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孔子是如何重視美育的教育的?

孔子是如何重視美育的教育的?

孔子非常重視美育和熏陶,表現在他要求弟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如“成人之美”(顏元)、“尊五美”(堯嶽)。“五美”即“君子利而不勞,工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武而不猛”。以“五美”之壹的“威而不猛”為例,孔子的解釋是:“君子以其衣,尊其目,似乎令人生畏。是不是不牛逼但不兇?”也就是說,整齊的衣著,莊重的舉止,讓人有了尊重,而不會欺負別人。孔子註重美育,包括“文”和“質”,也就是他所說的“文,則君子”(《詠葉》)。文采與質樸的結合恰到好處,這才是君子。這是因為“質量勝於文學,文學勝於質量。”比文采單純是無禮;文采不止於單純,頗為虛浮。魏大夫嵇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問:“君子只要壹個好的本質。妳要那些文采(指儀式和形式)幹什麽?”子貢回答他:“本質和文采同等重要。如果把虎豹、狗羊的毛拔了,兩種皮差別不大。”(顏元)可見,所謂“文”和“質”,特指禮樂修養的外在美和內在美,而孔子的美的標準是“博學於文,約以禮”。他稱贊邵的音樂“既美又好”(巴蜀),因為它表現了虞舜謙遜平和的美德,能陶冶人的性情。比如他的詩教結合了語言美,他提倡的“尊五美”指的是行為美,他的“智、仁、勇”結合了心靈美,他的“坐正不坐”結合了環境美。孔子把美育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使他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培養出有德、有教、有強、全面發展的人才。

孔子按照“有教無類”的原則招生,學生的背景不同,年齡不同,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學習的目的也不同。孔子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加強道德修養、豐富文化知識、註重體育鍛煉、陶冶美好情操等全面發展的教學內容,將所有弟子培養成有能力的人——君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除了少數地方,都是指在自己家裏和社會交往中表現出高尚德行的人。《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多達107處,可見孔子對君子人格的重視。孔子認為,只有具備以下道德品質的人才能成為君子:

第壹,培養自己保護人民。魯茲曾經問老師如何成為壹個紳士。孔子說:“修身養性,使自己認真對待工作。”魯茲說:“這樣夠了嗎?”孔子說:“修身養性,讓壹部分人過上幸福的生活。”魯茲說:“這樣夠了嗎?”子曰:“修身齊家,齊齊民樂。培養自己讓所有人開心。姚順大概還沒做呢!”(見《論語》)孔子所說的君子,應該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對內,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對外,要建功立業,為人民謀福利。為了突出君子的高尚品格,孔子在談話中經常把君子和小人相提並論,以說明兩者的巨大差異。君子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小人是沒有道德修養的人。比如“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農田;君子在乎法度,小人在乎人情。”(《立人》)“君子知義,小人知利。”(同上)“君子通仁義,小人通富貴。”(賢文)“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衛靈公)君子關心道德和法度,小人關心土地和物質利益。君子知道義,小人只知利益。君子引上義,小人引下財。君子嚴於律己,小人嚴於待人。此外,君子和小人還有壹系列的區別,比如“正直的人坦蕩蕩,心胸狹窄的人焦慮不安。“換句話說,君子無所畏懼,性格開朗,充滿必勝的信心和勇氣,而小人往往是尷尬和沮喪的。說明君子和小人在道德上是不同的。孔子諄諄告誡弟子:“女人(妳)是君子之儒,不是小人之儒。”(《永爺》)

本來君子指的是統治者,小人指的是被統治者。孔子改造了這兩個概念,君子代表有道德修養的人,小人代表沒有道德修養的人。

孔子把“修身養性以保民”的做法比作射箭,說:“射如君子,不清(靶心),而對準身體。”(雪兒)射箭沒有射中靶,所以我們應該回去檢查壹下主觀原因。言下之意是,找出主觀原因後,要改正錯誤,才能擊中目標。孔子內在道德修養的目的,完全體現在對外的實踐和對國家和人民的管理上。他賦予君子的就是這樣壹種品格,說:“君子學道愛人。”(《陽貨》)君子關心愛人,就是要學習正道,以天下為己任,拯救百姓。

第二,謹慎敏感。孔子認為君子應該言行壹致。他說:

君子之言宜慎而緩之,做事宜勤而敏捷。(《立人》)

做事要勤快,但說話要小心。(“學習”)

(壹個紳士)說的話必須起作用。(魯茲)

(紳士)在妳說之前做妳必須說的。(《政治》)

君子恥於多說少做。(《賢文》)

都說明孔子要求君子務實,務實,謙虛。

第三,靈活。孔子認為君子在道德上要有原則,要有變通,這是君子和普通人的重要區別。他說:“可以學* * *,但不能適應道;可兼容道,不可與之;能站起來,不是用力量。”(子涵)學、適道、立、權,代表了道德修養的四種不同境界。因為缺乏仁的概念,所以別人只能屬於有地位而不能掌權的境界,而有智、仁、勇三德的君子屬於有地位而能掌權的境界。“動力”指的是靈活性。權力的本義是壹個尺度。秤必須隨時移動,才能與稱重物品的重量保持平衡。知道原則,不知道變通,是處理不好事情的。其實,知其然,就是懂得辯證法,不僵化,不硬。被孔子稱贊的愛國醫生遲,是壹個知權的君子。在孔子看來,“君子為官,亦按其義而行”(魏子語)。也就是說,為了伸張正義,君子本該出來做官。但要不要做官,要看政治形勢,是有彈性的。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多麽不屈的歷史之魚啊!政治清明直如箭,政治黑暗也是。多紳士啊,王波!政明則為官,政暗則收術。”魏的醫生,是壹個忠厚老實的人。他曾多次勸衛靈公起用蚩,並辭退了朝臣。衛靈公充耳不聞。時宇去世時,告訴他的兒子不要“處理喪事”,以便建議衛靈公任命人才和貶損無用的家夥。古人稱這種做法為“屍諫”(見《朝鮮詩傳》卷七)。盡管如此,在孔子看來,只能算是壹個“正直”的人,而不能算是壹個真正的君子,因為他不懂得變通,也只有像齊壹樣,“壹國有道當官,壹國無道懷”才能稱之為君子。

