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陽,縣名,龍門附近。所以司馬遷自稱“遷龍門”(《太史公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傳說大禹曾經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就在黃河和龍門之間。有許多當地的名勝古跡。司馬遷從小就喜歡山水名勝,但也有機會聽到很多歷史傳說和故事。
[編輯本段]人物的壹生
司馬遷生卒年,沒有明確的歷史。根據王國維對太史公興年的考證,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五年(公元前145年),卒於漢昭帝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60歲。據說司馬遷的家族是從唐虞傳到周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錯是秦惠王伐蜀時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腕官員。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武帝的官,他恢復了祖上的史官恒業。
司馬遷出生地韓城的位置
司馬遷青年時代,“耕讀河山之孫”。司馬遷就是在這種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韓城縣誌·序》)中長大的,對民間生活有壹定的體驗。
十歲時,司馬遷跟隨父親來到首都長安,拜師於老醫生傅生和大學者孔安國。家學淵源深厚,從名師教育和啟發誘導中受益匪淺。此時正值漢朝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張騫出使西域,衛青、霍去病剿滅匈奴,漢武帝建立樂府...;那也是司馬遷知識豐富,熱衷於在北京產生的時候。
二十歲左右,司馬遷開始出國旅行——“南遊江淮,赴會,探禹洞,刺探九疑,浮於元、項,北蓋文、司,談齊、魯之都,觀孔遺風,射鄒、伊、爾、昆、薛、於鄉,渡梁、楚回國。”回到長安後,做了皇帝的近臣,隨漢武帝去了平涼、崆峒,侍奉巴蜀。他去了最南端的昆明。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十幾歲的時候,曾經“耕讀山河,放牧河山的太陽”,也就是說他小時候曾經在家鄉幹過壹些農活。後來父親司馬談長安立聖旨,司馬遷也隨父親去了長安。在父親的教導下,他努力學習,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很多名師為師。司馬遷的家族,也就是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歷史學家。作為歷史學家,他有責任記錄帝王、聖賢的言行,收集、整理世人的遺產,通過敘述人,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參考。然後他的父親司馬談,有誌於整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試圖寫出壹部史無前例的歷史著作。就是寫史書,自從父親開始有了這樣的理想,父親做了太史令之後,他就開始收集和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司馬談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時間、精力、學識都不夠獨立寫壹部歷史著作。所以司馬談對兒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早日參與其中,最終實現如此大的抱負。
於是,他讓兒子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去萬裏路,他讓兒子做了兩年多的全國漫遊。所以我想在這裏介紹壹下司馬遷的漫遊,於是司馬遷從20歲開始做了壹次漫遊。司馬遷是為寫史記做實地考察準備的。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壹手材料,保證了史籍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那麽他的漫遊也是《史記》精神的具體體現。
比如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屈原投江自盡,他大聲朗讀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是如此動情,以至於親自去看過。他在研究屈原的基礎上寫了《屈原》。比如在韓信的家鄉淮陰,他也收集了很多關於韓信的故事。比如他親口問別人,韓信被劈腿羞辱。眾所周知,這個典故,為什麽韓信能被劈腿羞辱而不生氣?我沒有做任何違法的事情,而是忍受著。韓信那麽高,爬在壹個流氓的兩腿之間,如果順著他的性格,壹刀就打死了。但是妳殺了他,以後還能做出成績嗎?韓信後來幫助劉邦推翻秦朝,建立西漢,立王為侯,回到家鄉。韓信自己也說過,如果當初殺了妳,我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成就,所以我沒有擔當,就不會有大作為。
比如在曲阜,他拜謁了孔子的陵墓,在孔子的故鄉和壹些儒生在壹起,手挽手,壹步壹步地鞠躬,學騎馬,學射箭,學古代的儀式,來表達對孔子的懷念。
再比如,在孟嘗君的家鄉薛城,他下鄉考察民風,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和當年孟嘗君文人的好客修養有什麽關系,於是壹路走,壹路考察。可以說,司馬遷在漫遊的旅途中,不放過任何壹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壹個留在人們口口相傳中的故事,獲得了許多他從古籍中得不到的史料。同時,他深入民間。
此外,他遊遍了名山大川,領略了祖國山川的壯美,陶冶了自己的性情,從而提高了自己文學的表現力。所以我想在這裏說說司馬遷的漫遊,這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非常堅實的壹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元豐元年(110年前),漢武帝大巡崇禪,騎軍十八萬,旗數千。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壹位歷史學家。他本該去工作,卻死在了洛陽。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遺願,趕到泰山,參加了禪定,然後沿東海返回長安,繞過了塞外長城。
