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餵養與營養指南,其實很多媽媽在寶寶小的時候就已經給寶寶吃過各種輔食了。現在有些父母太在乎孩子的健康,卻又太小心翼翼的給寶寶餵奶。以下是嬰兒餵養和營養指南。
嬰兒餵養與營養指南1 1,維生素a。
維生素A缺乏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公共衛生和營養問題之壹,也是發展中國家兒童嚴重感染和死亡的最重要的營養影響因素之壹。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指出,維生素A缺乏癥被列為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要消除的重點疾病之壹。
2000年全國14省0-6歲兒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維生素A缺乏和邊緣性缺乏的發生率超過50%,6個月以下嬰兒發生率接近80%,主要為邊緣性維生素A缺乏(亞臨床缺乏)。《兒科》第九版已將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癥歸為維生素A缺乏癥。
通過對2006-2016年中國國內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的檢索和整理,獲得了30個省、市、自治區的數據,其中0-6 * *歲兒童數據涉及18個地區。因為不同地區的樣本量和分布略有不同,所以得到的調查數據只能作為壹個大概的參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對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癥的分類方法(血清視黃醇濃度< 0.70μ mol/L計算患病率):
< 2%,不構成公共衛生問題;
2-10%(不含10%),輕度公共衛生問題;
10-20%(不含20%),有中度公共衛生問題;
≥20%,這是壹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需要註意的是,這個結果只是在血清視黃醇濃度小於0.70 μ mol/L的情況下,按照兒科最新標準,如果覆蓋0.70-1.05μmol/L的人群,大部分地區超過50%,部分地區甚至超過80%。從各地的流行病學資料來看,我國兒童(尤其是嬰幼兒)維生素A缺乏的形勢依然嚴峻。
維生素A在維持上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促進骨骼發育、維持視覺功能、抗感染、促進造血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嬰兒時期必需的營養元素。壹旦維生素A缺乏,兒童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的發病率明顯增加,身高增長受到影響。此外,維生素A缺乏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缺鐵和缺鐵性貧血。嚴重缺乏導致夜盲癥、幹眼癥、生長遲緩等問題。
2、維生素d。
對於嬰幼兒來說,維生素D缺乏不容忽視。據國內流行病學統計,2005-2012年我國3歲以下兒童佝僂病發病率為20.3%。各地區最新流行病學數據顯示,雖然我國嬰幼兒維生素D缺乏現狀較20年前有所改善,但維生素D缺乏仍較為普遍。這可能與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20IU/L)以及在輔食中難以獲得有關。
維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進鈣的吸收,維持體內鈣磷平衡,促進骨骼發育。此外,維生素D還具有促進免疫功能和抗過敏的作用。嬰兒維生素D缺乏不僅會影響骨骼發育和健康,甚至會影響成年人的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嬰兒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增加成年後患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建議新生兒從出生開始就要補充維生素AD。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的推薦攝入量(RNI),嬰幼兒維生素AD攝入的最佳比例為:維生素A vs維生素D為3: 1,既能滿足維生素A的科學合理攝入,又能滿足維生素D的科學合理攝入
