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評價20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

如何評價20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

壹、發展歷程和基本特征

19年末20世紀初,歐美主要國家相繼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當時殖民地已經被完全瓜分完畢,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第壹次世界大戰。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只是暫時緩和了矛盾。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帶來了悲觀主義和精神恐慌,德意日法西斯勢力趁機崛起。20世紀上半葉動蕩的世界局勢給人類帶來了兩次災難,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聯合與分化構成了本世紀多變的世界格局。20世紀下半葉世界形勢的巨大變化是第三世界的崛起。20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不得不深深地打上時代的烙印。

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20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家接受了前人的批判精神和最基本的創作方法,如廣泛反映社會生活、塑造典型人物等。他們在20世紀上半葉的文壇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50年代,歐美的現實主義文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衰落。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現實主義文學復興,也就是所謂的回歸現象。20世紀上半葉的拉丁美洲,現實主義文學發展迅速,其特點是關註當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傳統。總的來說,可以分為革命文學、大地小說和印度小說。他們為下半年的“文學大爆發”埋下了伏筆。

這壹時期文學的思想特點:壹是20世紀現實主義作家看到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和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們,使他們對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在作品中不遺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社會的黑暗和壟斷資本的罪惡;它在描寫生活上具有傳統現實主義的廣闊性、真實性和深刻批判性;人道主義精神仍然是他們認識和批判現實的基本武器。第二,很多現實主義作家借用了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經驗,試圖全面反映壹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他們或以當代社會為對象,或重新認識歷史,充分描述社會背景。有的從壹個家族的興衰反映整個歷史時代的變遷,有的為了描寫社會變遷,把視野局限在壹兩個家族,描寫形形色色的人物。第三,無產階級的生活和鬥爭日益成為他們反映的對象。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和資產階級財富的迅速增長促使工人的鬥爭更加有組織。他們的罷工從經濟發展轉變為政治性質,與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鬥爭形成壹個整體,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這種變化必然會進入現實主義作家的視野。第四,戰爭文學或反法西斯文學成為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主題。在以此為題材的作品中,愛國主義的強音響徹雲霄。

這壹時期文學的藝術特點是:壹是“長河小說”頻出,更能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變化。長河的小說是在《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以壹個家庭或壹個家族為線索,濃縮精煉,內涵豐富,小說容量較大。其次,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探索藝術的現實主義作家更傾向於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創作明顯表現出內向性和主觀性的特點,心理描寫的方法更加豐富。此外,我們還吸收了現代主義的其他表現手法,如內心孤獨、夢幻般的描寫、時序顛倒、象征主義、荒誕意識、多層次多角度的描寫等。,並從電影、電視、新聞報道等其他藝術形式中借鑒了壹些有益的方法,豐富了藝術表現的技巧和手段。第三,劇情日益淡化,典型人物日益淡化。他們往往描寫某種社會現象、某種社會心理、某種犯罪動機,更註重對心理變態的描寫,而不是只註重情節的曲折,這與傳統現實主義有著顯著的區別。由於上述藝術手法的變化,有些作品很難確定屬於什麽類型,有些只能說介於兩者之間,有些簡直就是現代派作品。據此,有些作家很難界定他是現實主義作家還是現代主義作家。壹些現實主義作家演變成了現代主義作家。