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下詔修正史,有機會翻閱了漢朝朝廷藏有的全部書籍、檔案和各種史料。他壹邊整理史料,壹邊參加歷法修訂。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中國第壹部歷書《太初歷》成書,他開始撰寫史籍。《史記》講了很多能人的故事。
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二司將軍李廣利帶三萬兵攻打匈奴,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回。李廣的孫子李陵隨後擔任馬背上的上尉,帶著五千步兵與匈奴作戰。單於親自率領三萬騎兵圍住李陵的步兵。雖然李陵的箭法很好,士兵也很勇敢,但是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塔爾坎。可汗分配了更多的兵力,但他仍然無法與李陵抗衡。就在可汗準備退兵的時候,李陵的壹名士兵叛變,報告了李陵內部的軍情。告訴可汗,李陵身後沒有援軍,教可汗的手下制作可以反復射擊的弓箭。單於隨後繼續與李陵作戰。最終李陵寡不敵眾,只留下四百多漢兵突圍。李陵被匈奴抓住,投降了。
大臣們譴責李陵不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讓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的步兵不到五千。他深入敵人腹地,打擊了數萬敵人。雖然打了敗仗,但是他殺了那麽多敵人,他也可以告訴全世界。李陵不肯馬上死,所以他壹定有主意。他壹定是想贖罪,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愛的妃子的弟弟),勃然大怒,說:“為投降敵人的人辯護,這不是故意反對朝廷嗎?”他把司馬遷關進監獄,交給廷尉審問。司馬遷入獄後,此案落到了當時惡名昭彰的酷吏杜周手裏。杜周對司馬遷嚴刑拷打,司馬遷忍受著各種殘酷的肉體和精神折磨。面對殘暴的官員,他從不屈服,也不招供。司馬遷在獄中不斷自問:“這是我的罪過嗎?這是我的罪過嗎?我是朝臣,不能發表意見嗎?”很快,就傳言李陵帶領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草率地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為這件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司馬遷被閹割。貪腐是奇恥大辱,汙染祖業,結交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受辱。“手牽著手,被木繩拴住,暴皮,被單子拴住,隱居在墻裏。這時候看到獄卒就搶地,看到徒弟就著急。”(司馬遷《包仁舒安》)差點毀了他的壹生。他想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收集的資料,說:“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有壹個寫史書的夙願,所以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我不得不忍辱負重,茍且偷生,希望有機會。
太史元年(公元前96年),漢武帝改元朝,大赦天下。此時司馬遷50歲。出獄後,他成了壹名秘書。在別人眼裏,他可能是“養尊處優”,但他仍然專心致誌地寫他的書。直到該書完成於鄭和二年(91年前),* * *得130篇,52萬余字。
後人對司馬遷評價很高,說“西漢文章二司馬,南陽經濟壹臥龍”,與西漢大文豪司馬相如,三國時期最輝煌的人物諸葛亮齊名。
作為占星家的司馬遷:在漢代的占星家中,應該首先提出司馬遷。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偉大的歷史學家,卻不知道他也是天文星象專家。其實妳只要仔細讀壹讀他的《史記》、《官書》、《法律書》、《歷書》就能明白,稱他為天文星象專家絕不是虛名。像司馬遷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學大師,絕不會劃定自己的範圍,限定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探索領域。歷史上的古代宮殿本來就以星歷為職責之壹,所以精通占星術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司馬遷卻能以史家的遠見卓識,將星占學與歷史問題結合起來,研究古今之變,這是其他星占學家和史家無法企及的。司馬遷沒有用星占學來衡量具體的人事變動,而是總結歷史規律,這不能說是他對銀河學的創造性應用。
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遺誌,完成了《史記》“推演上古之變”的任務,明確表述為“連接古今之變,研究天人之際”。他的結論在《天書》中有所表述,即根據242年春秋時期的三十六蝕、三目擊彗星等占星現象,聯系點是皇帝的衰落、各種政治事件、五代的興起和戰國、秦漢。這是司馬遷星學應用的最重要的例子,在整個星學教育史上占有最高的地位。
此外,司馬遷還總結了戰國以來星占學的基本原理,表述如下(官書中也有記載):
“我仔細查閱了史書的記載,調查了歷史上的事件。我發現在100年裏,五顆星都在逆行。五星逆行的時候,往往會變得特別亮。日月的月食及其由南向北的運動有壹定的速度和周期,這是占星術所依據的最基本的數據。而紫宮星壁,天上的四宮,東西南北的星辰,以及它們的無數星辰,都在同壹位置,大小和相互距離也是恒定的。它們的分布和排列象征著五官在天空中的位置。這是占星術作為‘經典’的基礎,即不變。水、火、金、木、土星是天道的五大輔助元素,它們的出現和隱蔽都有壹定的時間和周期,但運行速度參差不齊。這就是占星術中的‘緯度’,也就是通過紫色變化的部分。把這些固定的和變化的星象結合起來,就可以預測人事的變化。
為什麽同壹個詞條裏,司馬遷去世的年份不壹樣?
