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涵,是壹個歷史範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列寧曾說:愛國主義是“對自己國家鞏固了幾千年的最深厚的感情”。我們所說的愛國主義,作為反映人民對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與推動歷史發展、維護民族獨立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緊密相連。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把黑暗的舊中國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國的鬥爭。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於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獻身於促進祖國統壹的事業。鄧小平同誌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豪感。熱愛祖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貢獻全部力量是最大的光榮,損害社會主義祖國的利益、尊嚴和榮譽是最大的恥辱。”這是對現階段中國愛國主義特點的精辟概括。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精神動力。“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壹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壹個人離不開精神,壹個民族離不開精神。壹個民族、壹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意味著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壹次又壹次受到世界列強的欺淩,但我們從未放棄鬥爭,最終在中國生產者黨的領導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回顧近代中國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我們之所以能夠最終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理直氣壯地挺起脊梁,就是因為我們有偉大民族精神的強大支撐。中華民族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大風大浪,遇到了無數艱難險阻。正是憑借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憑借在愛國主義旗幟下鍛造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經受住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和風險的考驗,始終保持強大的團結和旺盛的生命力。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對於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而努力奮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始終是動員和激勵人們團結奮鬥的壹面旗幟,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壹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促進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不斷強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從賈誼的“國忘家,公忘私”到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顧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林則徐的“無論生死,皆因禍得福,何不避之”;從孫中山第壹聲“振興中華”到鄧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不竭動力,是每壹個中國人成就偉大人格的根本。
職業生涯規劃是對職業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系統規劃的過程。壹個完整的職業規劃包括三個要素:職業定位、目標設定和渠道設計。職業規劃* * *職業規劃* *也叫“職業規劃”。在學術界,人們也喜歡稱之為“職業規劃”。在某些領域,有人喜歡稱之為“人生規劃”,但都表達了相同的內容。
2015高考成績已經公布,現在家長和考生的當務之急是填報誌願。關於全國,陜西大學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