二、20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

英國是這壹時期現實主義文學最成功的國家之壹。20世紀的英國小說加強了對英國社會保守性和虛偽性的批判,具有壹種冷眼面對生活的特點。蕭伯納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現實主義劇作家。勞倫斯在小說創作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蕭伯納(1856-1950)的《芭芭拉少校》(1905)通過財產問題批判了金錢權力。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是20世紀英國最有成就的現實主義作家之壹。他的代表作《福爾賽家族三部曲》(1906—1928)描寫了福爾賽家族的興衰,廣泛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年代中期的英國社會生活,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財產意識”。他在另壹部三部曲《現代喜劇》(1928)中繼續講述這個家庭的故事。在這兩部作品中,作者以細膩真實的心理分析和細致入微的描寫,塑造了壹個栩栩如生的福爾賽家族群像,顯示了藝術描寫的卓越成就。毛姆(1874-1965)的小說《生命的鎖鏈》(1915)是壹部自傳體作品,通過對主人公菲利普·卡萊從小到大30年的生活經歷的描述,無情地揭露了宗教、教育、貧困和社會習俗的發展。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20世紀下半葉的重要作家。安靜的美國人(1955)講的是抗法時期的越南。格林擅長描述重大的國際政治主題,講故事,熟練運用懸疑手法。金斯利·艾米斯(1922—1995)是所謂“憤青”的代表。這壹派的作家塑造了壹種新的人物類型:他們是工人家庭或中下階層的大學畢業生,學歷高於他們出身的階層,但他們不想成為紳士;他們津津樂道於掌權者的特殊享受,卻把權力當成壹種可笑的、不道德的遊戲。這是壹個反英雄。《憤怒的青年》是對50年代英國政府推行福利國家政策的回應,政治改革成為泡影。這場文學運動的著名作品有艾米斯的《幸運的吉姆》(1953),約翰·奧斯本的(1929-1994),約翰·布萊思的(1954)。約翰·福爾斯(1926—2005)寫了法國上尉的女人(1969)。多麗絲·萊辛(1919 I)的《金色筆記》(1962)以多元合奏的復合結構描述了“自由女性”的精神困境。奈保爾(1932 I)的《比斯沃斯先生的房子》(1961)描寫了印度移民的生活。此外,女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裏斯蒂(1890-1976)寫過《東方快車謀殺案》(1934)和《尼羅河慘案》(1937)。羅琳(1965 I)的《哈利波特》有哥特小說和魔幻小說的元素,發行量驚人。

20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繼承了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傳統,但有所改變,小說創作非常繁榮,構成了第二個黃金時代。它從家庭來分析社會,以家庭的變遷來反映社會的變遷,同時聚焦國際民族解放鬥爭和反法西斯鬥爭,把握時代脈搏。阿納托爾·法朗士(1844—1924)在20世紀達到成熟。短篇小說《克蘭克比爾》(1901),長篇小說《企鵝島》(1908),神仙渴了(1912)等。,或用寓言來批判時代的弊端,或總結法國大革命的經驗教訓。羅曼·羅蘭在20世紀上半葉起了重要作用。馬丁·杜加爾德(1881-1957)的《Thebo Family》(1922-1940)通過兩個資產階級家庭的變遷,描述了世紀初的法國現實和反戰思想。安德烈·紀德(1869—1951)擅長精神分析,作品多為自傳性質。《道德叛逆者》(1902)的主人公追求的是生活的樂趣和“絕對的自由”。日記小說《窄門》(1909)相映成趣,是壹部受宗教影響,拋棄愛人的悲劇。假幣制造者(1926)反映了當代青年的焦慮和苦悶,揭示了對現實社會的懷疑。作者采用小說中的小說風格,被視為反小說,無軸心,多視角。莫裏亞克(1885-1970)的《泰蕾茲·德格魯》(1927)和《蝮蛇結》(1932)反映了資產階級道德的墮落和家庭關系的冷淡。薩利納(1894-1961)的《在黑暗中流浪》(1932)批判了戰爭的荒謬,揭露了非洲殖民地剝削黑人和美國幸福生活的神話。聖埃克蘇佩裏(1900—1944)描寫了飛行員的生活和犧牲,《小王子》(1943)嘲諷了成年人的淺薄、虛榮和愚蠢,是壹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童話。馬爾羅(1901—1976)的《人情》(1933)描寫了1927年的上海工人起義和國民黨的“四·壹二”大屠殺。季奧諾(1895—1970)的鄉土小說贊美自然,否定現代文明。同時還寫了新的歷史小說,比如《屋頂輕騎兵》(1951)。柯萊特(1873-1954)描繪了大城市農村女孩的命運和農村婦女的形象。作品有《喜多》(1930)、《吉吉》(1944)。瑪格麗特。烏薩納爾(1903-1987)擅長歷史小說,如《阿德裏安回憶錄》(1951)、《苦難》(1968)、《北方的檔案》(1977)。女作家與瑪格麗特·杜拉斯。當代作家中,勒·克萊齊奧(1940 I)擅長寫半諷喻小說,《議事錄》(1963)描寫了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險惡關系。蒙多等故事(1978)和沙漠(1980)描繪了廣袤無垠的大自然,揭示了人與社會的不相容。

