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東亞文明的中心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的中國長期統治東亞,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明體系。中國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條件成為古代東亞文明的中心。
特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孕育了燦爛的農業文明。中國位於北溫帶的“文明走廊”。黃河中下遊、長江中下遊和整個東方,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和中心,都處於亞洲季風帶,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它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大片地區之壹。中國人民在大自然賦予的特定地理氣候條件下,創造了輝煌的農業文明。
自成壹體的地理結構有利於建立統壹的中央王朝。在清朝的鼎盛時期,中國版成為壹個大三角,以海為底,山為兩邊的標誌。東西走向的路線有黃河、長江、珠江三條,大運河縱貫南北,使中國成為壹個獨立的地理單元,具有完整的地理結構。
地理環境的相對隔絕有利於政治文化的延續。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保持了驚人的延續性,而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三大文明古國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文明的興衰取決於很多因素,但地理環境的不同是四大文明古國命運不同的重要原因。上述三大文明都位於交通要道,易受外敵入侵。在鴉片戰爭前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地理環境具有明顯的孤立性、向心性和輻射性。中國北部是荒涼的草原和沙漠,西部是多山幹旱的高原,東部是茫茫大海,南部是人跡罕至的密林。除了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入侵和騷擾,中國封建王朝幾乎感受不到外界對中央王朝安全的威脅;先進的中華文明對周邊地區具有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具有強大的輻射功能,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明體系。
現代帝國主義列強競爭的戰場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輝煌的農業文明,但地處歐亞大陸壹隅的西歐抓住了工業文明的機遇,近代中國陷入了落後挨打的境地。究竟是什麽在拖東方巨人的後腿?中國的停滯和倒退,歸根結底源於思想的僵化。中國是世界上經歷封建社會時間最長的國家,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已經到了極致,所以向新的社會形態過渡的阻力大大超過了歐洲國家。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從海外尋找原材料和產品來推銷市場。19世紀,工業化帝國主義列強擴張到全球。鴉片戰爭前後,南亞和東南亞幾乎成為帝國主義殖民地。再加上俄國在中國北方的侵略擴張和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崛起,中國壹直處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包圍之中。1840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開始了從統壹的封建王朝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歷史進程,也拉開了中國地緣戰略環境全面危機的序幕。中國的陸海邊界頻頻告急,清初打下的遼闊疆域不斷被蠶食占領,中國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19年底,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連中國的核心都成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戰場。曾經的大國,甚至陷入了亡國滅種的境地。這充分說明中國的地緣戰略地位已經跌到谷底。那時的中國,已經不是壹個能在國際舞臺上與其他大國平等競爭的“棋手”,而是帝國主義列強的“棋盤”。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中間地帶”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的歷史,中國人民重新站在了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的地緣戰略地位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地緣戰略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時代被徹底終結,世界力量的中心轉移到了北美和歐洲的側翼蘇聯。美蘇冷戰、東西方對抗成為戰後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正是美蘇冷戰的高潮。中國領導人根據當時國際戰略環境的特點和國內建設的需要,提出了“兩大陣營”和“中間地帶”的地緣戰略理論,奉行“壹邊倒”的外交政策,為維護新生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對外戰略。總的來說,中國在冷戰時期的地緣戰略地位沒有脫離美蘇爭奪的“中間地帶”範疇,這是世界地緣戰略格局演變的內在邏輯所致。
但新中國不是被動地受美蘇控制,而是利用中國獨特的地緣戰略地位,在美蘇兩大勢力之間扮演“四兩撥千斤”的角色。中國巨大的存在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得中國在整個冷戰時期既是兩個超級大國借重的對象,也是相互制衡的對手。根據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國不斷調整外交政策,巧妙地利用各種國際力量平衡國際關系舞臺,有效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安全,不斷為中國的發展壯大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之間僵化的敵對關系結束,中美蘇之間形成了著名的“大三角”關系,整個世界局勢發生了變化。中美和解實際上為文革後的中國改革開放鋪平了道路,壹個全新的世界格局即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多極世界中的亞太地區中心
20世紀的最後20年是國際形勢急劇變化的時期,對21世紀的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利用蘇聯的戰略收縮,美國成功贏得了海灣戰爭,美國率先進行了信息革命,使美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達到了戰後以來的又壹個高峰。世界格局的滄桑巨變,讓壹些美國政客和學界名人認為“唯壹超級大國”將成為歷史永恒,“單極”世界是冷戰後的自然世界格局。
但是,歷史已經證明,單極特征的世界格局只能是世界歷史長河中的短暫瞬間。“十年動亂”結束後,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取得了震驚世界的偉大成就。蘇聯解體20多年後,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迅速崛起,歐盟加速壹體化,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美國相對國力不可避免的下降。世界格局的力量分布和對比逐漸平衡,各種戰略力量重新組合,壹個全新的多極平衡格局有望基本形成。
21世紀是“亞太世紀”,或者說,是亞太地區國家主導國際關系的世紀。“亞太”是壹個不斷擴大的概念,但東亞是亞太地區的核心是不爭的事實。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亞太”的概念必然會擴展到南亞,而中國恰好處於不斷擴大的亞太地區的地理中心,有可能成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權力中心。這種雙重中心地位將使中國成為亞太地區的地理中心國家。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地緣戰略地位經歷了壹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地緣戰略地位穩步上升。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戰略地位再次凸顯。中國在亞太地區中心的獨特地緣戰略地位是其國際政治權力和資源的主要來源,也是其對世界地緣戰略格局持續產生影響的基本條件。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在21世紀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者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地緣戰略地位的變化》負責人,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