司馬遷年表
●中原五年:出生。
●元朔三年:20歲開始“南遊江淮”的漫漫征途。
●元壽四年:27歲結束了七八年的周遊列國之旅,入朝為醫。
●丁原六年:35歲,醫生司馬遷奉命安撫巴蜀。
●元豐二年:37歲。春天,我和武帝壹起遊覽了狗和東萊。夏天,黃河黃子口決堤,他和武帝壹起去治河,負薪攔河。
●元豐三年:38歲,繼父為太史令。
對歷史記錄耿耿於懷
司馬遷在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為官後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至太史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了所有的寫作計劃。* * *十六年後。這是他用壹生的精力、心血和巨大的身心痛苦寫成的偉大作品,將永遠熠熠生輝。
魯迅稱贊《史記》“史家絕唱,離騷無韻”。
《史記》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司馬遷。全書包括12部傳記、30個貴族家庭、70部傳記、10張表、8本書和* * *五個部分,130篇約52.6萬字。描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前四年三千年的歷史。它也是壹部文學巨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它的主要部分是傳記、小傳和小傳,其中小傳是全書的精華。
司馬遷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寫史記,實錄精神是他最大的特點。他寫的每壹個歷史人物或事件,都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反復核對史實。二十歲那年,司馬遷離開首都長安,實地走訪名山大川,了解了許多地方的許多歷史人物、風土人情、經濟生活的軼事,開闊了眼界,開闊了胸襟。漢代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是“壹個真實的記錄,因為他的寫作是直截了當的,他的核心不是空美,也不是隱藏邪惡”。換句話說,他的文章是公正的,史實是可靠的,他不說好話,也不隱瞞壞事,這是對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翔實的史料記載的高度評價。
如果司馬遷堅持“記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下來,這就必然會產生“禁忌”的問題。但他在為人物立傳時,並不拘泥於傳統史籍的約定俗成,而是記錄自己對史實的思考和感受。從至高無上的皇帝到貴族,再到大臣,再到地方諸侯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輝的壹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醜惡和對人民的剝削壓迫。尤其是揭露了漢朝統治階級的罪惡。雖然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司馬遷壹點也不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閉經祭祖、遊仙活動的虛妄。在《妖嬈禪》壹書中,他生動地描述了漢武帝迷信神仙,竭力祈求長生不老藥的荒唐無聊行為。
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參考,這反映了真實的歷史,非常有價值。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選擇人物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根據其實際行為。比如他寫了很多護林員、商人、醫生、追求卓越的倡導者這類底層人士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司馬遷開創了以人為物,總是講述壹個人的壹生故事的寫作方法。註重“做人”,註重其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在傳記中,他把自己的觀點放在客觀的事實敘述中,表達對人物的愛恨態度。以項羽為例。司馬遷同情他,以極大的熱情寫出了這個失敗的英雄。他既贊揚了項羽的勇敢,又批評了他的沒有誌氣和殘暴。然而,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未置評,但他對項羽的愛恨情仇卻在敘述中表露無遺。這就是司馬遷傳記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壹。
[編輯此段]廟墓
司馬遷墓位於韓城以南10公裏處芝川鎮漢儀坡懸崖上,建於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司馬遷祠堂墓的建築,從坡到頂,依崖而上,步步為營。登上山頂,東望滔滔黃河,西望雄偉的梁山,南望古魏長城,北望長流水。可以說是山環水繞,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態和優美的景色體現了司馬遷高尚的人格和偉大的成就。
祖墳建築自下而上層層疊疊。坡東北的豎木牌樓是清代重修的,上面寫著“漢太師司馬廟”四個字。從這裏上斜坡,穿過太公廟到三岔路口,斜坡的南面有壹個平臺,那裏建有新搬來的元代建築,如王宇廟、張瑤廟和三聖寺,這些建築現在都變成了展覽室。從岔路口出來,又是壹個牌樓,是元明時期的建築。說的是司馬遷被尊為山,世人敬仰。從此牌坊寫下“河山之陽”二字,《太史公序》遷龍門,修河山之陽。爬完99級臺階,妳就進入了祠堂。祠堂門口寫著“太史殿”。柏樹參天,環境幽靜。置身其中,便如仙境。
