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避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互動和單壹交流無味無效的現象

如何避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互動和單壹交流無味無效的現象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無論是從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到教學的創新實踐,還是從教學方法到課堂教學效果的管理評價,我市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都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壹定的成功經驗。教學效果和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壹定程度的提高,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面對成績,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是體現新課程改革成果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也存在壹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壹是過分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忽視了語文這壹最基本的工具,從壹個極端走向另壹個極端,沒有正視語文只有經過努力才能學好的客觀規律,缺乏必要的語文實踐經驗,使語文教學空疏,導致語文化。其次,打著學科融合的旗號,開展了太多的非語文活動,導致語文學科“有外遇”、“無所事事”、“為他人嫁人”,語文課變成了音樂課、道德課。再次,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被課堂上大量的師生對話和討論所取代,無法靜下心來專心研究和挖掘教材,浮躁。第四:語文練習形式單壹,朗讀有余,積累運用不足,誇誇其談,學生不寫,老師不板書。第五,教學中的方式方法太多,為了合作而合作,有嘩眾取寵的嫌疑,實際效果不好。

我們發現問題,不是為了勸阻老師,而是為了解決新課改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我覺得今天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準確定位,客觀評價,這需要我們認真反思。那麽如何評價和反思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呢?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產生新的火花,使我們的師生得到跨越式發展,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使之成為讓人民放心、讓社會滿意的小學語文教育?我想根據新課程評價的理念和動態來生成課堂特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包括課堂教學設計評價、課堂教學實施評價和課堂教學反思評價。

壹,課堂教學設計的評價

新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更要註意預設。預設是生成的基礎,有了充分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提升,能更好地實現預設目標,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對課堂的評價首先應該是對課堂教學設計的評價,也就是對教師預設能力的評價。

1.教學目標設計的評價。

預設什麽,如何預設,首先要明白為什麽要預設,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學目標是壹堂好課的第壹要素,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學目標不僅能起到評價的導向作用,還能為評價提供依據。

語文教學的目標必須有語文學科的獨特目標,即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作為交際工具,以“字、句、篇”為基礎,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也關註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2.教學內容設計的評價。

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材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中介。教學方法受制於教學內容,“怎麽教”服務於“教什麽”。如果壹堂課沒有合適的教學內容,那麽無論怎麽設計教學方法,都不可能是壹堂成功的課;如果壹堂課沒有壹定的教學內容容量,那它就是壹堂空課。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教師壹般應由易到難設計教學內容,並逐步深化。同時,他們要考慮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刺激程度,這是對學生的挑戰,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興趣逐步升級。

教學內容確定後,更重要的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要求,創造性地選擇和重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適當擴充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現有水平選擇教材,並對教材內容和編排順序進行適當的刪減、重組或調整,使教材和教學活動更貼近學生實際,切不可盲目照搬教學參考書。教師在註重學科知識學習和學科技能訓練的同時,更應註重對語文生活和人性的理解和表達。教學內容要開放,註意有限課堂與無限生活的溝通,處理好課文知識與課外拓展的關系。

3.教學過程設計的評價。

預設教學過程,首先,教師與文本對話。讓自己的經歷、經歷、情感與文字作者有機融合。其次,教師要立足於學生的出發點,從學生的年齡和心理出發,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歷和情感基礎。最後,教學過程的預設要留有擴展的空間。今天的課堂是復雜的,動態的,零星的。所以要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給學生壹些獨立思考和反思的時間。內容的教學設計可以是板塊式的,這樣會比較開放和靈活。每個老師只要“課前工作”,就能“上課成功”。

二,課堂教學實施的評價

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過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靈活的互動策略,激發學生生成精彩的資源,這些資源又會促使教師生成新的教學過程或更高層次的適合當時情境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者和生成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認為應該把對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的評價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壹級指標。

1.教師行為評價

教師是否在課前拓寬了學生的“期待視野”,是否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起點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是否考慮到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態,以促進所有學生的互動;能否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促進有效的生生互動;師生對話是否平等,教師評價學生學習行為的語言是否豐富;是否註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課堂上產生的各種資源能否被巧妙的重組和利用;如何把握教學內容;課程開發程度不合理;多媒體的利用;是否註意課內外結合等。我們應該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壹系列行為做出合理的評價。

(1)互動策略。

課堂因師生的生成而精彩,但只有互動才能生成。因此,教師應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學生與教師、與文本、與同學、與環境的互動。在課堂上,我們發現最常見的互動形式是教師和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而最缺乏的是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教師用拋繡球或裝聾作啞等評價方法或策略促進生生互動,如:“剛才這位同學說的,老師沒聽懂,誰來重復壹遍?”“誰明白他剛才說的話?”“聽了他的話妳有什麽想法?”等等,盡量隱藏老師的角色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壹般來說,互動策略通過教師的語言發揮作用。民主平等的教師語言是和諧教學的保證。老師上課要面帶微笑,說話和藹,用征詢的語氣,有親和力。尊重學生的個體理解,容忍學生的誤解,但絕不讓學生帶著錯誤走出教室。

