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蹈:除舞獅、舞龍外,還有漢族、瑤族的大師舞,各地傳統節日的燈籠,廟會的裝飾品。最有特色的是瑤族的捉龜舞,如飛盤王武、長鼓舞和蝴蝶舞。
瑤族重要的宗教祭祀舞蹈之壹。據說古時候,人們因為勸說伏羲兄弟姐妹結婚而遷怒於龜,紛紛奪食烹食,舞蹈由此產生。捕龜舞氣氛熱烈,表演者手持銅鈸,每次拍手都有嗩吶伴奏。表演形式有雙人舞、四人舞、八人舞三種。舞蹈程序為尋龜、撥龜、趕龜、捉龜、串龜、背龜、掛龜、切龜、分龜、吃龜。整個舞蹈簡潔生動,充滿生活情趣。
王磐舞:瑤族祭祀舞蹈,在仙人歸鄉的茅坪瑤族中廣泛流傳。據傳說,它跳舞是為了紀念神話中的“潘王”。壹開始舞蹈動作比較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舞蹈動作逐漸增多,後固定為24段,主要有雙人、三人、群舞三種形式。舞蹈強調內心的感覺是輕松優雅的,節奏比較慢。膝蓋上的運動是支點,身體隨膝蓋運動,頭肩擺動。
長鼓舞:是潘瑤的壹種娛樂性舞蹈,流行於羅敷瑤山瑤族中。相傳,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潘”王,它在每年農歷十二月舉行的“王”節上舉行。它起源於明末,最早以“群舞”的形式出現,伴有打擊樂,表演者手持木棍圍著看樂隊跳舞。動作相對簡單。隨著舞蹈的發展,逐漸固定為“二人轉”,道具也從木棍演變為長鼓。舞蹈為***128,舞蹈場面熱烈奔放,動作粗獷有力。昭平民歌歷史悠久。早在400年前,黃姚鎮的人們就把民歌搬上了舞臺。仙惠路五村有個“歌場”,專門在擂臺上唱歌。據說它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民歌的體裁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山野山歌,有河溝聖歌,有婚喪儀式歌,有表達地名的唐蔔歌,有短小的鄉村歌曲和幽默的打油詩,有清新活潑的兒歌等等。內容或謳歌生命飛揚的愛情,或贊美自然,或抨擊弊端等。壹些從外地傳入的民歌,經過長期流傳或民間藝人加工,融入了當地的語言和風俗,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歌詞壹般由七言四句組成,壹、二、四或二、四韻,通俗流暢,壹般短小精悍,有的敘事曲長達數百至數千字,曲調以鑼、尚為主。
對聯,又稱對聯,廣受群眾喜愛。有春聯,喜聯,新房聯,壽聯,挽聯。喜慶對聯用紅紙,挽聯用白紙(老的用紅紙)。春聯是最受歡迎的。每年春節,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貼上大紅對聯。清末明初,縣城著名的廟會有城隍廟、關帝廟、天後宮。城隍廟的廟會是農歷五月十壹,關帝廟是五月十三,真武廟是三月三,天後宮是三月二十三。另外,明遠洞的馬生宮是七月初七,黃姚鎮白山村的獅子廟是正月二十,西平的五將軍廟是正月十六。每年廟會來臨,善男信女蜂擁到廟裏祭拜,香火從早到晚不斷。當天還會舉行搶槍活動,所以也被稱為“搶槍期”。縣城的關帝廟,5月13日最熱鬧。
