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收入主要是勞動收入;
家庭經營收入主要包括種糧、飼養畜禽等農業生產收入;
財產性收入主要是對外投資和財產租賃收入,轉移性收入與國家支農政策有關。
從全國情況看,各種收入來源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最大。
2、從目前農村的生產經營方式來看,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有以下五部分:
(1)家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這是實行家庭承包制後,農民獲得收入的最主要、最穩定的途徑。
據統計,2000年,農民家庭的農業生產經營收入仍占家庭總收入的65.5%。因此,這部分收入來源,主要是農業養殖,仍然是農村家庭經營收入的基本部分。
(2)農村家庭非農經營收入:這是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化,農民收入多元化的新亮點,主要包括農民在家庭農業經營之外開展的工商業等二、三產業的收入。
這是增加農村農民收入的重要壹點,也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內容。
(3)農民工收入:隨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現,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農民工成為農民獲得農業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選擇。這是壹種工資收入。2000年,這部分收入在全國和東、中、西部地區的比重分別為14.7%、14.5%、15.4%和14.2%。
這種收入以其廣闊的增長空間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切入點。大量的農民工也成為中國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4)集體經濟收入: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等集體經濟剛剛興起時,集體經濟收入曾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但近年來,各種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遇到了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市場等問題,這壹收入的增長逐漸開始乏力。
(五)其他收入:包括各類財產投資收入、政府財政或支農政策轉移收入、出租和出售財產收入、親友饋贈收入等。
擴展數據:
壹、現階段我國農民收入的基本情況
黨的第16次代表大會提出了本世紀頭20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指明了方向。中國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全民享有,城鄉共進,奔向富裕之路。
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繁榮也伴隨著農民收入水平低下、提高速度緩慢的尷尬局面,從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磕磕絆絆。
農村的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嚴重關註。以下數據有力地說明了這種情況:
2002年,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2476元,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前者僅為後者的32%;從1997到2002年,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實際上每年僅增長3.8%。
同期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每年增長8.6%,前者僅為後者的44%?
與2001相比,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4.8%,同期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4%。前者只有後者的35.8%?
可見,農民的人均收入遠低於市民,年均增長速度也遠低於市民。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沒有壹個良性的改變,農民的收入水平將永遠趕不上市民,並將進壹步落後。
二,農民收入現狀的來源
農民收入低,改善慢的基本原因是什麽?作者在這裏總結為“三個根本原因”:
首先,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是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工業根源。在農業中,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交織在壹起,使得農業生產不僅得到自然的饋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的束縛。
其具體表現為:農業生產周期長,使其資金周轉緩慢;農業生產難以逃脫各種自然災害,生產風險相當大;農作物單位面積產品重,產值低,倉儲成本高,風險大;農產品需求彈性小,變現風險高;農業的“無效成本”高(“無效成本”是指自然災害的成本、農藥化肥的損耗、農業機具的露天和大型作業成本、農業機具的季節性閑置成本等。)且無法恢復。
這些都會使農業生產者處於艱難困苦的境地,無論古今中外,但在現階段,中國尤為突出。比如,有數據顯示,從1985到1992,我國每百元糧食資金生產的糧食(按不變價格計算)從893公斤下降到570公斤,下降了36%;
到1998,下降到485斤,比1985下降了45.6%。(3)這種情況並不令人擔憂!