教師提問是促進互動的常用策略。

課堂提問不僅是壹種教學方法,也是壹種教學藝術。傳統課堂教學中,主要問題是枯燥、淺、直、破、舊、死。針對這壹現象,我們提出了六種課堂動態生成問題的策略:趣味提問、巧妙提問、曲線提問、精準提問、新穎提問、生動提問。設計課的提問不應該機械死板,應該靈活多樣。可以用啟發性問題來揭示話題;第壹次讀課文的時候,可以用有說服力的問題;在對文本進行深度鉆取時,可以采用探究式提問;比較題可以用在單元總結;鑒賞題可以在品精華的時候用;復習鞏固的時候可以用分類題。

教師即時評價是促進互動的有效策略。

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評價是壹種常見的評價。學生很在意同齡人的評價,更在意老師的評價。豐富有趣的評價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診斷學生的學習行為,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如學習方法的滲透、學習能力的形成、學習習慣的培養、師生情感的升華等。因此,要加強課前預設評價語言的意識,預設各種評價方式,如:豐富的口頭語言評價、體態語言評價、實物評價、“名言”評價、時效性與延時性相結合的評價、預設與生成相結合的評價。課堂評價語言不僅豐富而且有趣。教師在設計評價語言時,要能置身於文本的各種情境中,積極尋求評價內容與知識點的融合,將評價有機地滲透到學習內容中,使之融為壹體,少壹些理性和機械,多壹些感性和靈動。

(2)流程生成。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文本、環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會相互碰撞出火花。有了generate的思維之光,學生互動中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資源。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生成的這些資源進行處理和重組,成為下壹個教學環節的內容,這就是過程的生成。

教學目標的生成。

預設的教學目標並不是唯壹不可調整的行為方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狀態和條件會隨時發生變化。當學生的學習情境發生變化時,預設目標需要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融入直接體驗、靈活元素和意外體驗,並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發揮,使之超過預設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質量的標準並不取決於是否達到預設的目標,更多的是取決於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生成和教師在特定情境下的即時處理能力。

教學過程的生成。

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作為壹種有生命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活動,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豐富、多變、復雜。教學過程可以預設。但是,如果課堂教學盲目地遵循固定的教學流程,不考慮學生學習情況和課堂環境的變化,那麽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機械、枯燥、程式化,缺乏活力和樂趣,缺乏挑戰智慧和激發好奇心,師生的活力在課堂上得不到充分發揮。在課堂上,隨著師生互動的不斷發展,教師要根據學習情況的變化,隨機調整教學過程,增減教學環節。

教學方法的產生。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平時我們要求教學方式不要單壹,要多元化;教學方法要引起學生的興趣,適應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教學方法應符合教學內容。教學中有方法,但沒有固定的方法,關鍵是要找對方法。教師要盡量做到“以學定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習情況的變化,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2.對學生行為的評價。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和合作者;學生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學習的對象。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基礎。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受教育者群體,他們構成了許多學習主體。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行為的具體表現,評價學生知識與能力、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成就程度,特別是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思維狀態、情感狀態的即時或歷時評價。學生行為可以直接反映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而對學生行為的評價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行為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指標進行:

(1)參與狀態。

什麽是參與?每個學生都以參與者的身份發言嗎?這位專家的觀點是:“應該說站出來說話是參與,但從表面上看,是壹種行為上的參與。關鍵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學生回答和提出的問題是否基於第壹個問題,每個學生的發言是否會引起其他學生的思考;要看參與是否主動積極,學生是否需要自己;這取決於學生的交流和思考的狀態。不是滿足於學生都在說,而是要看學生有沒有獨立思考。”可見,參與是學生實現主動發展的基本保證。

要評估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我們認為必須正視以下問題:

被動參與

問與答的被動性。在判斷上課積極參與度的時候,我們腦海中經常會出現上課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這種“問答”形式很容易被壹些老師誤認為是學生參與教學課堂的唯壹形式。他們經常提問,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努力營造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生動場景。反過來,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是不是壹定要用壹種積極的方式去提問和回答?