目前市售的維生素AD滴劑(益可欣),0-1歲(綠色),含維生素A 1500IU和維生素d 500 iu;1-3歲(粉色)規格含維生素A 2000IU和維生素D 700IU。每日壹丸是安全、有效、合理的劑量,也是《中國國家處方集(兒童版)》推薦的預防劑量。
3.熨鬥
鐵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營養元素。《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指出,5歲以下兒童貧血患病率應控制在12%以下。雖然缺鐵性貧血(IDA)的患病率在逐年下降,但缺鐵性貧血(ID)的發病率很高,在某些地區甚至超過40%,威脅著我國嬰幼兒的健康。
鐵是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A和壹些呼吸酶的成分,參與體內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運輸和交換以及組織呼吸等重要的生命過程。鐵與紅細胞的形成和成熟有關。
缺鐵會導致嬰兒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甚至生長發育障礙。同時,缺鐵和缺鐵性貧血會對嬰兒的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尤其是2歲以下的嬰兒,壹旦發生損害,幾乎是不可逆的。根據世衛組織出版的健康風險比較量化,對於壹個人群,血紅蛋白每減少10g/L,智商值將減少1.73點..缺鐵不僅影響智商,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社會適應能力。
《防治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的建議》指出:
純母乳餵養的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從2-4周齡開始補鐵,1-2mg/kg/d至1歲;母乳餵養的足月嬰兒在4-6個月後需要添加鐵強化食品,必要時按照1mg/kg/d補充鐵。
對於ID和IDA的嬰兒,補鐵劑量應按元素鐵計算,即每日補充2-6mg/kg元素鐵,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繼續補鐵2個月,以恢復機體儲存鐵水平。
維生素A和維生素C能促進鐵的吸收,提高補鐵效果。
4.鋅
對於嬰幼兒來說,鋅也是壹種容易缺乏的營養素。特別是從出生後4-6個月到2歲,由於母乳中鋅含量迅速下降,輔食添加不足,更容易發生鋅缺乏。據流行病學統計,我國約有30%-60%的兒童缺鋅,世衛組織將我國劃分為中度缺鋅國家。
鋅有三種功能:催化、結構和調節。它參與各種酶、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和活化,維持離子通道和生物膜的完整性。它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學習和認知行為發育、傷口愈合、味覺和免疫調節都有重要作用。缺鋅會導致兒童生長發育遲緩、偏食或厭食、皮膚幹燥、免疫功能下降。
研究表明,兒童腹瀉和缺鋅之間存在惡性循環。世衛組織建議全世界5歲以下患有急性或慢性腹瀉的兒童補充鋅。在10-14天內,6個月以下兒童的鋅元素攝入量為每天10毫克,6個月以上兒童的鋅元素攝入量為每天20毫克。
在嬰幼兒缺鋅的情況下,可以每天補充1mg/kg的鋅,持續1-2個月。如果缺鋅高危因素持續存在,建議每天小劑量補鋅5-10mg。
總結
出生後幾年的營養和健康是實現兒童生存、發展和千年發展目標的基礎。嬰幼兒營養不良會導致短期和長期的不良後果,如身體和智力發育延遲、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以及長期後果,如影響兒童的智力潛能、學習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殖能力增強和患慢性病的風險增加。
世衛組織推薦的最佳餵養方式是從出生到6個月大純母乳餵養,然後繼續母乳餵養到2歲或以上。同時,從6個月大開始,及時、合理、適量、安全地添加輔食和營養素。
由於嬰幼兒生長發育快,食物供給需求的特殊性,嬰幼兒容易缺乏的營養素有維生素A、維生素D、鐵、鋅等,應及時合理補充,以滿足嬰幼兒的營養需求,保持良好的生長發育水平。
嬰幼兒餵養與營養指南2嬰幼兒營養平衡原則
在嬰兒期,兒童生長發育迅速。比如壹個足月正常孩子的平均體重是3.2kg,五個月內會增加1倍,到1歲時會達到3倍。身高也是如此。足月寶寶平均50 cm,長到1歲,是出生時的1.5倍。
此外,嬰幼兒的新陳代謝遠比成人旺盛。例如,嬰幼兒的消化系統消化食物,血液循環系統輸送營養物質,內臟和組織吸收營養物質和排泄廢物,呼吸系統吸入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等。,都比成年人忙。孩子越小,呼吸頻率越快。