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現實主義文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德國小說在19世紀還處於發展階段,在20世紀有了很大的發展。它繼承了德國文學重視哲學的特點,強化了批判精神,反法西斯主題成為最強音。布萊希特是最重要的劇作家。海因裏希·曼(1871-1950)的仆人(191-1914)塑造了赫斯林這個欺軟怕硬的懦弱殘忍的角色。托馬斯·曼恩(1875-1955)的《布登布洛克家族》(1901)描述了資產階級家庭的衰落。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擅長寫短篇小說和心理描寫。《女人壹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40)以細膩的精神分析手法描繪了中產階級女性的思想感情。象棋(1942)的故事抨擊了法西斯主義對人民的迫害。埃裏希·瑪麗亞·雷馬克(1896—1970)擅長戰爭題材,而《西線壹切寧靜》(1929)和《凱旋門》(1946)抨擊兩次世界大戰的罪惡,將主角的悲慘命運描寫得淋漓盡致。海因裏希·波爾的《萊尼和他們》(1917—1985)從多方面分析了德國社會的現狀。瑞士作家Friedrich Duerrenmatt(1921—1990)在他的戲劇《老婦人的歸來》中批判了金錢對壹切的影響,而物理學家(1961)則描述了科學家無法抗拒自己的發明為戰爭服務。他的小說以犯罪小說的形式反映了冷酷和道德墮落的社會風尚。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壹時期的美國文學敢於直面美國經濟繁榮下的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表現出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從而湧現出壹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將美國文學推向高峰。其中最重要的小說家是德萊塞(1871—1945)和海明威。厄普頓·辛克萊(1878—1968)的《屠場》(1905)是“揭露陰影運動”的第壹部小說。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寫的《巴比特》(1922)描寫了鄉村和小城鎮封閉保守的生活,刻畫了壹個典型的美國商人形象,巴比特成為庸俗市儈的代名詞。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的《憤怒的葡萄》(1939)是壹部反映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的史詩性作品。司各特·菲茨傑拉德(1896—1940)是“迷惘的壹代”的重要代表作家。“迷惘的壹代”來自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坦因(1874-1946)。她曾指著海明威等人說:“妳們都是迷惘的壹代。海明威在他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中用這句話作為題字,於是“迷惘的壹代”成了壹個文學流派的名字。這些作家的共同特點是,痛恨帝國主義戰爭,卻找不到出路。菲茨傑拉德的小說主要表現了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年輕壹代對美國的幻滅。《了不起的蓋茨比》(1925)以同情的眼光描寫了蓋茨比的悲劇,表現了美國夢的幻滅。理查德·賴特(1908-1960)的《土生子》(1939)描述了黑人的犯罪心理,指出這是社會造成的。20世紀下半葉,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1919-2010)反映了中產階級兒童的苦悶和仿徨,揭露了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偽和醜惡。小說的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大量使用口語和俚語。艾薩克·巴舍維斯·辛格(1904-1991)的作品大多描寫猶太人的生活,寓意深刻,帶有神秘的色彩。盧布林的魔術師(1960)寫道,壹個浪子洗心革面,成了聖人。索爾·貝婁(1915—2005)也是壹位猶太作家。他傾向於探索當代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機,並將意識流技巧與傳統技巧相結合。重要作品有《奧吉瑪奇歷險記》(1953)、《洪堡的禮物》(65438+)。托尼·莫裏森(19311)的《所羅門之歌》(1977)反映了美國黑人青年在西方精神文明枷鎖下的奴役,具有濃厚的黑人民族文學色彩。最藍的眼睛(1970)和寵兒(1987)也是關於黑人的命運。約翰·厄普代克(1932—2009)的兔子四部曲反映了美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喬伊思·卡羅爾·奧特茲(1938 I)的作品大多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精神的空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他們(1969)反映了20世紀30-60年代美國下層階級的命運,提出了美國城市生活中的嚴重問題,采用夾式結構和跳躍式,借鑒了意識流,因此被稱為“心理現實主義”。在移民作家中,納博科夫(1899—1977)的《洛麗塔(1955)》講述了壹個中年男子和壹個未成年少女的情感故事,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湧現出了湯亭亭(1940 I)、趙健秀(1940 I)等華裔作家。劇作家中有田納西·威廉姆斯的《欲望號街車》(1911-1983)和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1915-2005)。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是通俗文學的代表。另外,丹·布朗(1964 I)的《達芬奇密碼》(2003)是壹部暢銷的高科技驚悚片。