當學生們壹起讀壹段感人的文字時,他們情不自禁地哭了。妳能說他們沒有參與嗎?當壹個學生站起來描述自己想象的畫面,其他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妳能說他們沒有積極思考嗎?……

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課堂,參與形式豐富多樣。問答充斥著整個教室,學生自己被置於壹個被動的解決空間。不要用自己跑的被動題來支撐整個教課。為什麽不試著從學生自身去尋找讓學生參與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占據主動。

-程序性參與

為了上好壹堂課,教師對教學目標、任務、重難點、教學設計做了充分而有規律的準備,有助於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參與課堂。為了控制課堂,老師們在這個完美的教案上絞盡腦汁。

這種治學風格值得學習,但要掌握好度,就要認識到物極必反。靈活掌握這個教案是關鍵。有些老師腦子裏儲存了完整的教學計劃。他們走進教室,得到了玩耍的空間。他們按照每個設計流程不斷復制粘貼,學生有資格參與程序的實施。但是,壹旦學生不執行方案,不按照方案走,作為老師就會出現亂碼,甚至死機。學生的這種程序性被動性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發展方向。

-參與停滯

為了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教師會很容易把註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裏,他們會積極思考調動學生參與這有限的時間。而學生離開課堂的時間很少被老師重視,或者說這個課堂的課外拓展多流於形式,課外拓展的成果不被重視。有些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停滯不前,形成了參與停滯。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設計,學生的參與可以通過預習、復習、閱讀、尋找、綜合活動實踐延伸到課堂之外。這樣,課堂教學將更有效地進行,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將得到培養。

另壹方面,在以前的課堂上,學生參與的機會總是建立在問題已經解決或者已經得出某種結論,證明問題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老師只肯定或者評價學生獲得的知識,而不評價學生如何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的參與是建立在教學結論的基礎上的,只停留在對結果的肯定和應用上,而不參與產生這個結果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參與還是停滯的。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也就是說,當學生參與提問、討論、組織練習等活動時,教師要通過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來評價和判斷教學效果。教師更重要的教育任務不是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的真實過程中,不再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老師演示的問題或者死記硬背老師提供的答案。因此,給學生自由的理解空間,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是關鍵。

因此,評價學生參與不僅僅是評價參與時間和參與人數的問題,還包括學生參與的質量因素和水平標準。

(2)世代地位

“資源生成”是“過程生成”的必要條件,有賴於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但並不完全局限於某壹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視為“客體”和“主體”,還要把學生視為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成者。對學生行為的評價自然離不開對學生資源生成狀態的討論。

學生進入教學的初始狀態是教學能否在學生發展中發揮真實有效作用的基礎資源,也是課堂師生互動的起點。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學習興趣、熱情、註意力、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合作能力和素質、表達的觀點和意見、提出的問題和論點甚至錯誤的答案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學生在教學後的變化狀態是評價資源,也是下壹步教學過程的基礎資源。

壹節課精彩嗎?成功了嗎?不是靠老師的素質。要看這個班學生發展了多少。這門語文課,學生積累了多少語言?閱讀水平提高了嗎?語言形式是否被解讀和運用等等。課堂因學生的產生而精彩,課堂因學生的發展而成功。因此,要運用多種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充分參與、積極互動、有效生成、深化拓展。

三,課堂教學反思的評價

新課堂是動態的,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和促進。壹節課結束了,但不是壹切都結束了。教師必須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

1.自我反省。

自我反思是指教師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策略的總結、教學藝術的記錄進行反思,對自己、學生、教學內容及相關課堂環節進行重新思考。這也是壹種學習,壹種更有效的實際的自我學習。葉瀾教授曾經說過:“壹個寫了壹輩子教案的老師,不壹定能成為名師。老師寫三年,就可能成為名師。”在自我反思中,教師可以反思自己得到了什麽,失去了什麽,懷疑了什麽,思考困難了什麽,創造了什麽。

2.重建計劃。

評價的目的不是評價好壞,而是形成改進方案,促進教師自身的提高。教師可以通過自我評價了解課堂教學的不足;可以反思自己,知道評價學生的得失;也可以理解在對別人的評價中對課堂教學的討論。然後根據自己的思考重構教案,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智慧。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就成了我們語文教師成長和發展的過程。我們知道毛毛蟲會把自己綁起來變成蝴蝶跳舞。美麗的蝴蝶點綴著大自然的美麗,那是它承受了壹些痛苦後的放松和喜悅。同樣,我們的小學語文老師也會不負眾望,紮根於小學語文教學的沃土,真心為學生,潛心發展。

小學語文是最基礎的學科。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這壹基礎的重要性,守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從拼音壹點壹滴做起,從漢字的筆畫做起,從“字、句、篇”的知識積累做起,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正如語文教育家崔巒先生所說,“語文教學必須簡化,要回歸基礎,提倡語文的簡單教學,分書分生,紮紮實實求發展。”註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生活習慣,樹立大語文觀,緊密聯系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打好人生基礎。

  • 上一篇:如何評價20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
  • 下一篇:廣元市有哪些名勝古跡?廣元名勝古跡大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