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宋朝有弩?

宋朝有弩?

宋代有弩。

冷兵器時代,為了增強軍隊的殺傷力,無論是敵人還是我們自己,都會制造出各種新奇的武器。

在這些武器中,弩是最典型、最受歡迎的“殺手鐧”。古代人使用弩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軍隊已經裝備了銅制的弩。

北宋、南宋時期,宋代工匠在以前弩的基礎上制作了壹種非常大的床弩。公元1081年,西夏發生內亂,宋神宗命宦官李習安討伐西夏。這次戰鬥,北宋的強弓硬弩在前期發揮了極大的優勢,西夏人壹敗塗地。

1131年,南宋在陜西寶雞與晉國對峙。名將吳軍用數十弩迎敵。頓時箭雨漫天,被殺的晉人四散奔逃。他的敵人吳金將軍被箭射傷,幾乎當場死亡。

可見床弩這種大殺器在宋代的作用之大。奇怪的是,南宋滅亡後,射程遠、殺傷力大的床弩消失了,卻沒人用了。為什麽?壹般來說,弩和弓都是射程較遠的武器,但是弩的射程和威力要比弓好很多。

而弩的張力太強,導致武器無法快速連續發射,上弦速度慢,連續發射頻率遠低於弓。

戰國時期,中原政權在弓弩的基礎上制作了“弓弩連車”,後人通常稱之為床弩。這種武器是冷兵器時期的重要發明,提高了軍隊的殺傷力。在宋神宗時期,宋朝發明了幾種不同種類的弩。這其中就包括重床弩,學名“三弓床弩”。

三弓鬥弩(射鬥箭)、二弓床弩(射鐵羽大鑿箭)、大河蟬弩(射鐵羽大鑿箭)、小河蟬弩(射大鑿箭)、鬥弩(射小鑿箭)、手弩(射踏箭)、三弩(射壹槍三劍箭)、二級三弓。

宋朝之所以發明床弩這種武器,是因為北宋開國之初,幽雲十六州被北方部落控制,使宋朝失去了大面積的養馬地。

此外,宋太宗和趙光義輕率地發動了“雍熙北伐”,浪費了大量精銳部隊。至此,宋朝不得不被迫轉向戰略防禦。作為壹種遠程殺傷武器,床弩具有很強的防禦能力。在攻城和守衛戰中,弩可以發射大量弓箭,有效打擊北方遊牧部落的騎兵部隊。

比如1004年,遼朝大舉南侵,宋真宗在寇準的勸說下,親自趕到詹洲督戰,幾十把“三弓弩”擺在城墻上。在這場戰鬥中,遼國大將蕭撻凜被六箭射死,嚴重打擊了契丹軍隊的士氣。

以退為進,與契丹簽訂了“姓袁之盟”,換來了大宋邊境百年的穩定。在這場關鍵戰役中,是因為北宋的“三弓弩”發揮了巨大的威力。才讓遼壹時不敢輕舉妄動,與北宋簽訂條約。

這個“三弓床弩”是什麽?為什麽這麽厲害?床弩體型巨大,射程遠,殺傷力強。得益於北宋工匠們的巧手,他們制作的“三弓床弩”看起來就像壹個大木床,上面放著壹個巨大的弩。

從名稱可以看出,“三弓床弩”中的“三弓”是由三套弓臂連接,輔以繩索和滑輪,是主要的動力源。中間的主弓臂和弓弦可以射箭。另外兩組弓臂采用鉸軸後拉,可以加快弓弦的反彈速度,提高連拍頻率。

宋代“三弓床弩”的結構原理與蒙古人使用的復合弓十分相似。另外,三弓床弩最大射程可達1500米左右,射穿重甲的敵軍騎兵相當嚇人。

北宋初年,在潘美平定南漢之戰中,宋朝的床弩能夠射穿南漢的“戰象軍”。可想而知,連大象都害怕這種武器,更別說身披重甲的騎兵了。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元明清三朝的軍隊並沒有大面積的威力強大的“三弓床弩”。蒙古人和女真如果不了解中原文化,保留這樣的殺傷力武器也情有可原。那麽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正統的漢族政權。為什麽“三弓弩”在明代用得不多?

其實“三弓弩”在宋代以後就開始衰落了,背後的原因並不復雜。騎兵是元軍的主要作戰力量,蒙古人以快速的行軍速度和“彎刀強弓”征服了歐亞大陸。

蒙古人使用的弓稱為“復合反曲弓”,射程遠,發射速度快。壹個訓練有素的蒙古騎兵壹分鐘能在馬背上射出十支箭,命中率特別高。再加上蒙古人擅長運動戰,體積適中,所以射速快的反曲弓成為蒙古人最重要的武器。

“三弓床弩”的裝彈費時,雖然射程遠,但射擊精度低,不適合元朝軍隊的基本方針。何況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靠的就是步兵。據《史明錄》、《明會典》等史料記載,明初士兵的武器基本上是長槍、弓箭和火器。

《大明會典》:“二十牌四十槍三十弓十矛”。明朝開國皇帝朱迪建立了“神機營”,裝備火器的軍隊開始出現。

可見,明朝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恰逢火器空前發展,世界開始從冷兵器時代轉向熱兵器時代。15世紀,中國本土火器的制造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明朝統治者為什麽用笨拙的“三弓床弩”而不用輕便、高精度、快射的器物?

所以明清時期由於火器的普及,正規軍中很少有大弩。尤其是明朝後期,中原政權大量引進歐洲火炮。火炮的威力和射程與“三弓弩”相差甚遠。

總的來說,在宋朝時期,射程遠、殺傷力大的“三弓床弩”被廣泛使用,主要是因為它能有效地對抗北方的遊牧民族。

元明清時期,不需要像宋朝那樣整天撤退防守。更有甚者,明朝中後期,中國出現了強大便捷的火炮和火銃。

火器的迅速發展和普及,逐漸取代了“三弓弩”的地位。再加上“三弓床弩”的裝備笨拙,殺傷力不如火器,所以逐漸被取代。

  • 上一篇:蔣姓的由來是什麽?
  • 下一篇:“河南墜子“有什麽歷史背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