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理解法治的含義

如何理解法治的含義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框架。從國家的政治制度到個人的言行舉止,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內運行。對於現代中國來說,真正的法治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融合。

依法治國、依法治國、依法治國共同推進,這才是真正的法律;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其重要性怎麽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法治和人治是根本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淩駕於法律之上,而法治觀念則恰恰相反。要法治,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需要強調的是,國家對法治的依賴並不意味著不依賴於人的力量和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需要人去實現和執行。但是,“人的作用”和“人治”不能劃等號,它們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法治由兩部分組成,即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和實質意義上的法治,二者是統壹的。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的是“依法治國”和“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和運行機制。法治本質上強調“法律至上”、“法律服從”、“制約權力”、“維護權利”的價值觀、原則和精神。法治的形式意義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法治的實質意義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制度和運行機制來實現,二者缺壹不可。

法治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但我們的法治似乎是由政府發起和推動的,民眾似乎處於旁觀者的地位,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證明當前推進法治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法治實踐中確實缺乏官民之間的有效“互動”。冷靜思考和分析觀察“法治”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現實中這種“互動”的缺失。主要原因是人們不知道自己的權利,知道不去實施,實施的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義務教育結束後,人們仍然不重視法治介紹課程,法治觀念難以深入人心。它使得法治的推進似乎是由政府發起和推動的,而民眾似乎處於旁觀者的地位,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所謂“三治三治”,就是“治國不治國”、“治外不治國”、“治民不治官”。是壹種錯誤的說法,因為我國的立法權屬於全國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級”、“外部”、“官方”,所以這種說法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省、市、縣、鄉、村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不會因為違法者的身份而得到縱容。行政機關沒有立法權,但行政權確實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擴大其職能,實現其效力。近年來,輿論作為第四種權利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越來越多地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影響司法權,使得輿論資源的擁有者和行政權的擁有者成為共同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理念的片面“法治”,嚴重背離了法治的精神和原則。而普通大眾則處於“被動”地位,既不能有效客觀獲取正確信息,在行動上幹預國家法治實踐,也不能在主觀上正確判斷,更談不上參與和評價。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和權力本位思想在相當多的領域仍然存在。特別是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後,各級黨委政府相繼提出了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的口號。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逐漸失去了依法治國的內涵和精神,最終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中,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依法治國,存在著法律只對普通人適用的固有偏見,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面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被深刻理解並內化為牢固的信念、外化為行動。所以“依法治國”只是理解為根據大量有理有據的規則、政策、法律來治國、治人。這種“葉公·龍浩”式的法治觀念是法治的非理性表現,是尚未徹底清算的傳統專制主義、人治和男權意識形態的典型特征。

  • 上一篇:如何制作雲飾制作雲飾的三種方法
  • 下一篇:鐐轰粈楹藉勾杓曚汉椤樻剰鐐衡?滄繒婕夋級婵曟級婕夆?濈殑鎼栫矑绲ㄨ卜鍠紵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