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傳統空間作為壹個完整的體系得到保護,適合當代環境的現實生活形態得以延續。既要保護歷史傳承,又要讓人們繼續在其中生活居住,保持活力。
蘭州是壹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但是,對於蘭州的人文環境,它的本體特征,以及背後運作的人文精神,卻很難梳理出壹個清晰的話題。蘭州城市文化除了具有中國西部城市的諸多特點外,多元兼容開放的絲綢之路文化和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以蘭州城市文化特色的保護和培育為切入點,堅持保護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和文化風貌,繼承和發揚城市特定的地域文化,將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培育與城市景觀特色的營造相結合,突出濱水城市特色,充分發揮本地區的自然、人文和環境資源優勢, 從而形成鮮明的城市個性,創造高品位的城市生活,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環境。 規劃區南部規劃壹條人文景觀軸,占沿黃河貫穿全市景觀軸的%。蘭州的城市發展、歷史沿革和人文景觀創造都是沿著黃河線性發展的。通過這條軸線,人們可以看到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想象美好的未來。它貫穿於規劃區的各種人文景觀和功能核心,是城市的精髓。在這條軸線上,沿北濱河路布置群體建築,形成有序的空間序列。建築布局強調開放性,與山體背景和水面協調,保持視線的通透性。
歷史文物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集中體現,對其進行維護和復制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歷史軸線的塑造,展現城市空間的歷史軌跡!在規劃區西部規劃壹條歷史文化景觀軸線,白塔山古建築群中軸線——中山橋——中山路。這條軸線串聯起大量的文化景點和自然景觀,人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蘭州地域文化“多元、兼容、開放”的特點和“博采眾長、兼收並蓄”的深刻內涵。根據城市整體特色的要求,對這兩條軸線兩側的建築規定了詳細的規劃設計控制標準,以保持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強調城市形態與地方特色的結合。在規劃中,要註重城市景觀軸線和重要景觀節點的建設,盡可能展示區域的歷史、民族和傳統文化,營造鮮明的城市風貌。
目前為了保護地域文化,我們在保護地域建築上缺乏對地域文化本身的尊重。我覺得這樣做很不合理。長期以來,狹隘地保護地域性建築壹直是壹個誤區。作為壹個建築師,可能很難去影響文化或者歷史。用中國的傳統思維去思考。作為個體,不能“平天下”,總要“修身”。不破壞本土文化是對地域建築最起碼的尊重,也應該是建築師最起碼的操守。在這壹點上,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地域性建築的保護存在兩個誤區:?
1)只關註地域建築,卻忽略了地域建築所在的地域文化。在建築師眼裏,建築是放在文化第壹位的。保護地域建築只註重形式,忽視建築的技藝和材料。?
2)現存的已經被開發並成功保護的地域性建築大多集中在城市,而我們在農村深處的珍貴建築卻沒有得到保護,甚至不被重視。最能代表中國地域文化的建築在農村,而不是在城市。肯定有很多建築師已經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很難兩全其美,買竹簡還珍珠也只是權宜之計。但我還是希望我們的建築師能以謙遜的態度對待我們的文化。就像王澍說的,先做學問,再做建築師。?
甘肅在歷史上是壹個多民族地區。由於歷代統治階級相互攻擊掠奪,甘肅成為歷史上軍事鬥爭頻繁的地區。這種情況反映在建築上,使甘肅的建築非常突出,普遍帶有軍事性質,出現了大量的軍事城市、長城邊墻、關隘、烽火臺、堡壘和駐軍設施。而且城鄉民居也是防禦性的,防禦集中,村落城堡分散,尤其是河西走廊。也是甘肅的建築特色之壹。詳情如下:
甘肅建築特色——甘肅民居
壹如既往,木框架體系的四合院風格是漢族民居的基本特征,以秦嶺和淮河為地理分界線,形成南北不同的風格,而天水民居則融合了南北風格,既有北方的厚重,又有南方的細膩。甘肅四合院的基本形式可以概括為:基本型、串聯型、並聯型和混合型。基本型,即只有壹個入口的院落(如成園巷張清霖故居北院)。串聯式,多為二院、三院,可分為兩種:壹種是吊花門式,如張清霖故居城垣巷南側的兩個院落;另壹種是廳隔式,院落較多,如石作睿故居、任世炎故居等。並聯式,前後串聯,左右並聯。混合型的,比如程遠巷丁特故居(現已拆除)。庭院分為兩個院落,有兩個入口,三個入口和四個入口。兩個入口之間的入口被大廳分成兩個院落。這種院落壹般為長方形,接近同緯度地區民居院落的長寬比,滿足采光、遮陽、通風、排水、接地氣等需要。,並能利用壹天中的光影變化和壹年四季的變化給人帶來自然的樂趣。
天水古民居的建築結構屬於木架形式的擡梁結構,也是北方地區厚墻厚頂的民居建築框架。但嚴格來說,屬於土木混合結構,即所謂的“木骨泥墻”、“木椽泥頂”,但實際上主要是木結構,墻體主要起到維持和加強木框架剛度和側向穩定性的作用。土木結構建築能在民間廣泛分布,主要是因為它具有當時生產力條件下的技術經濟合理性。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承重構件可結合地域特色形成多種民間木框架形式,圍護構件不拘壹格,可利用當地墻體材料,充分發揮就地取材的優勢。這些使得木構架體系突破了地域限制,分布廣泛,從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的民間木構架建築形式。“禮儀”的制約作用和正統建築核心文化的輻射作用,對土木-土木混合結構建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天水明清民居采用吊梁框架結構,被百姓稱為托房。屋面、梁、柱連接處采用榫卯連接,緊密牢固,抗變形性能好。天水歷發生多次大地震,但許多民居歷經數百年仍保持完好,證明了其良好的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