[編輯本段]相關評價
中國歷史悠久,歷史記載浩如煙海,歷史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人物魅力無窮。我們中華民族有壹段讓我們的子子孫孫感到驕傲和著迷的歷史。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對於每壹個人來說,面對壹段漫長而豐富的歷史,如何去了解它,認識它,學習它,受到啟發和鼓舞?這不是壹個簡單的問題。看來,如何讀歷史,真的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以我的粗淺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認識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其次是註重從歷史中獲得思想上的啟迪。這種啟示可以通過對史實和歷史過程的了解獲得,可以從歷代史家對歷史和史學的評論中挖掘出來。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但是對於後壹個方面,我們似乎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壹步深入思考。
中國歷史上每壹個負責任的、有成就的歷史學家,都會用自己辛勤勞動凝結的思想,給後人留下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司馬遷,太史公。司馬遷撰寫的《太史公書》——後人稱為《史記》——壹方面展現了他輝煌的當時中國通史,另壹方面也體現了他對史學和歷史的深刻理解和認識。2000多年來,仰慕它、研究它的人絡繹不絕,證明了它的巨大魅力和不朽地位。對於這樣壹部波瀾壯闊的歷史書,個人在歷史運動中扮演了什麽角色?這些人物、歷史舞臺及其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什麽樣的重要啟示?對於這樣壹個問題,不同時代的人都會在他那個時代的思想範圍內有壹些認識,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人也會在他的領域或視角內有壹些認識。這是壹部取之不盡的“歷史學家的傑作”。盡管如此,在太史公博大精深的思想領域裏,壹定有壹些對不同時代不同人來說非常重要的根本思想。
比如,人為什麽要學歷史?人們應該用什麽方法或態度來對待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這是關於公眾與歷史關系的最根本的問題,直到今天,類似的問題還在不斷被提出。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太史公已經有了精辟的回答。他寫道:“活在這個世界上,吸取過去的教訓,所以自我反省不壹定是壹樣的。帝王有不同的禮儀,不同的事務。如果成功是規則,我們怎麽能滿足?”(《史記·大帝英雄列傳·年表序》)這些話很深刻,很重要。第壹,他指出現實中的人之所以要了解和認識歷史,就是要把歷史作為現實的壹面鏡子來看待,來比較,來借鑒。既不是把歷史等同於現實,也不是從現實中模仿歷史,兩者不應混為壹談。這就明確指出了古今的聯系與區別:因為有聯系,所以能“自照”;因為有差異,所以“不壹定相同。”其次,他指出,過去的皇帝“禮儀不同,事務不同”,制度和政策也往往不同,但都是為了達到治理國家的根本目的。可見,《自鏡報》絕非混淆古今。這兩點辯證地解釋了為什麽“活在當下”要“學習過去”。可見,拒絕歷史經驗是愚蠢的;機械照搬歷史經驗也是不明智的。
再比如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否有其自身的規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規律)?如果是的話,人們知道這個規則有什麽意義?這是人們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壹個根本問題,而首先理解歷史的本質屬性是壹個根本問題。應該坦率地承認,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壹直爭論的問題之壹。這個問題太史公司馬遷也接觸過。從他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調查中,他得到了如下認識?所以要等農吃,出來就危險了,而且是打工經商做的。今寧有政教征期嗎?(《史記·貨殖列傳》序)這是壹種把耕作、采礦、加工、交換、交換中的變化等勞動分工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符合道的自然現象。太史公在談到類似的經濟現象時也說:“事多,故亦反。是物衰,是時代之交,是壹文之質,是末世之變。”他補充道:“這就像壹朵雲,事件的流向是相互推動的。很奇怪。”(《史記》後論)他認識到,事情到了頂峰就會轉衰,有利的客觀形勢發展到頭上,就會轉到不利的壹面。這是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沖突造成的,沒什麽好驚訝的。顯然,人們能夠意識到這壹點,其意義不僅在於對過去的歷史有壹個大致正確的看法,而且在於對現實的歷史運動和未來的歷史前景有壹個更加清醒的認識和客觀的態度。
