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發展歷史
1,歷史悠久:早在上世紀20年代安徽大學成立時,中國文學系就開始了文學批評的教學和研究。20世紀80年代,在王長會教授和顧祖釗教授的領導下,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逐步建立了文藝學的學科基礎
2.四次飛躍:世紀之交,文學理論教研室抓住機遇,快速發展,八年實現四次飛躍。2001,文藝學學科成立,形成了以方錫球教授為核心的學科團隊;2002年,文藝學學科入選校級重點支持學科;2006年被批準為安慶師範學院重點學科;2008年被批準為安徽省省級重點學科。
第二,學術帶頭人
方錫球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安徽省教學名師,省教學團隊漢語言文學組組長,省精品課程《文學概論》負責人,省重點研究基地皖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雙研部”主任,國家教學團隊人文教育組主要成員,黃梅戲研究所所長。
教授長期致力於明清詩學研究,其中徐的詩學理論、方以智的詩學思想以及從前七子到葉燮的“詩變論”研究起點高、成果多,學術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方錫球教授目前負責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代詩學與詩變理論——從前七子到葉燮”(07BZW041)、“黃梅戲改革與傳承研究”(07BB19)、兩項省部級項目。自學科建立以來,方錫球教授已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專著3部,教材1冊。獲得各級成果獎18項,其中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項。
第三,科研成果
近年來,學科群在文學批評和文學遺產方面發表了65,438+000多篇論文和4部專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3項,教育部項目4項。
四、研究方向
文藝學重點學科濃縮為文學基本原理、古代文論、文學美學、西方文論四個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本學科融合最新理論成果,以有目的、有意義的言語使用為研究對象,探索言語行為與人類歷史、社會活動、民族文化、社會習俗、生活環境、生活狀態、主觀心理的關系,揭示言語行為和言語使用的基本原理和規律,考察和分析應用語言學的覆蓋面和理論規律。從教師禁忌語、行政語言、禮貌語言和戲曲語言的視角和領域出發,提煉出多層次的漢語交際原則、話語隱含意圖理解規則、詈語形成原則、漢語話語建構的文化模式等語用模式和規則,分析總結戲曲語言的各種特點和壹般規律,為應用語言學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學術帶頭人蔣潔寶教授目前主持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黃梅戲語言文化研究”等3個科研項目。近五年在《語言文字應用》、《修辭學學習》等期刊發表論文17篇,出版《詛咒語與言語交際研究》等學術專著。
近年來,該學科組成員在《語言文字應用》、《古代漢語研究》、《戲曲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3部。現主持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部門科研項目。本課題立足於皖江文化語境,借鑒中西語言學的最新成果,探索修辭學與語用學的交叉發展。本文以西方語用學、言語行為和文化語言學理論為基礎,探討黃梅戲語言的音韻特征和文化內涵,研究安徽安慶方言的語言特征和文化語言特征,凸顯漢語語用研究的地域特色。學科組成員還借鑒敦煌學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現有文獻資料,開展徽州契約文書和地方習俗疑難詞語的研究,發掘其中豐富的語言文化信息,以案例研究和具體的語用資源推動本學科學術研究的深入發展。
學術帶頭人洪堡教授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安徽安慶方言的語言學與文化語言學”和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安慶方言虛詞研究”。褚曉雲博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元以來契約文書共性研究”。
近年來,該學科組成員在中國語言、方言、古漢語研究和語言應用方面發表了90多篇論文和6部專著。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與1項目,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參與項目3項,主持部門科研項目8項;獲各級科研獎勵2項。本學科組成員以古典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科學運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的理論和方法,充分發揮電子文獻便於檢索的優勢和不足,古為今用,辨正辨誤,紮實開展文獻整理和史料、學術史研究,形成了語言文學研究、文學文學與文化研究、歷史文學與文化研究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學科帶頭人劉教授是安徽省精品課程《古代漢語》的主持人。近年來在《中國漢語》、《方言》、《古代漢語研究》、《紅樓夢學刊》等期刊上發表論文28篇,出版《漢語大詞典釋義》、《北京方言同音異義詞理據研究》、《金瓶梅難詞釋義》等。其他成員在康熙六十年編輯出版了《安慶府誌》和《馬起成著作三種》等重要文獻。
近年來,該學科組成員在《中國語言、方言》、《古代漢語研究》、《民間經典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7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主持國家清史編纂項目《桐城派文集》、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委員會項目《杜荀鶴文集註釋》等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廳級科研項目7項;獲各級科研獎3項。本學科組成員將把接受美學、文學闡釋學等西方理論與中國傳統闡釋方法相結合,考察歷代文學批評中重要詩歌經典的接受和文學創作中的審美改寫與運用,並註重對《文選》尤其是明清文學作品的評論研究;本文探討了中國詩學和詞史上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不斷推動中國詩學和詞學研究的發展。深入挖掘明清以來皖江地區豐富的文學文化資源,著力突出學科的地域文化特色。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累,該學科已有先秦文學、唐宋詩詞與詩學、明清文學與文學批評、現代文學與安徽文化四個成熟的研究方向。是安慶師範大學首批授予碩士學位的學科。
學術帶頭人王若敏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詩經文學闡釋史(明清卷)》和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詩經文學闡釋史(宋元明清)》;在《文學》、《光明日報》、《東方系列》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著《詩經(先秦-隋唐)文學闡釋史》獲安徽省社會科學文藝出版獎二等獎,負責校對六十年的《安慶年譜》獲全國優秀古籍二等獎。
近年來,本學科組成員在文史、文學、光明日報、東方系列等報刊發表論文80余篇,專著2部。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參與項目2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部門科研項目6項;獲安徽省社會科學文藝出版獎等科研獎2項。本課題組成員運用宏觀概述和微觀透視的方法,對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演變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特別是對現代文學的傳承與轉型、全球化語境下中西文學的互動、新時期小說理論的誕生與沈澱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累,該學科形成了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社團與流派研究、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中國現當代戲劇影視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散文研究。
學術帶頭人梅向東教授是省級精品課程《中國文學批評史》主持人,主持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朱光潛與二十世紀中國美學》等兩項科研項目。近年來在《文學遺產》、《文學理論與批評》、《文學批評叢書》發表論文10余篇。
王海燕教授是省級名師,省級精品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主持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中國小說發展史研究》和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對立與和諧:新時期小說發展理論三十年闡釋》。王永兵副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歐美先鋒文學與中國當代先鋒小說關系研究”。
近年來,本學科組成員在《文學批評》、《文學遺產》、《文學理論與批評》、《文學批評叢刊》、《光明日報》、《魯迅研究月刊》等報刊發表論文80余篇,學術著作6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與項目2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2項,部門科研項目8項;獲各級科研獎勵5項。本學科組成員將影響研究、平行研究等比較文學的基本方法與中國詩學、現當代文學研究相結合,對重要的中西文學概念進行雙向闡述,重點探討明清時期中西文學與文化的復雜關系,深入思考20世紀中西文學的基本面貌、重點作家和思潮。學術帶頭人是方錫球教授。
該學科研究方向明確,註重比較視野與具體文學現象的融合。既對中西文學的事實關系進行了實證考察,又探討了中西文學的精神呼應,形成了比較詩學、二十世紀中西文學比較、明清中西比較文化與文學三個成熟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