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不太會說話。我老婆說我說的話不能被牛踩在腳下。上級還說我情商低,似乎是輕描淡寫。眾所周知,這裏的人很尷尬。我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壹直想改,但壹直沒改。
後來冷靜下來想了想,終於找到了源頭。我爸就是這樣的人,固執到連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他只考慮自己,然後說了那句話,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得罪了很多人。直到現在,他都快90歲了,還是這個毛病,改不了。
真的,與人交往,可能是因為壹句話能打動對方,也可能是因為用詞不當而失去友誼。可以說,壹句話可以成就壹番事業,壹句話也可以幹壞事。
不是有句老話嗎,“說話驕傲,舌頭動了就搗亂”,“多講是非,所有的煩惱都會因為實力而出來”,“坐著不動想自己,說別人閑話”。其實古人早就總結出來告誡我們了,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也改變不了。
今天我們來說說壹句很經典的民間諺語:“窮則不言,卑則不勸;有困難不要找親戚。“要我說,這個總結真的太到位了,太現實了。短短20個字,卻包含了相當深刻的道理,揭示了人性的本質和尷尬的現實。
“人窮不說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無非就是:人有難窮不要隨便說話。為什麽?俗話說“人言輕”,這種人說的話既沒人聽,也沒人信,還不如不說。
《易經》裏有壹句話:“言而無信”,也就是說,壹個人身處逆境或者貧困,連自己的溫飽都沒有解決。俗話說,自己屁股上的屎都沒擦幹凈,怎麽談別人?換句話說,這種人說的話,無論有多少道理和知識,都不會有人相信。所謂“不掃壹屋,何以掃天下?”
這也警示別人,人窮的時候,因為說話輕,說的話沒有分量,就不要多說。他們要做的是多聽多感受,而不是說地址不明。
增廣賢文不是有這麽壹句話嗎?——“沒人問妳是不是住在繁華的城市,但如果妳有錢,妳在山裏有遠親。”現實中很少有窮人願意交往,甚至連話語權都沒有(當然不是說妳不會說話)。
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無論是參加朋友聚會,還是討論合作,那些大聲談笑的人,非富即貴,而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要麽跟班,要麽保持沈默,根本沒有發言權,因為他們沒有資源,沒有地位,沒有權力。沒有這些,他們根本不會說話。這很現實。如果我們想改變這個現實。
至於“謙虛不勸人”,和上面說的道理是壹樣的,因為“人言輕。”
我們都聽說過春秋戰國時期蘇秦的故事。成名之前,他貧窮卑微,連家裏的老婆都不把他當回事。經過努力,蘇秦終於拜了六國,地位扶搖直上。當他穿著金色的衣服回家時,他的妻子、父母和鄰居都遠道而來迎接他。
我有壹個親戚,從小在家裏沒有任何職位。因為他是長子,父母打他最多。畢業後因為考上了中專,說話輕,掙得不多,站都站不直。後來他努力工作,自學電腦,下海,開了壹家小公司。經過10多年的努力,公司越來越大,賺錢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連原配老婆都拋棄了,還雇了個小三,養了五個孩子。有五六套房子,在農村老家買了幾十畝地,建了壹個超大型別墅。現在,他的父母以他為榮,告訴所有人。對於過年的人,他在飯桌上說了很多。妳可以從頭到尾講他的故事,講他的經歷。那些壹般混的親戚也就聽聽而已,不過沒事。和他壹起吃喝玩樂是壹種享受。有煙有酒打牌都能贏,壹群人把他捧上天。這就是現實。
為什麽?因為人家有錢有地位,所以說的多,說的也多。如果壹個人沒有社會地位,地位卑微,怎麽會喋喋不休?所以,當妳卑微的時候,不要去說服別人,因為別人不壹定相信妳說的話。
我們再舉壹個例子。我們的許多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成功,他們的女兒成功。所以紀律很嚴,標準很高,起點很高,但是他們自己不想去想。妳不也壹樣嗎?自己做不到的,強加給孩子。孩子會接受嗎?妳會聽嗎?
