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老與子結合,老在上,子在下。這個詞本身就體現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傳統,即晚輩敬長輩。《孝經》是中國傳統學的代表作之壹,它不僅告訴人們家庭成員之間的孝道,也為那些為人民服務的人、商人和官員樹立了壹個美德標桿。
孝順的父母。從小,我們就聽長輩講孝道的故事,比如:古代舜帝的孝道,中國皇帝劉恒親自嘗湯嘗藥,董永賣身埋父等等。也許當時的我們懵懂無知,但今天,作為年輕人,我們對這些故事有很多感觸。我們明白,孝順父母就是要贍養父母,給他們最基本的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他們和我們壹起挨餓。另壹方面,我們80後中有少數人可以擺脫父母的幫助。他們為我們攢錢買車買房提供了最好的物質和精神條件。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物質上的保障,但是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提供精神上的保障,也許只是倒壹杯溫水的小小姿態,也許是為他們做壹頓可口的飯菜,也許是假期回家陪他們聊天,也許是陪他們逛街,也許……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會給他們帶來歡樂。這難道不是壹種孝順嗎?但現實中,真正能做到的年輕人少之又少。我們總是以各種理由搪塞他們,總是用工作作為自己逃避和躲避的擋箭牌。人生只有幾十年,不要拒絕和他們接觸的機會,更不要說我沒有達到預期的物質條件就沒臉見父母。比起物質基礎,他們往往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撐。中國有句老話:孝為先,父母孝的人才有資格談為民、為商、為官的孝道。否則,孝順對各行各業的人都沒有意義。
孝之國,其實是壹種美德。我覺得孝順最本質的就是把各自崗位上的優勢最大化。作為後輩的引流人,我們應該像蕭敬所倡導的那樣,將“孝”貫穿於所有人的行為中,“身披皮衣,父母不敢加害”是孝的開始;“立於道上,留名後世,以示父母”才是孝道的終點。我的理解是,在工作中要保持平常心,戒驕戒躁,虛心向前輩學習,對長輩要用敬語,敢於奉獻,擺脫80後這壹代人原有的惰性。不要因為學習知識而好高騖遠,不要因為比別人懂得多而沾沾自喜,不要因為別人的提拔而嫉妒,不要因為受到批評而懷恨在心。我覺得這是壹個孝順國家的美德和行為。德行與品行,如同孝道的“頂梁柱”,相互依存,缺壹不可。相比較而言,線不夠,可以補充;道德不好,很難彌補。我們年輕壹代的引流人,在“行為”上可以勤勤懇懇,彌補自己的不足,但在“道德”上,不能魯莽,要科學統籌,也就是德才兼備。通過對《孝經》的學習,對思想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有壹個全新的認識,找出自己的不足,防止因把握不當而導致工作中的不全面、扭曲和失誤,從而進壹步加強引流人在工作中出現問題時的準確判斷,做出戰略規劃,為引流的未來做出貢獻。
孝順父母,孝順國家。孝順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順是過去式了。孝是生命與生命的聯系鏈。壹旦壞了,就無法連接了。最重要的是,孝順是人的責任和基礎。“無論在哪裏,國學都是無國界的,要多學習《孝經》之類的書,培養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素質,為後人樹立壹個代代相傳的榜樣。
學習孝道的體會和範文的體會5
這周聽了王寶齋老師解讀的《孝經·天帝》第二章。子曰:“愛人者,不敢惡人;尊重妳的親人,不要怠慢別人。愛敬盡,德育加於民,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正義的懲罰》說:‘壹人有慶,萬億人靠。’"
天子高人壹等,所以容易傲慢惡心。孔子用“孝”字來幫助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因為壹個好的皇帝壹定是和人民心連心的。如果妳有傲慢和厭惡,怎麽能交心?那天是第九個五年計劃。誰有能力讓他改掉這樣的習慣?只有利用和父母的這種關系,才能喚醒他的愛和尊重,才能擺脫他的傲慢,令人厭惡。父是天,母是地,天子與母的關系是“親”,很親切,就像與地的關系;但是和父親有距離,是“尊重”,就像和天的關系。天子孝開,諸德開,則愛民。第二,天子這樣做,為全國人民樹立了榜樣。全國人民都會效仿。這樣,人民的良心就會被打開。不就是團結壹心嗎?