孔子主張交朋友要忠信,這是壹個原則,但要看情況。孔子說妳要“善勸朋友,不能則止,不可自取其辱”(顏元)。兒子遊說:“數東西是可恥的;朋友數量稀少。”(《立人》)這都是要說的,勸君或友不要太復雜,否則適得其反,適得其反。總之,既要堅持原則,又要靈活變通,做到德行義正,才能做壹個君子。

第四,德行全面。有壹次弟子張子問:“楚國的兒子文子,三次做妳兒子的官,他都沒有表現出喜悅之情;他三次被免職,都沒有表現出怨恨。每次都把他的玉璽告訴辛靈隱。這個人呢?孔子回答說:“妳忠於妳的國家。”張子問,“是仁嗎?"子曰:"不知;這怎麽能算是仁慈呢?”張子又問,“崔堯毫無道理地殺死了齊莊公。陳文子有40匹馬,於是他拋棄了這些馬,離開了齊國。到了另壹個國家,我說:‘這裏的統治者和齊國大夫崔子差不多。’於是他又走了。這個人呢?子曰:“無罪。”張子問:“是仁嗎?”子曰:“不知;這怎麽能算是仁慈呢?”(《公冶長》)在這裏,孔子只稱贊了楚靈隱的“忠”和陳文子的“純”德,並沒有給他們以君子的稱號,因為他們的德還沒有全面到仁的境界。有壹種人德行很高。孔子只稱他們為“大人”,不準冠以君子之名。有壹次,魯茲問如何成為壹個成年人。子曰:“智如臧武忠,戒如孟公綽,勇如卞莊子,多才多藝如冉求。如果用禮樂熏陶他們,可以說他們成年了。“現在哪裏的大人都要這樣了?看到好處就能想到自己是否值得,遇到危險就願意付出生命。經過長時間的貧窮,妳也可以說妳是壹個成年人了。”(賢文)可見,即使妳有智、欲、勇、多才多藝的美德,也不能算是君子。妳只能稱之為成年人,因為他缺乏仁這個最重要的美德,壹個成年人的素質還不完整。君子與上述之人的區別在於他的仁的觀念和對仁的堅定不移的堅持。子曰:“君子飯後不留仁德,即急必與仁德,即流離必與仁德。”(《立人》)對於別人,妳可以“為自己挺身”(《詠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為了自己,他們願意為仁犧牲生命。“沒有生存會傷害仁,但有死亡會變成仁”(衛靈公)。正因為君子以仁為思想基礎,所以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遵守道德規範,比成年人更加完善。

孔子把“君子”作為培養學生道德素養的目標,引導弟子在道德上進行以仁為核心的全面發展,成為道德完人,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君子這個稱號,確實吸引了古往今來無數仁人誌士為之奮鬥終生。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民族英雄、正派的政治家、學者和思想家都受到孔子這壹理論的啟發,雄心勃勃地做了壹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孔子樹立的君子形象,作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才能,同時又對人民有高度同情心的時代先行者,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努力學習,認為要想壹蹴而就地學會壹件事從來都不容易,要“與時俱進”,“溫故而知新”。只有經過反復練習和復習,才能鞏固所學知識。同樣的道理,老師教學生不可能壹次成功,要有耐心,要細心。這就是孔子說的:“默而學之,學而不厭,教而不厭”(舒爾)。這樣才能很好的達到教與學的目的。他謙虛地說:“說到神聖和仁慈,我怎麽敢呢?”?但是,我讀書工作,樂此不疲,教弟子,樂此不疲。僅此而已。弟子宮熙華說:“這正是我們所學不到的。”這是對老師孔子孜孜不倦的教學態度的高度贊揚。

孔子當時還不是班級授課制。老師不是壹起教壹大批學生,而是壹個壹個教。因為每個學生的背景、經歷、年齡、水平、特點都不壹樣。但是當學生們問他各種問題時,孔子從不表示厭煩,總是耐心地回答。這樣,工作量自然就增加了。孔子有“誨人不倦”的精神,學生仍然可以從老師那裏學到豐富的知識。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說:“妳們學生認為我在隱瞞什麽嗎?我對妳沒什麽好隱瞞的。我沒有什麽不告訴妳的。這就是我在孔丘的樣子。”(《樹兒》)也就是讓學生清楚,壹定要有東西教而不藏,有多大本事。孔子孜孜不倦的教學態度深深打動了他的弟子。顏元曾談及自己在孔子座下受教育時的切身感受,說“越往上看,感覺越高。”越努力學習,感受越深。看,好像是在前面,突然就到了後面。雖然如此高深莫測,難以捉摸,但老師善於循序漸進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件豐富我們的知識,用壹定的禮儀約束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無法停止學習。”(子涵)這種發自內心的語言,表達了弟子對孔子的崇敬和感激,是對他“孜孜不倦教導”精神的最好回報。

  • 上一篇:兩首不錯的木棉作文。
  • 下一篇:探索寧夏——舌尖上的盛宴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