多層次活動等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具有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意誌,從而取得壹定的學習成績。
比如高壹牛津英語教材第壹單元講的是“英國的高中生活”。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英國學校生活的場景,立即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然後讓學生根據三個問題分組討論。學生通過主動說話打開思路,學生從老師家長要求我學習變成自發主動我想學我想學。積極配合教學活動,主動與教師互動,融洽師生關系,在和諧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改變過去教師盲目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的對立關系,從而獲得人格的和諧發展。這樣,學生的學習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達到最適合自己的最高發展水平。此外,多媒體的使用使課堂氣氛緊張活躍,學生的視野得到有效拓寬,註意力高度集中,培養了動手動腦的能力,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有利於思維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5.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應努力營造壹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課堂環境。在新課標下,他們應該堅持師生都是主體,被稱為“雙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建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圍,設身處地,用學生的心理對待學生,關心他們,鼓勵他們敞開心扉,敢於質疑;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判斷、形象思維和想象能力;鼓勵學生敢於挑戰創新,自主獲取知識,自我發展能力和敢於率先垂範,發展自我人格。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感到壓抑,反而輕松活潑,這是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人文素質將得到健康快速的發展。著名心理學家潘蔚認為,“人類的學習總是發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德育氛圍,要求教師重視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態度體驗。也就是說,要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希望得到贊同和認可的良好願望。在教學中,作為教語言的英語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鼓勵學生認同自己的價值觀,揭示和解決自己的價值沖突,與他人交流自己的價值觀,按照自己的價值選擇行動。教師反對通過誘導進行僵化的說教和僵化的灌輸式教育;利用小組道德討論模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積極交流或辯論,做出判斷,找到正確答案。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討論中考慮他人的觀點和意識,協調與他人的分歧。允許學生犯錯並改正。面對全體學生,要保護他們的學習熱情,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創造條件給後進生更多成功的機會,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閃光點,不斷增強自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例如,在運用互動學習和任務型學習組織的閱讀課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獨立的思維空間和行動空間,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自然的互動環境,形成了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發展創新能力的教學環境,使其認知行為得以順利發展。在閱讀課上,外語互動學習的結構如下:
答:同座兩人之間——適應對話、核對答案等活動。
b:四人之間——適應對話、討論、辯論等活動。
c:自由組合——如果同學們覺得同座之間的組合不合適,可以自由選擇活動對象。
d:個人與全班之間——適應壹些適合這種形式的活動。如“答記者問”。
e:隨意走動——適應壹些適合這種形式的活動。比如“調查”“采訪”。
f:組間——適應壹些適合這種形式的活動。如“辯論”“搶答”。
在這個班級裏,在教師營造的民主、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型學習活動中努力學習,相互交流。他們互相依賴,互相幫助,鼓勵互動。他們有機會向對方解釋自己學到的東西,幫助對方理解和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通過建立和保持相互信任進行有效溝通,讓成員有更多的交流和自我調整的機會。在傳統的閱讀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過於凝重壓抑,學生在完成任務時缺乏安全感和情感線索,是壹種“苦學”;然而,當采用交互式外語學習方法時,課堂氣氛輕松、溫暖,沒有壓抑,並伴有壹條情感線索,這是壹種“快樂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不僅能有效促進學生高效掌握英語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從而真正實現德育的目的。
6.精心安排課外活動,拓展德育滲透空間。
教師利用課堂上臨時出現的問題讓學生爭論,雙方碰撞,分別尋找論據和證據,讓學生在爭論中掌握知識,學習科學思維能力。更多的學生學會了如何組建課題組,如何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檢索信息,如何進行社會調查,觀察生活、了解社會的觀念正在學生中逐漸樹立。德育滲透不僅表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表現在不同的課外活動中,方式多樣。課外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延伸,即超過45分鐘的德育滲透。在自我意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和自主意識逐漸增強,所以壹些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活動也是必要的,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增強他們對德育的親身體驗,留下深刻的記憶。因此,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開展第二課堂,多途徑、多層次地增長學生的見識,滲透德育教育。壹般來說,在單元課文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課外閱讀,享受音頻、視頻、電視或英語角上的討論,學習英語短劇和英語演講比賽的寫作和表演,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讓學生在各種氛圍和情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因為這樣壹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得到鍛煉和提高。課外活動的多樣化也決定了其德育滲透形式多樣化的特點。德育要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有機滲透。比如牛津高中英語第壹模塊,高壹上學期第二單元,比如高壹上學期第壹單元的閱讀課,在完成壹系列與課文相關的閱讀後,老師可以設計這樣壹個創意任務:給妳壹個好消息!壹位在英國學習的新生華偉將來到我們班學習,我們學校電視臺將對她進行采訪。今天的任務是采訪華偉。這項任務要求學生具備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需要查閱壹定的參考資料,了解中英兩國的文化,這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跨文化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結論: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如果真正把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學生就能享受到中英文化的雙重熏陶。強調語言知識的習得,註重德育的有機滲透,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達到真正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這難道不是真正實現了新課標的願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