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耿青
出生地:福建福州
出生日期:1906
死亡日期:1980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林同濟
林同濟(1906-1980),福建福州人,戰國政策派主要代表人物。
林同濟的筆名
筆名耿青
林同濟的學習經歷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莊子》和《左傳》。
16歲,畢業於北京崇德中學(現北京市第三十壹中學),考入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前身)。
20歲去美國留學,專業是國際關系和西方文學史,還有文學和哲學。
1928至今,先後獲得密歇根大學學士學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碩士和博士學位。
後來,他在米爾斯大學和加州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史。
1931年,東北三省淪陷,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林同濟意識到,這是壹個講“實力”的時代,“實力”就是壹切。於是在他心裏開始盤旋著這樣壹種強烈而堅定的認識:
(1)西方人的人生觀是實力觀;
(2)西方文化是實力文化;
(3)自文藝復興以來,以民族和國家為單位的“禮”組織越來越重要;
(歷史的lishixinzhi.com)(4)在20世紀,國與國之間的“力量的大鬥爭”已成為時代的中心現實;
(五)中國的唯壹出路,是在日本全面侵略急轉直下的關鍵時刻,“組織國力,自救”。
以“力”為母題的思想逐漸出現,這是林同基後來的“戰國論”和“重力政治”的理論基礎。
1934年以《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擴張》壹書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比較政治學博士學位。
林同濟的教學經驗
同年回國,先後在南開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復旦大學任教。
1945他應國務院文化部的邀請去美國講學。
1947期間,他遊歷歐洲,拜訪了英、法、德、意等國的哲學家和文史作家。
1948回國,在上海創辦廣海圖書館。
新中國成立後,任復旦大學外語系教授,講授英國文學史、英美小說、英國戲劇、莎士比亞閱讀與批評、翻譯理論等課程。
1980在美國講學時去世。
林同濟的“戰國策”學派
1940、林同濟和雲南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部分教授如陳銓、雷海宗、賀麟為核心人物,還有何永吉、朱光潛、費孝通、沈從文、郭黛溪、、、丁澤、陳、沈、尹極、王訓忠、洪思齊、湯米、弘壹、依桐。因此被稱為“戰國策”派。
4月1940,1,《戰國策》雙月刊正式上線。“戰國策”派以重建中國文化為宗旨,發表大量文章,倡導文化形態史觀,提出文化重建主張,大談“大政治”論,批判官僚傳統,檢討國民性,倡導國文學運動,在學術界和思想界引起不小的風波。壹時間,“戰國策”派名聲大噪。
林同濟的主要譯著
主要譯著有:《哈姆雷特》(戲劇出版社)、《哈姆雷特獨白正字法》等。
林同濟的哲學思想
林同濟對西方哲學的吸收與超越,對傳統的回歸與超越,為現代中國人提供了某種人生哲學和宇宙觀,凸顯了道家哲學對西方哲學的優越感和包容性,張揚了道家哲學的現代意義和永恒意義。
20世紀末以來,新道家逐漸興起。針對現代社會面臨的困境,道家文化貢獻了獨特的思想;道家智慧在現代科學思維、現代民主、現代管理等諸多領域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道教有深刻見解的近代思想家、前戰國政策派領袖林同濟,為我們理解什麽是新道家提供了壹個富有啟發性的答案。
吸收西方哲學和新道家哲學,並不是照搬古代道家思想。面對現代社會和生活,新道家需要與現代西方哲學進行對話,形成能夠解決現代人精神困境的道家思想。林同濟早年被西方哲學所吸引,尤其是尼采。他吸收了尼采的權力意誌思想,將其解釋為壹種“力”。林同濟認為,西方文化是實力文化。20世紀三四十年代,“爭強”成為時代的中心議題,中國的唯壹出路是“組織國力,自救”。他早期的重要理論“形態史”也是以力量思想為核心,抨擊中國歷史上各種“無力”的文化現象。他還把力量作為哲學本體,認為“尼采是充滿生命力的象征”,尼采的寫作“只是生命力的暫時的必要舞蹈和奢靡”,這反映了他對尼采哲學的透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