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知識的覆蓋面和覆蓋面非常廣泛,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具體是指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遺跡、社會發展、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語言文化等。那麽,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將本土資源有機地融入課堂呢?在此,筆者試對自己近幾年的教學做壹些粗略的整理,以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壹、巧取鄉土生活,搭建問題探究平臺
1,所謂“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指師生在壹定的問題情境支持下,從提供背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等方面組織實施教學的壹種教學範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本質是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和體驗知識和技能從未知到已知或從不掌握到掌握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而達到黨的真正懂知識的目的。《歷史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歷史課程內容改革中,要“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生活和社會的內容”,幫助學生終身學習。可見,在歷史教學中,尤其是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該降低理論強度,充分利用富有生活氣息的鄉土乃至家族歷史課程資源。
比如我在教西周的《禮樂文明制度的確定》。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宗法制度,我給學生壹張表格材料:
問:如果主人想把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傳承下去,誰最有可能繼承?並說明原因。結果回答的同學很少。我在課後反思的時候也做了壹個調查。主要原因是學生對這個材料不了解,超出了他們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其實沒有壹個讓學生探索的平臺。然後我在另壹個班授課的時候,選擇了學校附近幾個村的宗族詩的照片,學生們很快就認出了自己的宗族詩。然後我進壹步講解了長子世襲制的原理,最後制作了上述表格材料,同學們的回答正確率很高。再比如九年級課本中的“改革開放時代”,由三個內容組成:對深圳速度和浦東巨變的感受,對日常生活用品變化的感受,對休閑方式變化的感受。如果探究教材的內容,我覺得很難說教學效果有多好。因為教材中選取的例子典型地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他們的感性認識。所以,我把這個話題稍微改了壹下,命名為“戲謔人生,喜劇經濟”。上課前,我先給學生這樣壹個學習大綱:首先,我衡量壹下自己在家鄉的生活,看看經濟發展水平;第二個縱向比較,調查長輩三十年前的中學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比較,看經濟發展水平;第三個橫向對比,通過互聯網,對比蒼南縣、貴村、五峰鄉去年的人均收入,看經濟發展水平。這個學習大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和長輩的調查制定的。學生在課堂上異常活躍,妳跟我說話。這既讓學生學會用實例說明改革開放的成就,又在思想品德課中聯系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因此,通過適當選擇當地資源,搭建探究平臺,學生不僅可以有內容可講,還可以探究壹個原因。
第二,巧借地域景觀,增強社會實踐能力,
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課程的目的是“嘗試從不同角度探索社會問題”,提高參與社會、實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要使探究課程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就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綜合性”、“探究性”、“活動性”和“社會性”,實現課堂從“歷史”到“社會”的轉變。地方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為發展學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條件。以七年級上冊為例。這本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課都是圍繞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來設計的。再加上整個課程的設計都是基於生活、案例、問題,綜合活動課的探究自然就變成了學生對當地自然資源的探究。那麽七年級上冊綜合探究課如何開發家鄉的自然環境資源呢?