又如,歷史運動主要由人類活動構成;沒有人類的活動,就不可能討論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的各種問題。那麽,個人在歷史活動中應該扮演什麽角色呢?這既涉及到人們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認識,也涉及到人作為個體在社會生活和歷史運動中的價值。歷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對此有各種各樣的見解,都給人以有益的啟示。他們說的大多是理性的解釋,無疑可以提高人們的認識,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這方面,太史公以史家的視角冷靜地觀察那些被歷史大潮沖走(如被大浪沖走)後仍未逝去的歷史人物,分析綜合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社會活動,從而提出了書寫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這壹原則既是太史公評價歷史人物的準則,也是他警示後人如何做人的準則。太史公在總結自己的《史記》人物列傳時是這樣說的:“扶義迷人,不使自己虛度光陰,立功立傳七十。”(《史記·太史公列傳》)“傅儀迷人”,主要講德行和風度;“不要讓自己失去時間”就是要善於把握機會和機遇;“立功天下聞名”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目標。顯然,在太史公看來,《史記》中他要寫的歷史人物壹般都屬於這種類型。但太史公並沒有以絕對的觀點對待這個準則;在他的歷史之筆下,還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壹些世界人物,也正因為有了這些人,才襯托出那些寫在史書上的傑出人物的本來面目。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所謂的“扶義嫵媚”等等,正是太史公希望後人,要把自己當成“鏡子”,做壹個順應歷史潮流、有益於世界的正派人。
太史公
司馬遷的《史記》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啟示。這些啟示大多與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相結合,這也是《史記》被後人閱讀和崇敬的主要原因。這裏引用的來自三個方面的啟示,集中在人為什麽要重視歷史,了解歷史,記住歷史的經驗教訓,歷史演變的規律是什麽,人在歷史演變中應該做什麽。這些問題,不僅在司馬遷那個時代,而且在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是帶有根本性的;即使在今天,這仍然是壹個根本性的問題。總的來說,任何時代的人,在認識和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系上,在處理歷史與社會、人生的關系上,都能從《史記》中得到必要的啟示。
[編輯本段]補充信息
關於出生年份的爭議
前者145取自《太史公序》中的正義,根據唐代張守節在《正義》中的註釋:“太初元年,遷四十二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推高了42年,是景帝中原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國維、梁啟超等人說的。前者135取自《太史公序》中的索隱,據晉代張華《博物誌》稱“大夫司馬遷,二十八歲,顧易軍毛,”。也就是說,漢武帝第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28歲被提升為太史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應該是司馬遷的出生年。郭沫若等人這樣說。壹般來說,采用前壹種理論。
持“建元六年”論者竭力證明博物學是對的,卻認為張守節的《正義錄》是錯的。主要原因如下:第壹,博物學上的這篇文章記載了《漢書》,書中記載了司馬遷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官階、拜官年限、俸祿等。如此詳細真實,出自漢代文獻記載,其真實性毋庸置疑。這是壹種原始資料,其價值遠超壹般史書。其次,司馬遷的《報任安》中有壹句話:“可惜,我家下人早失二親。”比如,按天理,司馬遷生於景帝五年,其父司馬談死於元豐元年(公元前110)時,司馬遷應該是36歲。按照常理,36歲就去世的父母,不能說“早喪雙親”。比如,根據博物學,司馬遷生於建元六年,也就是他的父親26歲就去世了,這樣說他早就失去了父母是有道理的。三、司馬遷《致任安書》成書於鄭和二年(公元前91)。如果他生於景帝中原五年,今年應該是55歲。他20歲左右成為壹名醫生,並被邀請到全國各地旅行。那麽,他應該說已經等了三十多年的罪了。顯然,司馬遷連自己做過的事都不會忘記。到了10年後,也就是梁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他的理論。
除了張守節的“正義”之外,持“景帝中原五年論”者還提出了以下問題或論點。首先,王國維認為“二八”之年應為“三八”之誤,因為後人引用了博物學。《正義論》指出,司馬遷的“四十二年”是正確的。二、據史料記載?《遊俠傳》中記載的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他下令全國各地的富人都遷到茂陵。郭傑沒有太多財產,被迫搬家。司馬遷也見過郭節。他說:“我覺得郭傑長得不如壹個中國人,還缺字。”如果司馬遷出生在六年前的建元,那時他才九歲,絕不會對人有如此深刻的觀察和心理活動。如果司馬遷生於景帝五年,十九歲,似乎更合適。三、據《漢書》?《儒林外史》,司馬遷曾向孔安國學習古文,但據史書記載?孔府與資治為鏡,孔安國是元朔二年大夫,司馬遷是元朔二年九歲。壹個九歲的孩子不可能去國子監和壹個經學大師請教討論。如果妳出生在景帝在位第五年,今年是十九年,這似乎是有道理的。司馬遷的身世有爭議,其中出生年月爭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