同時,孩子體內各種組織和功能的發育也從未停止過。因此,嬰兒比成人需要更多的營養。
專家提倡母乳餵養嬰兒,但如果母親奶水少或沒有奶水,則應混合餵養。不能單獨吃奶粉或奶制品。妳必須平衡營養素的供需,合理搭配,滿足嬰兒期對熱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需求。
因此,合理的營養是保證他們生長發育、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寶寶營養要全面均衡。合理的營養是保證寶寶生長發育、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輔食也需要科學餵養。
父母要掌握豐富的營養知識和烹飪技巧,在斷奶後精心準備飯菜,滿足嬰兒的食欲,為其提供充足合理的營養。但並不是說給孩子吃昂貴的山珍海味、雞鴨魚肉,而是根據現有的條件,用科學的方法合理地搭配、烹飪食物,讓嬰幼兒吃得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充足的營養,從而健康成長。
蛋白質需求
蛋白質是人體所有細胞和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體內的肌肉、血液、膜、肌腱、骨骼、毛發、牙齒等都含有壹定比例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含氮物質,其基本單位是氨基酸。蛋白質對嬰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性,其實就是氨基酸的重要性。食物蛋白質在胃中被蛋白酶和消化道的胰液合成氨基酸後被人體吸收。
嬰兒快速生長發育的整個代謝過程需要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還有調節生理的作用。嬰幼兒正處於身體的突然生長階段,蛋白質的質和量對其有重要影響。壹旦食物的蛋白質供應異常或體內蛋白質代謝紊亂,就會給生長發育帶來嚴重障礙,使兒童患病,甚至導致死亡。
嬰幼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九種必需氨基酸,即賴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纈氨酸和組氨酸。這些氨基酸是體內沒有的。
合成只能靠食物供給。多種食物搭配時,各種食物中蛋白質的氨基酸在體內可以互補,所以嬰幼兒的飲食要多樣化。
當蛋白質攝入不足時,嬰兒會出現生長遲緩、體重下降、肌肉松弛、免疫力下降、貧血和水腫,甚至影響智力發育;如果供應過多,就會出現便秘和食欲不振。
蛋白質的吸收
嬰兒需要大量的蛋白質。當蛋白質攝入不足時,會造成嬰兒生長發育遲緩。
嬰兒對蛋白質的需求
嬰兒對蛋白質的需求因餵養方式不同而不同。壹般來說,母乳餵養的嬰兒每公斤體重需要蛋白質2.0 ~ 2.5g,人工餵養的嬰兒需要3.5 ~ 4.0g(嬰兒需要2.5 ~ 3.0g)。對於混合餵養的嬰兒,動物的蛋白質應不少於蛋白質總量的壹半。
脂肪需求
脂肪是組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內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熱能,減少身體熱量損失,維持體溫。保護器官免受振動損傷,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供給人體必需脂肪酸,維持人體正常生長發育;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不僅如此,脂肪還是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水,大腦中約壹半的幹物質是結構性脂肪,結構性脂肪由脂肪、膽固醇、磷脂、糖脂等組成。
基於以上原因,嬰兒食品中必須有足夠的脂肪。如果嬰幼兒每天吸收的脂肪不夠,就會導致體內長期缺乏脂溶性維生素,出現皮膚幹燥、大腦發育不良、眼睛幹澀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夜盲癥。
事實上,嬰兒對脂肪的需求多於成人和學齡兒童。壹歲以下的寶寶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4克左右的脂肪,脂肪供給的熱能占膳食總熱量的35% ~ 50%,需要保證充足的供給。但嬰幼兒不宜攝入過多脂肪,否則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研究表明,脂肪中含有維生素B1和DHA,這兩種物質都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成分。如果脂肪攝入不足,會導致大腦損傷,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給寶寶做菜時,可以適當食用大豆油、植物油、花生油或色拉油,不僅可以使食物更加美味,還可以促進嬰兒的食欲。
