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理工科專業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理工科專業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入手,分析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為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提供了實踐依據和實證參考。

1.理工科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調查。

本次調查以桂林理工大學全日制本科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的形式進行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向桂林理工大學2012級至2014級的文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等22個具有代表性專業的學生發放了* * * 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82份,有效率為97%。通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得出桂林理工大學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和文化素養缺失的原因。

(壹)理工科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作用和未來發展的認識。

1.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49.25%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44.28%的學生壹般,6.47%的學生完全不感興趣,有很大比例的學生選擇感興趣和壹般。這提醒我們,要提高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2.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作用的認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2.27%的學生的選擇非常重要,42.45%的學生的選擇有壹定影響,只有5.28%的學生的選擇可有可無。這說明當代大學生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的作用,能夠理性地分析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傳統文化在中國的作用卻比較模糊。這也說明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認識不清,不知道傳統文化對自己有什麽重要影響,對傳統文化的概念比較模糊。

3.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未來發展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52.39%的學生樂觀,465,438+0.85%的學生樂觀,2.49%的學生不好說,3.27%的學生不知道。調查結果顯示,94.24%的學生非常樂觀和相對樂觀,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是積極樂觀的。可見,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是大學生所肯定的。

(二)理工科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認知。

1.大學生對中國古代經、史、子、紀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75.40%的學生不知道經典、歷史、書籍、藏書是如何分類的,這些學生在閱讀時選擇偶爾瀏覽;16.81%的學生選擇敬而遠之,只瀏覽自己喜歡的內容;3.30%的學生選擇不知道、不喜歡、不閱讀;只有4.49%的學生知道經、史、詩、文集的分類標準,經常閱讀思考。

2.大學生對中國古代五部著名小說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98%的同學不知道古代有五大名著,只知道有四大名著。就四大經典小說而言,5.18%的學生選擇多次觀看,12.85%的學生選擇全部觀看,71.44%的學生選擇部分觀看,6.22%的學生選擇不觀看,4.31%的學生選擇不觀看。在四大古典小說中,學生最不喜歡《紅樓夢》,很多學生表示受不了。

3.大學生對背誦唐詩宋詞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29.47%的學生選擇了100首以上的歌曲,52.28%的學生選擇了100首以下的歌曲,18.25%的學生選擇了極少的歌曲,這些歌曲在高考後被遺忘。

4.大學生對戲曲的認知。結果顯示,8.20%的學生非常喜歡,44.54%的學生選擇普通,47.26%的學生選擇不喜歡。關於中戲的生存空間,調查結果顯示12.27%的學生選擇余地大,55.38%的學生選擇余地小,25.45%的學生選擇余地小,6.90%的學生沒有選擇余地。

(3)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禮儀、節日和手工藝的認知。

1.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禮儀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81.26%的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值得我們繼承和發展。12.22%的學生選擇了中國傳統禮儀只待人接物;4.22%的學生選擇中國傳統禮儀是封建社會的糟粕;2.30%的學生選擇不知道中國的傳統禮儀是什麽。

2.大學生對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被列為法定節日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68.73%的學生非常支持,21.18%的學生相對支持,6.90%的學生不在乎,3.19%的學生不贊成。不贊成的理由是假期太多影響正常學習。

3.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認識。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不了解“無為”思想的具體內容。同學們對2013發生的湖北安陸和四川江油爭奪“李白故裏”的事件關註不多,不知道“故裏”和“故居”的真正區別。此外,學生對道教與佛教、禪宗的形成和區別了解甚少。

4.大學生對剪紙、中國結、風箏等傳統手工藝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74.11%的學生選擇知道剪紙、中國結、風箏,但不知道如何制作;16.24%的學生選擇了解並制作其中壹個;只有7.23%的學生選擇知道如何制作其中兩個;2.42%的學生選擇了能做其中三個。在名曲方面,學生不知道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很少有學生聽過《流山》、《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房屋埋伏》、《趙君的尷尬》、《當代二泉映月》等中國民樂。二,理工科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

2005年6月5438日至10月65438日,中國教育在線公布了壹項關於中國大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調查,結果令人擔憂。統計結果顯示,50%的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20%的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漠不關心,20%的大學生是中間派,只有10%的大學生以我們的傳統文化為榮。【1】理工科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真正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理工科院校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

