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評價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道德思想

如何評價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道德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客觀認識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現代價值。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人文意識、憂患意識、道德意識和實踐意識對中國社會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學被稱為“傑出之學”。漢代以後,儒學獲得了“國家意識”的法律地位。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國民性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建設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價值有壹個客觀的認識和整體的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含兩層含義:天人和諧和人與人的和諧。關於天人合壹,儒家主張“天人合壹”。孔子主張天道包含在人性之中,天道的統壹要在人性的統壹中看到。所以他不僅講“天知人”,而且把天人格化、道德化。他還談到“人知天命”,強調人在命運面前不是被動的。孟子把天與人性聯系起來,主張“敬業”“知性”“知天”,以人性為中介,溝通統壹天人。關於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主張“中庸之道”。中庸,又稱“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壹個意思,即“和而不同”、“過猶不及”。所謂“和而不同”,就是要不要,要不要肯定,要不要否定。這是符合辯證法的,也是同樣的觀點。所謂“過猶不及”,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壹個邊界和尺度,達到或超過這個邊界和尺度都是不可取的。“和而不同”、“過猶不及”的本質是強調矛盾的統壹和平衡,把握事物的度以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甚至國家與民族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當今時代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和平與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離不開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小家庭到壹個國家、壹個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發展也是如此。可想而知,如果壹味照搬西方“征服天”的思想,對自然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其結果只會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最終招致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

所謂人文意識,就是對人的尊重和敬仰,提升人的生命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而這正是儒家所津津樂道和追求的。毫無疑問,儒家並不像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那樣強調人的個性自由解放和個體的獨立發展。但這只是相對的。第壹,儒家並沒有完全抹殺人的個體主體的作用和價值,抹殺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和能動性。孔子說“仁靠己”,仁的實現靠自己的努力;他還說“要立業,就要成材”,“立業”和“成材”都要建立在“立業”和“成材”的基礎上。孟子說“道只自適”,求道別無他法,全靠自己的修行和悟性。這是對人類個體主體獨立性和能動性的肯定。其次,主體應包括個體主體和準主體,主體意識應包括個體主體意識和準主體意識。就準主體和準主體意識而言,儒家不僅從不忽視,反而非常重視。壹方面,從人性的普遍性出發,儒家把人看作是壹種社會的階級存在,人作為壹種階級存在,在自然界和宇宙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另壹方面,儒家思想是以人的家庭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人的世界和人類社會是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支撐,所以人的社會價值或準主體價值比人的自我價值或個體價值更重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儒家強調“人貴物賤”,認為人不同於其他事物,具有不可比擬的價值;強調“民為國之本”,認為人民構成國家政治的基礎。有了堅實的基礎,國家的和平才有保障,國家的發展才有可能;強調“民貴於君”,認為民、國、君之重要,民為第壹,天下得失取決於民之對立。

儒家的人文意識強調人的主體性,主張把人當人看,主張重視民意,與民同樂。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體現,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當然,儒家民本或民本思想不同於現代西方民主思想。民本或民本理念通過肯定人性來彰顯人格尊嚴,民主理念通過肯定人權來走向人格平等。人性與人權,民本與民主是相通的,但不能劃等號。但民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為民主思想的基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必要從儒家民本思想中汲取有益的養分。

與道家崇尚自然的傳統不同,儒家傳統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識到道德對於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德性的存在構成了人們人格評價的直接依據。如果壹個人沒有崇高的道德,即使他是王子,也不會受到所有人的尊敬;相反,有了崇高的道德,即使再窮,也能得到全民的稱贊,永垂不朽。其次,道德是人們設身處地的行為準則。儒家認為仁義之心是人的生命之本,失去了仁義之心就失去了生命之本。所以他們強調要從仁義出發,不做虧心事,不拿不義之財,即使與人相處也要有選擇,要以仁義之心與人相處。第三,道德是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儒家重視教育,但他們講的不是知識教育,而是倫理道德教育和如何做人。儒家的願望是通過道德教育,培養有理想、有仁心的人的理想人格。最後,道德也是壹個國家興衰的重要標誌。壹個國家的興衰,與這個國家從君主到人民的道德狀況和標準息息相關。仁存,仁亡。

儒家給我們留下了崇尚道德的傳統,嚴格來說,道德意識和法治意識並不矛盾。壹個道德修養和道德覺悟高的人,也就是守法的人,在經濟活動中自然可以誠實守信。因此,我們認為,盡管儒家的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不壹定符合現代社會和經濟,但中國作為壹個文明國家,在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絕不能放棄其崇尚道德的優良傳統。