其次,人地不平衡是我國農民收入低、改善慢的資源來源。由於20世紀50年代人口政策的失誤,人口過剩,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變得更加嚴重。
同時,我國土地資源相對不足,導致農村地區人地比和勞動力地比嚴重偏高(即單位面積土地承載的人口和勞動力數量過大),難以提高土地產品和人均及勞動力的農業收入。
第三,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工業高速發展等城市產業,忽視了農業、農村、農民的經濟戰略和相應的經濟政策,這是農民收入低、改善慢的政策根源。
其具體表現為:全面大力發展工業和為工業服務的交通、建築、采礦等經濟部門,而相對忽視農業部門;國家為城市和公民充分提供公共產品,保障勞動者和公民的基本需求,教育、醫療、養老等。,而很少向農村和農民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使得農民基本上只能自力更生;
長期以來,國家通過工農價格剪刀差從農民身上提取大量的純收入,用於支持城市和工業建設;從信貸資金來看,缺乏資金的農村有資金流出,而資金豐富的城市有資金流入;在農民收入低、改善慢的情況下,國家還堅持向農民征收農業稅,無異於雪上加霜。
有壹種觀點認為,中國城市化嚴重滯後,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即農民貧困。這種說法似是而非,甚至本末倒置。
事實上,城鎮化滯後只是現階段中國農民數量多的原因,而不是農民貧困的原因。如果按照這種觀點行事,我國還是應該大力推行重城市輕農村輕重工業輕農業的政策。那麽,農民現狀的改善還遠嗎?
總之,除了農業生產本身的特點和我國人均土地資源短缺之外,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根本原因在於政策,即政策向城市傾斜,而犧牲了三農。
三、全面大力推進農民減負增收的意義和途徑
全面大力推進農民減負增收意義重大。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需要。——長期以來的各種制度安排,都是以犧牲廣大農民的基本利益為代價,以保證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為代價,以對農民的明顯不公平為代價,來換取國民經濟的效率和國民的高福利。
顯然應該改成:公平對待農民,保障農民福利,停止不公平的制度安排。也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只有在城鄉同步奔小康的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據此,顯然要針對上述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三大根源”,全面大力推進農民減負增收:
壹是對農業的產業特色給予特殊支持。主要包括:加強信貸支農,進壹步解決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資金困難;推行農業生產和儲存保險制度,克服相關風險;
加強科技支農,弱化農業產業特征對農業的不利影響;對農業生產的直接貨幣補貼彌補了其他措施的不足。
所有這些措施只能削弱農業的工業特性,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它。直接貨幣補貼包括出口價格補貼(如當農產品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難以出口時,國家給予價格補貼)、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即售價低於出廠價)、耕地面積補貼(如歐美發達國家目前按耕地面積向農民提供貨幣補貼;目前在國內也已實施。)
二是針對人多地少的特點,繼續嚴格控制人口和“農轉非”用地;同時,適當控制勞動節約型產業和行業,大力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在城鄉勞動力大量過剩的情況下,要壹定程度地犧牲勞動生產率,擴大勞動力的就業率、部分就業率、勞動參與率和勞動參與天數。總之,要讓農村剩余勞動力盡可能地在城鄉非農領域分壹杯羹。
此外,組織農業勞動力的剩余和短缺的調整也有壹個定義。比如河南和新疆有組織有計劃的合作。新疆棉花采摘季節,從河南雇傭大量勞動力組成支援軍,由當地幹部帶領,合理分配到產棉縣、鄉、村。
這既滿足了新疆棉花采摘的需要,又增加了河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收入,避免了農民工盲目流動帶來的種種亂象。這樣的活動值得關註。
第三,調整重城市輕農村輕重工業輕農業的經濟政策。除上述內容外,其具體內容還包括:大力加強農村各項基礎設施服務(如交通、水利、教育、醫療、文化等。)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
爭取盡快逐步落實城鄉平等的社會保障政策(如義務教育、低保、醫保、養老等。),使農民逐步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待遇;實施普遍減輕農民負擔的稅費制度。
全面減輕農民稅負是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重中之重。原因很簡單:農民的收入水平遠低於市民,但各種稅費負擔卻遠高於市民,在就業、社保等方面無法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待遇,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具體來說,首先要徹底取消農業稅。究其原因,農業是弱質產業,無效成本高,所以財政上應該普遍支持,取消農業稅是最普遍、最實惠的支持。
與取消農業稅相比,後者具有鼓勵農民進壹步發展農業特產的功能,重點是效率;前者具有普遍增加農民收入的功能,其重點是公平。此外,取消農業稅還將對從事農業特產生產的農民產生鼓勵作用。
據測算,中國農民的農業稅負擔約相當於每公頃100美元-150美元。美國對農民耕地面積的補貼約為每公頃65,438+000-65,438+050美元。那麽中國的農民和美國相比,每公頃增加了200-300美元的負擔。⑨因此,即使我們從取消農業特產稅開始,我們也應該進壹步盡快逐步取消農業稅。
