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是壹本以記錄父系家族的世系和人物為中心的歷史繪本。它是通過記錄古代帝王將相的世系和事跡逐漸演變而來的。先秦時期,社會上流傳著《周官》、《史本》等家譜。秦漢以後,出現了其他的家譜著作,如《皇帝年譜》、《中國人的姓氏》、《風俗與姓氏》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盛行,族譜成為宗族間婚姻和仕途的主要依據,因此發展迅速。隋唐五代以後,修譜之風從官方開始在民間更加盛行,甚至蔓延到各個家族。每家都有家譜,每家都有家傳,從未間斷。所以音樂的每壹次改版,都成了同姓同家之間的大事。
但是第壹個家譜是什麽樣的呢?它是什麽時候寫的?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因為歷史上沒有廣泛的記載,所以至今不得而知。但東晉太淵沖(176-396)時,宰相賈必治曾為十八州七百余名門寫了家譜,稱為“姓書”。當時,以家譜和學識聞名於世的王興人,如王洪,對《姓氏譜》的研究由來已久。他是現任董事,每天可以接待成千上萬的客人,沒有任何禁忌。僧綽擔任過官臣,研究過現在的產品,對人物比較熟悉。在族譜上,將前代的《百經》修訂編為十卷本的《百經集》,他在族譜上的修養超過了他的祖先。再有就是王僧孺,梁武帝最終篡奪了當時天下族譜中的官位,受命修訂《百家譜》,編成《十八州》七百壹十卷,《百家譜》十五卷。《東南譜選集》十卷,成為歷代各家之主。當時社會上公認的姓有兩個,壹個姓賈,壹個姓王,稱為賈。後人也稱家譜為賈汪之學。
到了隋唐五代,王建、王僧孺的譜牒著作仍在流傳,王興自己的譜牒也在社會上流行,被視為世界譜牒家的藍本。此外,還有北周王保所撰《王氏江左世家》20卷,佚名家所撰《太原王氏家傳》23卷,南齊所撰《續百家譜》4卷,《百家譜集》1卷,《南方家譜》2卷,唐代王選所撰《實姓論》10卷。
至宋元時期,私人譜牒興盛,散居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王興人都有了自己的譜牒。王有多少家譜?誰也數不清楚。但據最保守的估計,總數至少在兩千以上。
到了宋代,由於傳統的禁止官修譜牒被打破,民間譜牒編纂開始興盛起來。所以家譜也在增加。這壹時期的家譜包括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是家譜圖。如果妳想知道家譜中某人的家譜屬於誰,他們的父親是誰,壹眼就能看出來;第二部分是譜牒正文,按照譜牒圖中所列各人的順序進行整理,介紹各人的姓名、父諱、行號、年齡、官職、爵位、卒年、卒年、謚號、婚配等。這些銜接詞,老人的50多字,短的只有兩三個字,其實就是人物傳記。使人知道它的起源,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備;第三部分是附錄。研究姓氏的起源、遷徙、分布和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據最新消息,目前世界各大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家譜已超過34000種。這個統計還沒有包括散落在民間的各種家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對有多少宗譜進行過確切的統計。因為族譜和其他所有私人族譜壹樣,都有瞞著別人的家規。每當族譜每30年大修壹次,除了留在宗祠或族長手裏的幾套外,舊的族譜都會被銷毀,換上新的。這種特殊的習俗當然為古代家譜的保存制造了人為的障礙。然而,盡管如此,作為人生軌跡的記錄,許多家譜還是被保留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數量更大。清·元·向異《綏陽袁氏(袁可立)族譜序》:“(袁福成)閑時失家,無所指,與(袁復正)說明,撰之。”
家譜作為宗族的神聖象征,壹直隱藏在民間,對他人諱莫如深。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於麗麗說:“家譜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見證。在過去,它是壹種家庭制度規範,可以調節人際關系,是社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補充。對於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的展示,可以重溫祖先的優秀文化。家譜的另壹個意義是它的文學、社會和歷史價值。畢竟正史的記載有限且過於寬泛,家譜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有益補充,更加生動。如果我們現在珍惜和珍惜家譜,它也將是後人理解我們的壹個典範。”
關於中國家譜的起源,歷來有幾種說法:壹種是出自周朝,壹種是出自戰國秦漢,壹種是出自宋代,還有壹種是出自甲骨文、金文乃至周朝以前的口頭家譜和打結家譜。根據歷代文獻的記載和本世紀殷墟出土甲骨文的考證,我們認為中國的家譜起源於商周時期是可信的。對家譜的尊重是對祖先尊重的表現。中國人有簡單的祖先信仰。不僅僅是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國家也有很強的祖先信仰。韓國保存了很多保存完好的家譜,其總統盧武鉉和盧泰愚都曾來中國山東認祖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