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統數學作業批改中存在的問題目前,小學數學作業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批全改”的方法。經過初步調查研究,發現這種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老師花太多時間批改作業。
小學數學作業天天有,學生天天做,老師天天換。教數學的老師深有體會。只批壹套書,每節課按50人算,每次要批改50個作業。如果壹次留5個問題,壹次要改250個問題。如果每次作業平均3分鐘,那就要2個半小時。另外,改就好,改起來工作量很大,更何況小學壹般至少有兩套書。加上學校安排的日常工作,備課,班級,單元小考?老師非常忙。
2.學生完全是被動的。
傳統的批改作業方式普遍忽視了對學生的評價。老師們經常用“√”和“×”等簡單的符號來節省時間。學生只能通過這些符號知道哪道題錯了,卻不知道錯在哪裏。糾正起來要花很多時間,有時候老師還要把這些問題再解釋壹遍。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家庭作業都是壹項枯燥的任務。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不可能的。
3.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作業只是壹個任務,師生雙方獲得的信息是非常扭曲的。學生做作業,教師批改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也是師生雙方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同學的作業很好,但是考試成績卻不理想。原因是有的同學抄作業應付老師批改,老師被“騙”了。其次,除去其他的,語文、數學、英語的工作量都比較大,更不用說下節課要完成什麽任務,最近要開展什麽活動,所以也難怪學生的作業有時候只是應付,根本談不上質量。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這種傳統的批改數學作業的方式,占用了老師和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苦不堪言的。因此,改革數學作業批改方式迫在眉睫。二,糾正作業方法的壹些嘗試
精心設計、布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能使師生雙方及時收到正確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饋。只有在師生的配合下,才能真正達到學生布置作業、批改作業的目的。以下三種形式值得壹試:
1,師生* * *批。
老師把壹個學生的作業投影到投影上,然後師生壹起批改。比如有些概念可以讓學生在分析完題目後做出判斷,然後老師和學生壹起糾正壹個學生的答案。改正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引導和參與,並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觀點。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很受學生歡迎,同時大大提高了作業批改的效率和作業再次批改的正確率。
2.集團內部的相互批準。
有些作業可以分組批改,就是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兩桌,每四個人組成壹個小組,小組內互相批改,並向老師匯報批改情況。學生批改別人的作業時壹般都很認真。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壹些步驟多、寫作要求嚴格的問題,比如“應用題”。寫作格式有壹定要求,解題方法沒有模塊化。批改時,不能只看答案是否正確。這類問題如果交給學生小組共同審定,既能提高學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又能從別人的作業中吸取教訓或優點。需要註意的是,教師要對小組批改的作業進行抽查,及時點評作業中的典型問題,註意重批。此外,團隊成員要在壹段時間後進行調整,以防作弊。
3.上課正確。
新課後,壹些課堂練習可以在課堂上完成,答案可以在課堂上立即反饋和批改。當學生做作業時,老師會巡回輔導。當他們看到正確的問題時,他們會立即閱讀。但是看到錯題,他們可以暫時不改,而是悄悄指出學生的錯誤,讓他們自己改。這樣邊巡邏邊指點,壹般能批三分之壹學生的作業。這樣做的效果還是挺好的。對於學生來說,既能讓他們及時知道解題的對錯,又能提高他們做作業的積極性。對於老師來說,既能及時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又能減少課後批改作業的時間。對於壹些相對簡單的知識,比如計算題,盡量在課堂上完成課堂作業,然後老師宣布正確答案,學生自己批改。同時,他們會用鉛筆把錯題標記出來,校對完後馬上改正,然後讓老師改。這種方式提高了作業批改的效率,縮短了反饋時間,有助於老師了解個別學生的知識。另外,由於數學課前後內容的緊密聯系,我們老師要保證學生在上新課之前正確掌握上節課的內容,作業要及時修改。所以每次修改作業的時候,我都會把筆記本數壹數,哪些沒修改,把名字記在筆記本上,這樣就可以當面面試批了,不會漏下壹個。緊急情況下,可啟動同桌互查、組長調查、分公司代表調查等方式。“獨立作業,及時提交,及時修改”是我這幾年對學生不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