關帝廟供奉著比真人還高的關公和嶽飛。廟會那天,由地方推薦了三四個人,把神像擡下大殿,換了衣服,洗了澡。中午12點,我開始背著神像上街。走在前面的是兩個穿著紅色長袍的人,每個人都舉著壹面大紅旗,敲鑼開道。隨後是身著黑色長袍,騎著壹匹魁梧的馬的遊行總指揮,後面是兩張八仙桌,每張桌子由四個人擡著。桌子上擺放著檀香爐、大龍鳳燭和香燭等供品。此外,還有八個人扛著“八寶”,分兩組走著。他們身著彩衣,手持李鐵怪等八仙的刀、叉、戟,香燭緊隨其後,槍隊緊隨其後。關羽在前,嶽飛在後,都是幾個人擡著。雕像後面有兩張八仙桌,上面放著蛋糕、塔餅、大壽桃等水晶。麻餅的皮呈橙黃色,大如海碗,塔餅和桃的表面鑲嵌著精致的花草。供品用煮好的黃色糖漿沾在桌上,避免來回滾動。裝扮成彩色八度,醒獅隊走在供品後面。有兩種偽裝:底色和桃色。前者是行走,後者被綁在高高的鐵枝上,表演各種固定姿勢。道士走在後面,身穿紅袍,手持鐵劍,拖著嗓子,邊走邊唱。遊行隊伍在街上遊行,當他們相距不遠時,他們不得不停下來,讓街上的人膜拜。朝拜者呈上寫有“鎮邪驅邪”、“六畜平安”等吉祥文字的紅紙,由壹名手持“妖魔化大帝”銅印的簽名者蓋章。他們把它們帶回家,貼在門楣或牲畜欄上。據說它們能“消災解難,人畜共榮”。遊行時,人們不時“換香”,即從家裏拿香放在臺灣的大香爐裏,再從香爐裏拿回壹把香,放在祖先的神前。據說可以“驅邪鎮魔”,四季吉祥。
閱兵儀式結束後,在泡泡坪(今縣城第四中學)舉行了“射擊儀式”。關帝廟20多槍,第壹個是第壹槍,壹個接壹個放,直到放了20多槍。第壹槍是最大的。裝槍前,將地雷(生鐵制成的圓形空心鐵管,高約30厘米,寬約4厘米,中間存放火藥,下端有壹個小孔用於點火)放在地上,將槍襯(有紅頭繩、直徑3-5厘米的鐵環,也叫槍環)放在地雷頂上。儀式結束後,法師命令炮手點火。隨著壹聲槍響,炮襯帶著壹股煙飛了幾十英尺高。當槍落下時,數千名圍觀者蜂擁而上,拼命搶槍。勝者就是搶到的人,被稱為當年的槍主,可以把鏡屏帶回家祭拜。今年發了財或者加了獎金,家裏要有“三祭”,有錢人還會提著燒豬去廟裏“許願”。有些渴望得到煙花的人不夠堅強。請事先挑幾個大人物買下來幫忙搶煙花。拍攝每年進行壹次。在下壹年的射期到來之前,炮手要舉行隆重的退槍儀式,扛著三樣禮物,舞獅奏樂,敲鑼打鼓,排隊把槍送回廟裏。
草樹皮房
2012年4月27日,對於富川瑤族自治縣羅敷鎮牛叫村的村民來說,是個好日子:我看到桃芝屯裏機器隆隆的聲音,卡車不停的來來往往,壹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原來,村裏的茅草樹皮房改造工程正在施工。
2012年,羅敷鎮茅草皮房改造任務81戶,位於交通不便的牛叫、瑤山行政村,是全縣改造量最大的鎮。昭平縣下達2012農村茅草樹皮房改造任務後,該鎮組織專業人員和幹部進村調查,對危房進行評估,登記造冊,建立臺賬,摸清底數。該鎮通過多方協調,選擇了瑤山村三個相對方便的山區,即沖沖、涇縣、牛叫村,總面積20多畝,采取“集中搬遷、統壹規劃、統壹圖紙、統壹建設”的模式,結合新農村建設等項目進行項目建設。
據悉,茅草樹皮房三個穩定改造點分別是堯山村、景縣村、牛叫村,投資800多萬元,涉及81戶400人。這三個點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力爭6月底前全面完工並達到自治區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