在學校的最後,我覺得王老師智慧的妙處在於,無論妳是什麽水平,都能從中獲得智慧。妳看,表面上是在說天子,好像和普通人沒什麽關系。其實老師壹推出來,這個鑰匙誰都能用。怎麽說呢?因為王先生在解釋《明初第壹章》第壹章的時候說,“先王最有道德通衢,以順天下。”這裏的“世界”可以擴展到任何壹個團隊,壹個集體,比如壹個社區,壹個家庭,壹所學校,壹個城市,壹個省份。那麽,這裏的“天子”當然可以引申到任何壹個團隊和集體的領導者。掌權的人容易有和皇帝壹樣的習慣嗎?傲慢又惡心?這樣我們就很容易比較自己了。
比如班主任回家像班主任壹樣教訓老公,這是傲慢。保姆呢?這個不順眼,那個可愛,這個惡心。那麽如何擺脫這兩種心呢?還是得返璞歸真,培養自己的“孝心”。“愛所愛的人,就不敢惡人;尊重親人,不敢比別人慢。”如果妳沒有用愛和尊重去服侍父母,妳在對待學生和家長的時候就不可能有“愛和尊重”的心,所以處理問題往往不順利。因為“孝”是從“孝”延伸出來的,找到了“孝與孝”就有可能“愛眾”。愛和尊重所有的生命是可能的。
以前做事情的時候,經常很困擾。我只能在順境中,不能在逆境中。這其實也是孝道沒有完全打開的原因。妳怎麽能這麽說?如果妳真正懂得“孝”,應該是“愛親敬親,德育施於人,懲罰於世”,那麽作為班主任,應該是“愛親敬親,德育施於家長學生,懲罰於班”。那為什麽我現在懂得愛和尊重父母,還是不能在課堂上完全被懲罰?然後我覺得是因為“天啊,為什麽很難盡孝?”我的父母非常愛我。我向他致敬有什麽困難?所以影響力沒那麽強。看看舜帝。他的繼母想殺了他。他不僅不恨母親,而且總是反省自己。是因為他做的不夠,他媽媽才這麽討厭他嗎?他的孝道是“愛憎我,孝於方賢”,所以舜帝能影響天下人。而如果我真的把孝道理解透徹,應該是從孝敬父母到孝敬別人的父母。這是我思想的真正開闊。教學生跟別人家長有什麽關系?如果把學生教好了,他們的父母不會安心嗎?學生家長不放心嗎?那個學生不好教,怎麽辦?我只是抱怨他們的父母?那如果學生都活得好好的,他的父母都把孩子培養得品德優秀了,那我們還需要老師幹什麽?老師不能下崗嗎?妳會說,我們在學校教孩子很多知識。在這個全球信息化的時代,如果我們只教孩子知識和技能,那麽我們不需要老師,電腦就行了。而我們教師最關鍵的使命是什麽?意思是“傳道、授業、解惑”。如果不傳道解惑,只教書,那將是對教師這壹神聖職業的恥辱。那麽就算我明白這個道理,我也願意好好說教,學生還是難教。我該怎麽辦?那是因為我們的德行不足以感動別人。這時候想想“恨我,要孝順方顯”。對孩子做了很大的努力,孩子還是不聽話,家長也不理解。這個時候,就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時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還能壹如既往地愛自己的孩子,盡力幫助他,而不是去恨他,去恨我們的父母,那我們的內心就真的“慈悲”了,也就是真的放下了自己,放下了名利,有了壹顆清凈的心,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
所以我總結,要想擺脫煩惱,首先是從孝道入手,徹底打開自己的良心,還有學生和家長的良心;二是明白自己作為老師的職責,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然總覺得自己的付出像是額外的工作,就想著回報。如果我得不到回報,我會有怨恨。第三是要明白前因後果。我存的所有善念,做的所有善事,都不會白費。“善行之家壹定有余慶”。關鍵是不要假善,不要為名利做好事。妳不能因為別人說妳好就去做好事,這樣結果會完全不壹樣。同時,知因果還有壹層含義,就是妳遇到的壹切逆境都不是偶然的,妳要坦然接受。壹旦妳抱怨命運和上帝的不公平,上帝可能會給妳點顏色看看,因為如果妳不這樣做,妳仍然不會意識到妳的問題。
很長壹段時間,我都是帶著孩子壹邊學習《孝經》,壹邊聽《太覺》這本書的講解。現在大德老師建議我多讀讀範範的四大學科。我覺得這些學習真的對我自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覺我的心真的慢慢平靜下來了。看到不聽話的孩子,我不像以前那麽不耐煩了,眼神柔和了很多,心也漸漸軟了。我想在我真正清理我的頭腦之前,我的智慧將會存在。這些先賢的教誨,真的就像壹盞盞明燈,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讓我少了壹些迷茫、糾結和掙紮。我發誓,我將永遠是壹個好學生,並繼續學習和誠實地做它。
以上是本周學完《孝經》第二章的心得。理解不當請批評指正,慚愧感恩!
學習孝道的經驗:範文6
201165438+10月9日2013、65438+10月11日本人在山東省泰安市接受了壹個為期三天的課程,課程的題目是“修身養性,齊家經營企業之道”和“孝道”。
本課程由馬曉雯馬老師授課。在課程開始的時候,我們首先談到:宇宙浩瀚無垠,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非常有限,而地球是我們唯壹的生存家園,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懂得感恩!
