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祭祀逐漸成為壹種新的祭祀形式。隨著清明節假期的臨近,祭祀活動也開始進入準備階段。傳統的祭祀用品開始出售,網上幾個大型紀念網站的悼念活動也已經悄然開始。許多網民選擇網上祭祀來表達對親友的懷念。什麽是網上祭祀?網上祭祀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將現實的紀念館、墓地“轉移”到電腦網頁上的壹種新方式。死者家屬在相關網站上為死者註冊了壹個虛擬的“墓碑”,並附上其生平簡介等相關信息,輸入祭掃者姓名,選擇鮮花、蠟燭或留言寄托思念。觀點:如何看待網絡祭祀?對於網絡祭祀這種新形式,有網友認為網絡祭祀不受時空限制,方便環保。不在壹個城市生活的親人可以登錄同壹個祭祀網站,* * *祭拜壹個親人,完成同壹個心願。網上追悼會可以彌補他們不能去墓地緬懷先人的遺憾,也可以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值得推廣;壹些網民對網絡祭祀持懷疑態度,認為網絡祭祀脫離了傳統的儀式感,缺乏悼念的誠意。對此,中國佛光文化網特邀嘉賓李靜大師和李向平教授從不同角度談了對這種網絡祭祀新形式的態度和看法。李靖大師:祭祀不應局限於形式和誠意。最重要的是,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拜親人的節日,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和民俗,對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在這壹天,人們會以掃墓的形式向已故的親人獻祭,以表達對親人的懷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祭祀形式也多樣化了,打破了傳統的“掃墓”的獨特形式。去寺廟做佛事,比如翻佛念佛,是常有的事,是為了建議親人早點離開邪道,長好道行。每年清明節各大寺廟都有相關的佛事活動,可以說是壹種較好的祭祀形式,早已被人們認可和接受。近兩年,“網絡祭祀”在社會上被提倡,可以說是壹種新的祭祀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尤其是年輕人。去年,這種“網絡祭祀”活動在壹些社區開展,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註。因為“網上祭祀”經濟、便捷、環保、實惠,省去了人們壹整天去墓地掃墓的時間,也省去了很多掃墓引發的意外。“網絡祭祀”可以說是方便可行,省時省錢;既能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又能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無論是過去的傳統掃墓形式,還是今天的現代“網絡祭祀”,最重要的是壹顆真實虔誠的“心”。只要我們的心是真的,是虔誠的,我們所愛的人,無論死後是惡業輪回,還是善業輪回,都是能夠祈禱和懷念她(他)的。所以,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真誠的“心”。佛經上說:“大圓滿覺應溯西幹,心包太弱,量四周沙界。”“心”可以包括整個空性,它可以遍布周圍的沙界。那麽我們“真誠”的祈禱在任何地方都能被我們的親人感知到,那麽我們為什麽要局限於某種形式呢?當然,掃墓是壹種傳統文化和習俗。我們並不是說它不好,而是提醒人們不要局限於某壹種形式,而是要註重自己對親人的懷念和緬懷的誠意。尤其是在每年清明節都是掃墓大軍的情況下,大家浪費時間和經濟,造成新的擁堵和環境汙染。我們為什麽不選擇其他不同的犧牲形式呢?既能表達我們自己對親人的懷念,又能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為什麽不壹石二鳥呢?我個人還是比較贊同這種“網絡祭祀”的形式,建議網絡管理者可以做好,如何做的生動壹點,真正做到人們對親人的祭祀滿意,讓參與的人滿意,安心!李向平教授:流傳下來的喪葬祭祀活動最能反映中國人的情感和信仰特征隨喪葬形式的逐漸變化。另壹個最重要的現象是,人們對死者的崇拜形式或多或少發生了變化。網上祭掃很普遍,已經有少數人祭拜死者時獻花了。葬禮和儀式都變了,鮮花成了主要的祭祀用品,就很少需要三祭、食物和紙錢了。同時又是那種以血緣為核心的信仰和祭祀形式,不得不與時俱進,兼收並蓄。中國人普遍沒有穩定的宗教信仰,也不關心死後的另壹個世界,但面對死亡,人總是有去處的。所以中國大部分人都把死後葬的墓地作為最好的身心歸宿。為此,無論是皇帝還是老百姓,只要能夠重視,有壹些財產,都會認真安排自己的葬禮和祭祀。因為喪葬文化和祭祀傳統就是這樣壹種文化,壹種信仰,中國人覺得死亡是告別這個世界的最後壹個儀式,非常非常重要。毫無疑問,流傳下來的喪葬和祭祀活動最能反映中國人的情感活動和信仰特征。墓地和祭祀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中非常神聖的儀式和場所。這是因為中國人的宗教取向在信仰層面過於薄弱,所以殯葬祭祀應該作為生命信仰和整合生命秩序的重要環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喪葬和祭祀取代了宗教信仰,成為中國人身心精神的必然歸宿。
上一篇:如何處理體育的國際性和民族性下一篇:第10節傳統含汞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