在儒家看來,和諧境界的實現、人文精神的高揚、苦難境界的逃離、道德品質的提升,都離不開人們投身現實、銳意進取的努力和行動。所以儒家經典大多強調實踐,儒家人物大多是實踐者。孔子說:“住在房子裏的學者,不足以成為學者。”。意思是說,作為壹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當他有無窮無盡的責任和事業時,就應該去為社會服務。否則,做壹個學者是可恥的,他不配做壹個知識分子。道德修養或道德實踐是通過自我修養或自我改造來實現其“內聖”目標;社會政治實踐是通過立功或社會改造來實現其“外為王”的目標。“內聖”靠的是“立德”,即註重人的身心修養以立起道德人格;“洋王”靠的是“立功”,即在社會上成就壹番大業來為政治人格挺身而出。所以大學在強調“修身齊家”的同時,馬上就談到了“治國平天下”,認為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廢。所以儒家反對空談,反對坐言起行,特別強調修行的重要性。《易傳》也說:“天道強,君子自強不息。”要求人們模仿天地運作的雄渾風格,直面現實,改造自己和社會,不懼怕任何艱難險阻;要求人們持之以恒,知難而進,奮發向上,依靠主體的力量,通過主體的實踐來完善自己和社會。

從中國歷史來看,儒家文化的務實傾向和蓬勃精神,對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和仁人誌士愛國傳統、追求真理傳統和與惡勢力作鬥爭傳統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些優良傳統在今天顯然沒有過時,仍然要靠我們進壹步發揚光大。我們有理由從儒家的實踐中得到有益的啟示並加以創新。

這個問題太難了。儒家思想曾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秩序、社會秩序、政治秩序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國民入世後修身養性、立足之道。20世紀的孔、儒研究將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融為壹體,使孔、儒研究在新的方法和內容的建構上有了新的意義,基本形成了對儒學合理內核與現代社會文明精神相融合的積極認知。在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新時代需要新的文化視野和新秩序建構,尤其是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引發了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深刻思考。孔子和儒家思想在這種形勢下的科學內涵必然成為新世紀專家學者關註的焦點。雖然時代不同,但孔子和儒家,尤其是孔子和儒家,對人與社會、自然與自身的關系,以及這壹思想體系致力於營造的和諧氛圍,即人與人的統壹、人與物的統壹、每個人的謹慎獨立,無疑是對以“利”為終極追求的商品經濟運行所形成的人與物的隔閡和冷漠的有益補充。即使在當今發達的法制社會,個體對倫理道德的堅守仍然是關乎我們人類生存秩序的永恒主題,是我們不可或缺的需求。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他律和自律永遠是壹對矛盾。但是,只有文明他律和文明自律的有機統壹,才能構成生存環境的秩序和穩定。孔子和儒家倫理的價值和意義代表了東方先賢對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它是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活著的人們對存在認識的智慧結晶,是世界倫理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全球秩序面臨新的建構,文化也在重構。人類需要什麽樣的生存氛圍,是全世界有識之士關心的問題。因此,此時的孔子和儒家突破了西方中心主義的束縛,意氣風發地行進在世界多元文化對話的舞臺上,以壹種“普世倫理”的資源參與全球倫理和全球新秩序的構建。這絕不是簡單的復古或好奇,但孔子和儒家所擁有的真理客觀性仍然顯示出強大的實踐生命力,這是人類理性認知的必然結果。基於這壹世界文化背景,誕生於20世紀初的《20世紀儒學研究叢書》為孔子和儒學研究的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未來意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先秦時期是中國倫理思想發展的黃金時期。先秦儒家的義利觀是當時和後來的。易克禮的義利思想對我們現代義利觀的構建有很大的啟示。對此,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並將其融入到新義利觀的構建中,對儒家義利觀進行評價

孔孟重義輕利。原因有二。壹種是針對強國並吞土地,人民無立足之地的社會現實,要求統治者按照倫理政治規範,像父母對待子女壹樣,實行扶持人民的政策。另壹種是從人類終極思辨的高度,認識到求善求仁的社會屬性對趨利避害的自然屬性更為本質,進而警示民眾,只有遵循倫理政治規範,才能獲取財富,才不至於在獲取財富的過程中走向滅亡。總之,儒家代表充分重視物質財富對社會的基本價值,滿足人類獲取財富的本能。

  • 上一篇: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 下一篇:小班珍愛食物活動計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