在東歐、南歐、北歐,也有很多現實主義作家。20世紀上半葉東歐國家爭取民族獨立,東歐文學也以此為內容,揭露黑暗現實,描寫民族苦難。二戰後受蘇聯文學影響。南歐和北歐最成功的文學作品是描寫古代家庭的史詩作品和反法西斯作品。捷克作家雅羅斯拉夫·哈塞克(1883-1923)寫過壹部政治諷刺作品《好兵帥克》(1920),抨擊奧匈帝國的軍國主義戰術,主人公帥克是捷克人民不屈靈魂的寫照。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4)描寫了知識分子的情感生活和人生選擇。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寫了《大地的果實》(1917),西格裏德·溫塞特(1882-1949)寫了《克裏斯汀》(1949)。意大利現實主義作家格拉齊亞·德勒達(1871—1936)寫了《風中的蘆葦》(1913)描述了古代家庭的解體。皮蘭德羅(1867—1936),也是現實主義者,擅長寫怪誕劇,有《六個戲劇家找作者》(1921)等。強尼·羅達利(1951)的《洋蔥歷險記》(1920—1980)是壹部風靡全球的兒童作品。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1985)的《壹分為二的子爵》(1952)是壹部從現實主義向晚期現代主義過渡的寓言小說。《寒冬夜行人》(1979)是壹部實驗作品。