長期以來,理工科院校受重理輕文的影響,以科學主義和技術理性為主導。學校到處都是實驗室,工科氛圍濃厚。學科建設只重視技術類專業,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除了課堂上必須開設的專業課和思政課,傳統文化課被視為專業課之外的補充學習,可有可無。領導高興就開,新領導可能會取消。教文化課的老師長期被邊緣化,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很難有學科發展的空間。教材建設沒有資金支持,教學水平難以提高。國學經典《大學》中的開篇壹句就提到“大學之道,在德之明,在人之新,止於至善”。所謂“德”,是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德性。大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壹個全新的人。如果學校不重視這些方面,就會造成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冷漠,使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淡出學生的視野。

(二)互聯網和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

21世紀,人類進入網絡時代,網絡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對於大學生來說,壹方面,他們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網絡獲得大量的信息,他們受教育的渠道是多樣化的;另壹方面,大學生的自控能力差,分辨不出信息的好壞。壹些學生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甚至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壹些媒體的短視和商業化也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價值觀產生了負面影響。2015年6月27日,賈玲在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節目中走上舞臺,身著古裝,吃著烤雞,將中國古代女英雄花木蘭的形象惡搞成了壹個貪財不孝野心勃勃怕死的傻丫頭。這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君孝父的價值觀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三)就業壓力的巨大影響

從65438到0978中國恢復高考以來,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轉變,各大高校都在擴招。這在壹定程度上可以為市場培養各行各業的人才,增加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受益於擴招的大學生,畢業時需要承受巨大的就業壓力,甚至失業的尷尬。大學生就業已成為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面臨的嚴峻問題。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749萬人,比2014年增加22萬人。面對就業的壓力,很多大學生更熱衷於以“實用”為原則去考壹些技能證書,這超出了他們加強基本文學文化素養的能力。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大學生認為即使熟悉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就業也沒有什麽幫助。壹些大學生承認,與其花時間看紅樓夢,不如學第二外語。[3]學習的功利性和就業的壓力導致他們缺乏基本的傳統文化知識。

第三,加強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分析

通過對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的調查和分析,我們發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實際需要制定培養目標,從而確定每個階段的教育內容。

(壹)理工類院校首先要提高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接受。

理工科大學首先要克服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技術主義和市場導向的影響。北京大學的錢理群先生曾經說過:我們的高中教育是應試教育,大學教育是就業教育。美國學者哈欽斯認為,大學之所以是大學,在於它必須有自己獨立的教育理念,不能完全由外部市場和就業需求決定。因此,高校只有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把大學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其次,高校應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精選傳統文化課程,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不斷完善。大學之道是所有不同的院系和專業必須有相同的精神文化基礎,這就要求所有不同院系和專業的學生都要在大學裏接受壹種教育。這就是哈欽斯的“通識教育”思想。據筆者調查,廣西幾所知名的理工科大學,如桂林理工大學、廣西科技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從2013開始開設通識教育課程,課程從8門到70多門不等。這些課程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許多內容。最後,從事我國傳統文化教學的教師,應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高超的教學技能,能夠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的傳播優勢,以圖、文、聲、貌等多種方式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呈現給學生,自信、自立、創新,才能勝任這壹工作。

(二)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文化自覺”壹詞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主要是指生活在壹定文化環境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其淵源、特點和發展趨勢。因此,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或生活中註意提高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有壹個物質載體,可以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高校和地方政府的文化宣傳部門也要註意培養人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保護、發展和利用當地的傳統習俗和節日。近年來,桂林市七星區建設的古蓮文化街,政府舉辦的興安米粉節(含逛靈渠)、資源河燈會(孝文化)、恭城桃花節(民俗)等都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市民和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非常有利於培養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懷。同時,要重視媒體的宣傳作用,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政府有關部門要重視對大眾傳媒的監管,加強對網絡和信息載體的管理,提高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意識,自覺抵制低俗文化,鼓勵他們創作出有利於時代進步、體現文化品位的優秀文化產品。[4]

(3)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流行文化。

理工科大學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建設自己的校園文化,如桂林理工大學開設的“燕山論壇”、廣西大學的“吳均論壇”、廣西科技大學的“學習論壇”。這些論壇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歷史人文、社會熱點、學科最新成果等。受邀者主要是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名人,旨在推動學風建設,提升人文素養,樹立名校形象,特色鮮明,蘊含中國傳統文化多種元素。在社團活動方面,高校要重視擴大校刊、文學社、廣播電臺在校園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讓整個校園充滿文化氣息。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大眾文化,強調愛國誠信,最終將這種精神轉化為行動。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和模仿,而是壹種積極的文化重組和建構過程。正確引導大學生積極接觸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產生積極影響,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它可以消除不規範的市場經濟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培養大學生樹立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後繼有人的繁榮,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活力。

  • 上一篇:VI設計包括哪些內容?
  • 下一篇:研究旅遊景點開發管理的前景和就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