人生只有壹次,每個人都想活得開心,但是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們如何幫助自己解決它們?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而學習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解決生活中壹些無法解決的煩惱,也就是尋求壹種“和”。
生活中有三種不和諧:
1,人和自己不和諧;
2、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為“五倫”: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相得益彰者,各盡其能,少付出。”
3.人與自然不和諧。
不“和諧”的根本原因是從自身找原因,即“自私”是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自私,不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學習需要聽,需要想,需要練,最重要的是“練”!我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那就是“自私”。我們應該在生活中練習保持良好的品行,改掉壞習慣,這種練習應該從我們的父母開始。因為《孝經》中有雲:“故愛他人而不愛親人者,謂之不道德;不尊重自己的親人,尊重別人的,叫不聽話。他們連父母親人都做不到的事,其他不相幹的人就更不可能了。
這種鍛煉包括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吃”。以下是學習期間吃飯的要求:①人到了才吃飯;②有序用餐;(3)坐直,手握碗;4飯前感恩,感謝人間的陽光雨露,感謝國家的善良保護,感謝父母的養育,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感謝大眾的辛勤付出;⑤感受他人需求,幫助老人;6.吃飯不言語,不浪費,不掉飯;吃完飯打個招呼,“我吃完了,請慢用。”飯卡上有兩句話“碗小天地寬,桌大幹”,值得我們深思!
所以,“吃”也是壹種修養。雖然把第壹雙筷子給某人是壹種形式,但它代表了壹個深刻的真理,也培養了我們的尊重。
如前所述,修行要從父母開始,也就是說,“孝”是壹個人修身養性的起點,所以要先學習《孝經》。
“孝”的含義:愛和尊重。傳統的“愛”字可以分解為“接受”,中間加壹個“心”,意思是:用心去感受別人的需求。況且這個詞可以簡化,所以愛不可能是無意的!
這世上有壹種愛,恒久無私;不是因為季節,不是因為名利,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人生不過是把錢和東西給父母,卻不能稱之為孝順。《論語》中有雲:“至於犬馬,焉能不敬?”
因此,我們不僅要愛我們的父母,還要尊重他們。這就是孝順!
在生活中,只有踐行對父母的“愛與尊重”,才能延伸到踐行對他人的“愛與尊重”。要學會如何做人,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裝得不真誠。中醫有個理論:喜悲,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其中“思傷脾”就是假裝虛偽待人,屬於人與自身的不和諧。自然會做到“愛與尊重”,其他人也會回報給妳同樣的尊重,妳會感到舒服和諧。
養成好習慣,細節決定成敗。這裏老師提到了壹個“最重要的方面”的概念,就是坐如磐石不動,臥如飛鳥不動,行如流水平穩,立如孤峰不驕,言行不躁,情緒不動,榮辱不易回旋,堅定前行。這類似於我們正在學習的《弟子規》中的壹節,即從容行走,直立,深而圓地鞠躬,恭敬,不練門檻,不跛行,不仰面站立,不抖胡須,慢慢拉開簾子,不出聲,面廣不沾邊。個人認為“貴人相”是對自己在行動和思想上更高層次的要求,“弟子規”是最基本的要求。反思自己這輩子做了什麽還不夠,還需要繼續努力。
下面老師講了三個基本問題:
1.為什麽要研究《孝經》?
因為“學貴立誌”不是壹種欲望
“取法則得,取法則得。”
“沒有野心,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學習永遠不會太晚。學習永遠不會太晚。生活中很多例子告訴我們,高學歷、高智商、高年齡並不意味著高素質。學習傳統文化,先了解做人的道理,才能更好的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什麽?
經→史→子→集的學習順序很重要,因為先做人,再做事;預言,效果之後!
1,靜:揭示不變的方式和原理。方法
2,歷史:案例,興衰。
3.兒子:知識和技能。技能
4、集:詩詞歌賦等內容陶冶情操。
三、如何學習?
學識淵博的審問,縝密的思考,明辨是非,堅忍不拔
學壹句話,理解壹句話,做壹句話。
後來老師講解了《孝經》原文,講了養父母孝道的四個層次:
(1)養父母;(2)養父母的心是建立在他們的心之上的;(3)養父母的野心;④養父母的智慧。這四個層次與自己目前所做的相差甚遠,所以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因為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所以我們要積極面對,勇敢前行!
通過這次學習,我對自己有以下要求:
1,運動;因為身體是皮外傷,父母不敢損傷;受傷讓妳擔心妳的親人。
2.多做家務;
3.對父母說話和氣;
4.要謹慎;
5.多讀書。
總之,這次培訓是我第壹次參加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學習。感覺只學了壹點皮毛,學了壹些學習方向。我以後會繼續深入學習,提高個人修養,進壹步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努力。當然,我首先要從孝順父母做起。
從孝的經歷中學習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