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的龍眠山形似臥龍,被桐城環抱。山中樹木蔥郁,風光無限。桐城的龍眠河出山澗,依山而行。沿著河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明亮得令人眼花繚亂。因為這裏隱居的名人非常多,桐城的龍眠山在清代乃至近代的文人心目中,地位非常高。
文人墨客無不向往,期待有壹天能暢遊龍眠山。龍眠山位於安徽省桐城市。這座小城培養了3000名醫生和20名院士,被稱為“杜文”。
所以桐城,人才輩出。
桐城是安徽省下轄的壹個縣級市,因周朝適宜種植桐木,被譽為“文學之都”,故古稱“郭彤”。桐城有座狀元橋。到了清朝,幾百個讀書人過橋做官。桐城派的吳汝綸,因為博聞古今,被任命為國子監的首席老師。桐城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卻因為太過虛榮而不廣為人知。
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曾國藩曾在序中說,天下文章何事,在桐城?由此,桐城派誕生了。桐城派因其深厚的文學理論和廣博的著述,自康熙至清末風靡全國,在海外享有盛譽。桐城作為江淮文化的發源地和聚集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色和最寶貴的資源。
桐城派的文章多宣傳壹些儒家思想,如朱成的理學。明清時期,許多貴族家庭遷居於此,尊孔重教之風盛極壹時。民間曾流傳“窮人不丟書,富人不丟豬”。
1902,江淮誕生了壹所新學校,這裏的學生不僅享受外教,還有英語、體育等課程,還可以男女同校。這種創新產生了許多傑出的人,其中朱光潛來自這個新的教育學校,它的名字是桐城中學。
如今,桐城有近20位院士,桐城也被稱為“院士之鄉”。用“文章遍天下,京師人多”來形容桐城壹點也不為過。
逛柳池巷,賞桐城美景。
來到桐城,遊柳池巷必不可少。柳池巷沒有那麽豪華,只是因為它代表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謙遜、包容、禮讓的傳統美德。走在柳池巷,感受著100多年前古人的胸襟和度量,心中敬佩和自豪。
柳池巷,位於桐城壹角,長100米,寬2米。它建於康熙年間。柳池巷之所以叫柳池巷,是因為有壹個從清朝流傳下來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間,張穎擔任禮部尚書。老家的老宅與官家吳家相鄰,兩家之間有壹條3尺寬的巷子,方便兩家來回走動。直到有壹天,吳家要求把這條三尺寬的巷子據為己有。張家不同意,兩家人發脾氣,狀告政府。
府裏的縣令,考慮到兩家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做決定。張穎的家人給在京的張穎寫了壹封信,要求張穎出面解決問題。張英看到信後寫了回信,“紙書只為墻,何不讓他三尺?”。萬裏長城,今天還在,卻不見秦始皇。"
意在警示家人和卑微的鄰居。那家人看了信,明白了意思,就照說的,給吳家三尺。吳家見張家謙讓,羞愧難當,也就讓出了原來的三尺。就這樣,兩棟房子之間出現了壹條六尺寬的巷子,因此得名“六尺巷”。
小柳池巷不僅代表了張、吳兩家的友誼,也是桐城重教風氣的體現。寬容禮讓是壹種美德,自古以來代代相傳。2016春晚,主持人給全國觀眾講了《六尺巷》的故事,這幾乎是《卑微的鄰居》史上最好的故事範本,倡導人要寬容,以德服人。
桐城文化歷史悠久。
桐城除了柳池巷和龍眠山,還有很多名勝古跡。讓我們介紹壹些邊肖的作品。桐城市孔城鎮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在清代,空城老街主要作為連接長江的碼頭。2019,空城老街被國家授予4A級風景名勝區。整個空城老街的建築風格古色古香,特色鮮明,青磚灰瓦,飛檐木窗,是壹個宜人的江南水鄉。
孔廟,又稱孔廟,顧名思義,是紀念孔子的地方。莊嚴肅穆的孔廟,用無聲的語言訴說著這座城市的百年繁華和尊文化、尊禮讓的風氣。走在城市廣場的文廟旁,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廟的百年滄桑和與現代文化交融的日新月異的文化變遷,更可以感嘆城市的悠久歷史和我們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
紫來橋,橫跨龍眠河兩岸,寓意“紫氣東來”。紫色的氣體來自東方,這是好運的象征。古代官員的官服大多是紫色的。“自來橋”這個名字也給桐城帶來了吉祥的征兆。從清代桐城派的誕生和興盛,到各領域的人才庫,湧現出近3000名博士,20名院士,無不暗示著桐城的傑出。
美麗桐城,值得擁有。
城市再繁華,生活再優越,都離不開煙火。想象壹下,在壹個古色古香的小鎮,夕陽西下,炊煙裊裊,伴著放學回家的學生的笑聲,吃壹口桐城的家鄉美食,妳浮躁的心變得平靜,仿佛名利與自己無關,置身於靈魂的凈土。
水芹菜炒肉,甜甜的味道,在唇齒間蕩漾許久;喝壹口桐城小花,清涼解渴,提神醒腦;躺在自家院子的藤椅上,看著晚霞,壹種慵懶閑適的味道慢慢湧上心頭。輕輕搖搖蒲扇,也頗有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味道。
桐城,人傑地靈的古城,歷史悠久的名城,尊重理解的文化之都。如果妳有時間和機會,妳壹定要在桐城走壹走,感受壹下這裏的文化氛圍,這壹定會讓妳感到快樂,很高興妳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