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和比較發達的國家仍然保留農業稅的情況很少見;在城市日益富裕,農業、農村和農民仍然相當貧困的情況下,保留農業稅越來越困難。
其次,要徹底取消稅收性質的“鄉統籌”。鄉鎮政府的經費全部由國家財政支付。——這也有利於鄉鎮政府精簡機構,提高工作效率。
至於備用金、公益金、管理費等。農村集體經濟,只要不變成“鄉統籌”,其性質與農民負擔無關;其具體項目、數額等應在國家指導下,在農村集體經濟內部通過民主程序決定,國家不進行不必要的幹預。
四、全面大力促進農民減負增收
全面推進農民減負增收,就是要把國家財政收入的更大份額分配給農村,減少主要惠及城市的財政支出份額;意味著經過多年的“以城補城”,實施“以城補鄉”的新戰略。實施這壹變革也意味著城市和工業將反哺農村和農業。
壹般認為這樣的反饋是需要條件的。根據韓永文的研究,從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省的情況來看,人均GDP大致為800~1000美元,農業約占GDP的20~26%。農業就業占全社會的比重在40%-45%左右,也就是說符合條件。
因此,中國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基本滿足了要求。現在中國經濟實力變強了,反哺農業農村不成問題。⑩壹種觀點認為,只有當農村人口減少到只占全國人口的10%時,國家才有可能對農業和農村進行補貼。
這意味著中國農民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繼續奮鬥,看不到城鄉平等繁榮的曙光。所以這種觀點是很不能接受的。
總之,當務之急是加快支持農業農村,全面大力促進農民減負增收。關鍵在於追根溯源,加強認識,改變政策!
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提出了穩定家庭經營收入基本面、拓寬農業增收新渠道、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等四項措施,確保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實現“兩高”目標,即農民收入增幅高於GDP和城鎮居民增幅。
1,穩定家庭經營收入的根本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韓長賦部長在發布會上提出,提質增效、降本增效、規模增效是當前增效的三大主要內容。
就提質增效而言,最重要的是在產品進入市場時真正做到優質優價,把優質農產品賣個好價錢,從而真正改變以產量論英雄的傳統觀點,把優質、綠色、生態、安全的農產品放在首位,把“三品壹標”農產品作為品牌農業的重要內容。
2.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創新開發“新農產品”。新型農產品包括實體農產品、服務農產品和體驗農產品。
農產品實物交易直接增加收入並不容易。通過增加農產品服務的附加值,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價格。發展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產業可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
此外,中國農村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創新,也將有助於推動新農村建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3.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從制度上保護和改善農民利益。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農村集體資產量化確權到戶到人,盤活農村資產,實現資源轉化為資產、資金轉化為股份、農民轉化為股東,實現農民“資產轉化為收益”的目標。
目前,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確權改革,即“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民承包權和實際經營者經營權的分離”,
壹是農村資產集體所有制不變;
二是保護全體農村居民的利益,實現農村資產向收入的轉化;
三是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
4.推進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精準扶貧十大項目包括: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小額信貸扶貧、易地扶貧、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樹建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10方面。其中,電商扶貧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扶貧脫貧。
具體形式有:
(1)給妳(貧困戶)買的,100元用來買東西200元起;
(2)為妳(貧困戶)銷售,幫助貧困戶銷售優質農產品,避免滯銷和積壓,給貧困戶帶來收入;
(3)產業扶貧,通過電商產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4)精準的線上籌款。對壹些突發問題的貧困戶,如突發大病、子女上學困難等,實行網上定向募捐,吸引社會各界支持,也是壹種新的方式。
隨著經濟轉型,國內生產總值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再到低速增長。城鎮居民在結構優化基礎上的收入增長放緩,農民收入需要穩定增長,或者從增長到發展,增強農民的獲得感。
農業部-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工作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