在第壹課《住在小區裏》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在學會畫平面圖的基礎上,畫出小區地圖,然後在村裏明確自己家在小區裏的位置,然後按照小區分組,讓同壹個小區的學生壹起畫出自己小區在鄉鎮地圖上的位置,然後進行指導和糾正。全班壹起畫出家鄉城鎮的行政平面圖,最後找出溫州和溫州的城鎮在全國的位置。用四張圖來呈現四級故鄉——社區、鄉鎮、溫州、中國。在七次“我是社會小主人”的講座中,我設計了壹個調查題目“衡陽之江汙染調查”(衡陽之江是蒼南縣的母親河)。我把全班分成兩組,壹組是本地學生,請他們回家向長輩了解這條河的過去情況,收集相關資料。另壹組是其他省縣的學生,他們被要求進行戶外調查活動,並沿河流兩岸進行觀察。然後結合兩組學生的精華,寫調查報告並安排治療,最後開展團隊活動,組織誌願者利用業余時間撿垃圾。這樣既落實了教學內容,靈活應用和開發鄉土資源,又讓學生嘗試如何監管,真正體會到“做社會小主人”的感覺,讓鄉土資源教材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第三,巧挖民俗,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家誇美紐斯說:“教學方法之壹是在興趣中創造音樂和光的觀點”。把學生帶進思維興趣的大門,可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歷史社會科學教學中引入本土資源,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豐富、親切。比如“壹方水土養壹方人”這壹課,為了更清楚地闡明南北方的自然差異和文化差異,我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自己家鄉的氣質、土壤、河流水文特征、典型動植物、作物耕作制度、房屋結構、水陸交通、飲食和過年習俗等,做成表格。備課的時候還做了壹個關於北方自然環境和文化特色的表格,收集了幾組圖片和flash。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在填表前觀察幻燈片,然後將“北表”與課前制作的表格進行對比,最後我和學生壹起進行分類總結。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從學生的信息反饋分析,本設計達到了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再比如九年級“世界遺產在中國”中的“非特殊文化遺產”。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們看了《溫州鼓詞》和《賣技》的視頻,還給他們看了幾組溫州米塑藝術和窗花紙的圖片。教室裏的學生不時發出“哇”的驚呼,並伸出手指。課後,我安排學生向長輩學習“賣技”和“米雕”兩種文化。沒想到第二天,壹個學生給我帶來了壹本手寫的賣藝書,說他爸爸唱賣藝很多年了。他發現書裏有很多錯別字,讓我改。在教學中,巧妙地挖掘本土資源,不僅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倍感親切,也促進了學生對溫州曲藝和藝術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巧妙介紹名人的豐功偉績,提升其綜合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是人文學科的素質和素養,又稱人文素質。壹般來說,人文素質定位在兩個層面。第壹層次是指對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等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第二層次是指依托社會學科基礎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的反思和感悟,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和思考。第二個層面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識的價值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層面上才能復興。可見,人文素質是由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構成的。人文知識體現在具體的學科知識中,而人文精神蘊含在人文知識中,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人文知識的過程中思考、總結、提煉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關鍵在於塑造人文精神。
地方性知識在塑造公民修養方面有其獨特的語言功能。壹個人先熟悉自己的家庭甚至家鄉,再逐步擴展到了解這個國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對祖國的愛始於他們對家庭、學校、集體農場、工廠和法語的愛。從直接表達愛家愛校愛鄉的感情,逐漸過渡到了解官員,加深社會關系。理性認識祖國的概念。"德國著名教育家基普朗格曾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誘發人的創造力,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和價值。“在教學中引用當地名人軼事,可以讓學生了解他們的祖先對家鄉和祖國的貢獻,隱瞞家鄉人民艱苦奮鬥、英勇奮鬥的成果,進壹步體會家鄉的可愛和祖國的偉大。至於八年級課本中涉及的“盛世文化”,我給學生補充了東晉謝靈運的著作。我在教《文人的世界》的時候,也給學生們補充了南宋永嘉學派和王的相關史實以及他在溫州甌江江心寺寫的精彩對聯:雲海相望,水長流長。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了解我們溫州老家的歷史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過輝煌的歷史,也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學生們在感受家鄉古老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祖國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古典文化。八年級下冊還有壹個題目“從割據戰爭到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我利用周末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雲巖鄉革命老區紀念館楊穎館,請學生參觀紀念館領導講述革命烈士的事跡,以便在課堂上發言交流。在課堂上,壹些學生講述了林平海的故事,壹些學生講述了王平洲的故事。這樣,學生可以深刻了解“四·壹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時代,也對當時毛澤東同誌創建農村根據地有了進壹步的了解。通過引用家鄉名人的豐功偉績,讓學生體會到革命先行者的艱辛,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學會珍惜和把握。從而激發學生克服困難、戰勝逆境的勇氣和力量,培養他們的進取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對家鄉的自豪感。這難道不比那些以“政治化”或“民族化”的模糊口號,以古代民族英雄和偉大事跡為教材的蒼白無力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有力嗎?可見,本土資源既是樹立學生健康向上人生觀的催化劑,也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化石”。
綜上所述,適當利用鄉土資源,融入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中,幫助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產生興趣,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效果。當然,將本土資源融入教學,要盡量避免濫選濫用,避免將社會教學變成地方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