20世紀的蘇聯文學是在傳統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出現了嶄新的氣象。20世紀上半葉,高爾基和肖洛霍夫寫出了他們的傑作。布寧(1870-1953)來自舊金山的紳士(1915)表現了百萬富翁的精神空虛。《阿爾謝尼耶夫的壹生》(1930)描繪了俄羅斯的自然風光和莫斯科的雄姿,表現了對舊俄羅斯的懷念。庫普林(1870-1938)的《決鬥》(1905)描述了俄羅斯軍隊的生活,這也是俄羅斯社會的真實寫照。十月革命後,湧現出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塞拉皮翁兄弟”、“拉普”(簡稱“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等文學團體。塞拉菲莫維奇(1863-1949)的《鐵流》(1924)描述的是農場勞動者出身的機槍手郭汝河帶領壹支看似軍隊卻不是軍隊的混亂隊伍,沖破敵人的包圍圈,找到了紅軍的主力。《恰巴耶夫(1923)》作者富爾曼諾夫(1891—1926)是壹部傳記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從壹個俄國時代有著嚴重遊擊習慣的自發叛逆者到紅軍將領,最後死去的光輝壹生。法德耶夫(1901—1956)的《毀滅》(1927)再現了1919遠在東南的烏蘇裏地區,賴奮生率領的19紅軍戰士與日本幹涉軍、白軍的戰鬥。這三部小說描述了內戰時期的鬥爭史實。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從未來主義走向現實主義,他的長詩《列寧》(1924)和《好!”(1927)氣勢磅礴,激情澎湃,成功地刻畫了列寧的形象。諷刺詩《會範》(1922)等諷刺非常犀利。他用的是樓梯式的詩,節奏感很強。1934召開第壹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提出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概念。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4),主人公保羅有著為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和無產階級事業而戰鬥到底的頑強意誌:“生命只屬於人壹次,人的壹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會後悔虛度年華。這樣,他死的時候就可以說,‘我把我的全部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打地板的勇敢的話。阿列克謝·托爾斯泰(1883-1945)的三部曲《苦難的歷程》(1921-1943)通過四個知識分子戲劇性的大起大落,描述了他們痛苦的精神探索和轉變,認為知識分子的出路在於與人民結合。布爾加科夫(1891—1940)的才華在當時並不被欣賞。《大師與瑪格麗特》(1929—1940)將現實與神話相結合,表現出寓真於幻、寓嚴肅於戲謔的深刻與機智。許多作品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之後問世的。詩人Tvardovsky(1910-1971)塑造了壹個勇敢、樸實、幽默的戰士形象。柯涅楚克的《前線》(1905-1972),西蒙諾夫的《日夜》(1915-1979),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列昂諾夫(1899-1994)的俄羅斯森林~(1953)敢於揭露科學界的鬥爭,揭露耍兩面派、搞政治陷害、愚昧無知的學術騙子。隨著50年代斯大林的去世,出現了“解凍”的趨勢,這種趨勢壹直發展到80年代。奧維金(1904-1968)(1952-1956)和愛倫堡(1891-1967)的《區內日常生活》。然後《戰壕的真相》《全景小說》出來了,重要的有《這裏的黎明是無聲的》(1969)和《被圍困者》(1968-1975)。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湧現出壹大批道德題材的作品,如《特裏豐在濱河街的公寓》(1976),阿斯塔菲耶夫的《魚王》(1976)。此外,艾特瑪托夫(1928—2008)早年寫過《查米利婭》(1958)和《斷頭臺》(1986),多重主題交織,表現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宗教、人與歷史的關系。他的其他作品還有《白船》(1970)《壹天比壹百年長》(1980)。他融合了吉爾吉斯民族傳統、俄羅斯文學傳統和西方文學技巧。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文學走到了盡頭。,

在拉丁美洲,20世紀上半葉迎來了文學發展的曙光,現實主義文學蓬勃發展。這壹趨勢與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步,表達革命進程的文學深深植根於拉丁美洲的文化和生活傳統。墨西哥作家馬裏亞諾·阿祖拉(1873-1952)的《底層人民》(1915),描寫了被壓迫的農民爭取土地和自由的鬥爭,再現了墨西哥的民主革命。委內瑞拉作家羅慕洛·加列戈斯(1884-1969)的作品《唐娜·芭芭拉》(1929)描述了牧場主唐娜·芭芭拉的掙紮和失敗,表現了文明與野蠻鬥爭的主題。是所謂地球小說的經典之作。哥倫比亞作家裏維拉(1889—1928)寫的《漩渦》(1923)描述了橡膠工人的苦難。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1899—1986)擅長寫短篇小說,《小徑分岔的花園》(1942)開創了壹種新的敘事形式。秘魯作家巴爾加斯·盧埃薩(1936 I)在《城市與狗》(1963)中寫了《叢林法則》,在《酒吧談話》(1969)中揭露了軍事獨裁。巴西作家卡西迪(1912—2001)寫了《無垠的土地》(1943—1946)三部曲,描寫可可種植者的崛起和混血工人非人的生活。聶魯達(1904-1973)是智利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樵夫覺醒(1948)等人展現了他進步的思想和奔放的激情。總之,在20世紀初中期的拉丁美洲,社會現實主義、結構現實主義、心理現實主義相繼出現,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形成了文學創作的繁榮局面。魔幻現實主義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 上一篇:墨西哥的忌日——告別祖先的苦樂回憶
  • 下一篇:如何避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互動和單壹交流無味無效的現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