嬰兒比成人需要更多的脂肪:事實上,嬰兒比成人和學齡兒童需要更多的脂肪。
嬰幼兒不應食用氫化油。
雖然嬰兒所需的脂肪量比較大,但在餵養時,壹定要註意不要攝入氫化油,如用植物油加工的黃油、氫化花生醬、固化食用油以及用椰子油、棕櫚油加工的食品。雖然這些也含有脂肪,味道也不錯,但是對嬰幼兒身體不好,盡量避免食用。
糖的需求
糖,又稱碳水化合物,是嬰幼兒生長發育的能量物質。它是膳食熱能的另壹個主要來源,也是嬰幼兒神經、四肢、肌肉等所有內外器官發育和活動的強大動力。
糖在體內可以轉化為脂肪和壹些氨基酸,但不能轉化為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
糖的種類很多,可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單糖是糖的基本單位,二糖和多糖分別由兩個單糖和數百個單糖分子組成。
嬰兒腦細胞的增殖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需要大量的葡萄糖。糖也是維持心臟和神經系統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嬰兒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糖約12克,嬰兒飲食提供的糖的熱量約占總熱量的50%。
保證嬰兒糖的供應,保持肝臟富含糖原,既能保護肝臟免受有害因素的侵害,又能維持肝臟正常的解毒功能。同時,糖還具有抗酮作用,可以幫助脂肪氧化,保護嬰兒免受酸中毒。
如果嬰兒的糖供應不足,嬰兒的血糖就會偏低,還會影響其他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勢必要靠蛋白質來彌補,從而增加體內蛋白質的消耗,導致蛋白質的缺乏、消瘦、乏力和發育不良。寶寶天生喜歡甜,更容易接受糖水,但糖水要控制在4個月前。4個月後,糖水供應量要減少。這是因為,壹方面糖水有助於給寶寶補充碳水化合物。寶寶小的時候身體剛好缺少碳水化合物,前三個月可以多餵寶寶糖水。另壹方面,當寶寶4個月以後,隨著寶寶各器官的發育,寶寶對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就少了。如果再餵糖水,會導致寶寶長胖。
嬰幼兒餵養與營養指南3想要給寶寶補充豐富的營養,就不能給寶寶添加單壹的食物,因為世界上沒有壹種食物能夠完全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在給嬰兒餵食時,我們應該保證食物的多樣化,包括蔬菜和動物性食物。各種食物合理搭配,註意比例,優勢互補,充分利用。偏食的寶寶免疫力低,體質弱,各種營養都有利於寶寶的成長。
哺乳期的寶寶更容易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以及鈣、鐵等礦物質。當自制食品無法強化這些營養成分時,媽媽們可以在換奶期購買壹些食品廠的配方食品。這些食物大多是多種營養強化的嬰兒食品,添加了天然或合成的營養強化劑來增加營養。
購買時也要根據生產廠家和食品說明進行選擇,購買符合國家標準的食品。
9 ~ 10個月的寶寶有壹定的咀嚼能力,飲食也逐漸轉變為壹日三餐,主要餵寶寶主食、奶、蔬菜、魚、肉等混合食物。既要保證寶寶需要營養,又要考慮寶寶的食量。如果量太大,會影響營養的吸收。餵食時應註意以下幾點:
1,如果母乳充足,寶寶早晚睡前還是可以餵壹點的。
2、這個月的寶寶,每天的輔食可以安排兩三次。
3、寶寶的輔食要從稠粥換成軟飯,適當添加輔食,量要比上個月增加。
4.寶寶吃早午餐時,給寶寶吃壹些餅幹、饅頭等固體食物是很有必要的。
肉營養豐富,味道好,所以很多寶寶愛吃肉,但是吃肉不壹定健康。與其他食物相比,他們更喜歡肉類,容易缺乏營養。為了寶寶的健康,有必要糾正寶寶只吃肉的習慣:
1,盡量把肉和菜混在壹起,把肉剁碎。
2、把肉和蔬菜放在壹起久煮,讓菜裏夾雜著肉的香氣,會提高寶寶對蔬菜的接受度。
3.盡量選擇低脂肪的肉類,如雞肉、魚肉,烹飪時建議少用油,如煮、蒸等。
寶寶不吃輔食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寶寶不餓,不知道怎麽吃食物。有的媽媽在寶寶玩得正開心的時候突然抱起寶寶餵,也有可能是因為餵的量太大,寶寶吃不完。所以媽媽在給寶寶餵奶的時候要有耐心,不要太快,要根據寶寶的胃口來餵,也不要餵太多的食物:不要總是給寶寶吃壹種食物,大人經常吃壹樣的東西,所以飲食壹定要改變,促進寶寶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