所以,壹個人首先要有能力去做壹件事,做出自己的成績後才會有信心去說服別人,說出來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否則,我相信妳是鬼。
這句話的大意是,如果妳力量不大,就不要做超出妳承受範圍的事情。妳是上班族很久了。妳能壹下子承受200斤的重量嗎?也就是說,要量力而行,不要逞強。
有個成語叫“螳螂車”,說的太多了。如果妳在職場上沒有兩把刷子,但是妳想占據重要的位置,坐在很高的位置上,結果就是因為妳的能力而無法脫身,最終把事情搞得壹團糟,最後被別人取笑。這就尷尬了,壹切都要量力而行。
“有難不找親”更是現實。這看似輕描淡寫的話,卻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世界的面貌和人情的冷暖。
血濃於水,這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很講究的。親戚們每天四處走動以保持聯系,所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互相幫助沒什麽。不過也要註意分寸,不要讓老人求助。這樣的事情多了,人家就會疏遠妳,甚至嫌棄妳。
壹般情況下,遇到困難,要盡量自己解決,不要總是求助。尤其是當妳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妳真的想向親戚朋友尋求幫助,妳就不得不考慮是否可行。不要魯莽。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幫助那些窮人,俗話說“救窮不救窮。”如果妳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尋求親戚朋友的幫助,如果別人不幫妳,會很尷尬,會讓妳覺得自己很居高臨下,而且這樣會導致親戚的疏遠,甚至到最後親戚也做不到,所以妳要三思而後行。
“人窮,不說話,不勸人;“有難不找親”這句話,是古人的經驗總結,也是為人處世之道。雖然看似不可理喻,但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識,值得細細品味。
窮的時候不說話。
要謙虛,不要勸人。
放下擔子休息壹下
有困難不要找親戚
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即使在當今社會依然適用。
窮的時候不說話,卑微的時候不勸人。這兩個句子意思相似。不代表不允許妳說話,妳日常與人的交流還是老樣子。只是在別人事業遇到問題的時候,窮人不要胡說八道,參與意見。妳說出來沒人會在意,甚至有人會嘲笑妳。因為妳窮,所以決定了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不說別的,就看壹般的婚宴,這是第壹種,那種不被尊重,不成功。祝酒詞不是從富人開始的。“不信,但看酒桌,先敬有錢人。”它傷害了窮人,但這是事實。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窮不要緊,只要我有才華就好。對了,壹個人有才華,還會窮嗎?雖然很多人抱怨現代社會不公平,但是現代社會給了每個人足夠的發揮空間。只要妳擅長壹件事,妳就永遠不會是壹個窮人(特殊情況除外)。
放下負擔休息壹下。字面意思,如果妳沒那麽大力氣,就不要搬這麽重的東西。從更深的意義上來說,就是妳有多少能力,承擔了多少工作。如果妳是壹個普通人,沒有才華,能做總統嗎?不要貪多嚼不爛。
最後壹句;有困難不要找親戚,就是有困難不要找親戚幫忙。因為,親戚給了錢幫妳,會怕妳不還他,妳不幫會覺得辛苦。很多親戚因為借錢斷了聯系。
這壹點我深有感觸。小時候,哥哥得了重病,花了很多錢。當時我爸爸的姐姐,壹個護士同事,嚇得五年沒進我家。本來阿姨家挺有錢的,父親想借點錢。他看到這個,就不去了。
最後是父親的很多朋友自己送錢過來渡過難關。當然,姨媽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我家欠的債,直到我們兄弟長大了才還清。五年後很久才還清,光是利息我們就損失了不少。
幾年後,雖然姑姑回過幾次娘家,但我每年都去看她,見到她總感覺更難受。至於我表哥,他小時候在我家住了好幾年,見我都不好意思,甚至躲著我們。現在已經步入中年,我們更加疏離,過年也僅限於四處走走。父親感嘆,這個親人,如果我沒有了,就要走到盡頭了。
所以,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短短四句話,世界已經窮盡,人情冷暖。
窮的時候不說話。
比如妳朋友得了絕癥,妳很窮,妳能說什麽?別怕,妳說,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壹天吧?
比如妳孩子要結婚了,沒房子,妳窮又能說什麽?妳說別急,流浪街頭才是真愛?
拒絕面對現實,是貧窮逼出來的毒雞湯。正確的做法是廢話少說,卷起袖子努力工作。
我很謙虛,不勸人。
這句話是職場最高智慧。領導讓妳怎麽做就怎麽做。哪裏有那麽多廢話?
以前華為有個例子。剛進來壹個新人,去萬言書建議公司改革。任老板回復:請送去醫學鑒定精神病。
放下負擔休息壹下。
《周易》中有壹句話:德薄而尊位,智小而誌大,力小而重,鮮有不如。
這就告訴大家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提屍位素餐。
讓壹個三歲的孩子扛著冰箱上三層樓,對妳來說現實嗎?
現在有些老板月薪3000元招壹個小兵,卻指望迪卡儂能做幾百萬人能做的工作。做不到就怪員工不上進。到底是誰喝了太多的毒雞湯?
不要找有困難的親戚。
這句話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功能。
在現代社會,公民應該得到基本的保護。難救,病靠它。
比如洪水來了,我們指望找到親人逃離?那和民國有什麽區別?我們指望人民子弟兵和政府的援助。
比如疫情來了,我們指望找親戚避難?那豈不是擴大了疫情的傳播?應該在家隔離,同時相信政府,應該治好。
當然,政府也不是萬能的。但是親戚就更沒有了。大家壓力都很大,幫助也有限。他們主要還是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