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中藥煎服法對於藥物的有效使用和治療效果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中藥湯劑能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對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中藥湯劑種類繁多,主要包括:
1.清潔:
中藥材多為生藥,壹般加工後再出售,煎煮前壹般無需淘洗。如果妳真的覺得草藥很臟,可以在浸泡前用清水快速沖洗壹下。不要浸泡,以免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流失,影響中藥療效。
2.儀器:
砂鍋是最好的煎藥器具,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受熱溫和,鍋的四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小,這也是為什麽自古以來壹直沿用的原因之壹,但砂鍋容易“串味”,容易碎。此外,搪瓷鍋、不銹鋼鍋、玻璃煎鍋也可選用,耐酸耐堿,可避免與中藥成分發生反應,因此常被選用於批量制備。雖然銅和鐵的分離器傳熱快,但它們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被氧化。煎藥時能與中藥中的各種成分發生反應,影響質量。銅、鐵、鋁鍋、錫等器具不能使用。鋁鍋雖然傳熱快,化學性質穩定,但鋁鍋不耐強酸強堿,弱酸弱堿的藥物也可選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藥器具。
浸泡
中藥飲片煎煮前浸泡,不僅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還可以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而導致部分有效成分的過度消耗和破壞。大多數藥物都應該用冷水浸泡。把藥倒進鍋裏,攤開。然後加入常溫水——室溫水浸泡60分鐘。輕輕按壓藥物時,水高出藥物平面約2厘米。基於浸泡藥材的原理。夏天溫度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天可以長壹點。特別需要註意的是,泡中藥壹定不能用開水浸泡。
用水
煎藥用水必須幹凈清澈無異味,含礦物質和雜質少。壹般來說,人在生活中能喝的水都可以用來煎中藥。壹般清澈的泉水、河水、自來水都可以,井水要質量好壹些。最好使用經過凈化、軟化的飲用水,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血漿與藥材發生沈澱反應。
加多少水:根據理論計算,加水量應為飲片的吸水量、煎煮過程中的蒸發量和煎煮後所需藥液量之和。雖然實際操作中很難準確加水,但至少要根據飲片的質地密度、吸水性能、煎煮時間來確定加水量。壹般水的用量為第壹次煎煮藥材量的5-8倍,或適當加壓後以浸沒飲片2 cm左右為宜。第二次的用水量可以少壹些。第壹次煎煮後,濾出藥液,再次加水至高出藥面約0.5-1 cm,繼續用武火煎至沸騰,再文火15-20分鐘。對於質地硬而粘的藥物,或需長期煎服的藥物,加水量比普通藥物略多,質地疏松,或有效成分易揮發,煎服時間短的藥物,可浸沒在液面。壹般如果方中藥材、花、葉多,吸水量大,煎藥前要加水,可以多放壹點水。
很多中醫解釋,三碗水熬成大半碗。其實這只是壹個籠統的說法。碗的大小不同,藥的數量不同,藥材的質地也不同。不能簡單的說三碗煮成大半碗。
5.方法
5.1要註意煎煮的持續時間和時間。
火候指的是火力的大小和開火的速度(大火和急火稱為武火,小火和慢火稱為慢火)。壹般煮沸前用猛火,煮沸後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避免藥汁溢出或過度幹燥,減緩水分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溶出。至於溫度和時間的控制,主要看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藥的過程中,盡量少開蓋,避免藥物揮發。
5.2煎煮次數和方法
中藥要煎2 ~ 3次,至少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過多,不僅耗費人力和燃料,還會增加湯劑中的雜質。壹般來說,壹副中藥煎兩次後,有效成分已經大大降低,所以還是煎兩次為好。但對於用量較大的方劑,兩次煎服後可能會剩下更多的有效成分,可以第三次煎服,壹日三次,既節省了中藥資源,又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療效。因為藥物的有效成分會先溶解在進入藥物組織的水中,再擴散到藥物外的水中。當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由於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將不再溶出。這時,只有把藥液濾出,再用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壹劑最好煎兩三次。治療常見病的中藥宜分兩次煎服。壹般要先用猛火煮沸,再計算煮沸時間。壹般第壹次煎藥20-30分鐘,第二次煎藥10-20分鐘。治療感冒的中藥或退燒藥,宜短時間用猛火,煮沸10 ~ 20分鐘,趁熱服用。滋補中藥治療體虛適宜分三次,第壹次煎40-50分鐘,第二次煎20-30分鐘,第三次煎10-20分鐘。有效成分難煎的礦物質、骨角、貝類、甲殼類及滋補品,壹般應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上述煎煮過程中需要頻繁攪拌。
煎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以免有效成分沈澱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煮幹燒焦了,就不能服用了,因為此時會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對身體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好後,要將藥渣壓榨取汁。因為壹般藥物在水煎後會吸收壹定的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殘渣重新吸收。如果不壓榨取汁而棄渣,會造成有效成分的損失,特別是壹些遇高熱易損失有效成分,不宜久煎或二煎的藥物,其殘渣中所含有效成分的比例會更大,壓榨取汁的意義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