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跨國公司的采購管理有幾個特點:
壹是企業采購管理模式的轉變,即從為庫存采購到為訂單采購,減少庫存,加快流通;
二是從對采購商品的管理轉變為對供應商的管理,建立戰略聯盟,形成供應鏈管理;
三是由傳統采購方式向現代采購方式轉變,以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降低采購成本;
第四,采購管理從企業的壹般性問題提升為提高企業應變能力和競爭力的戰略性問題;
第五,優化企業管理資源,實施流程再造,成立統壹的采購部門,配備精明的采購總監。
采購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買賣,成為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提升供應鏈競爭力的戰略問題。中國企業只有深刻理解采購在跨國公司中的戰略作用,才能理解全球采購過程中許多看似不人道的規定,自覺遵守嚴格的全球采購評估要求。
用實力贏得全球買家的尊重
市場競爭是實力的競爭。在全球采購中,沒有人會出於對妳的同情而下單,何況是國際買家?灰色交易?中國企業必須以實力贏得全球買家的尊重。
英國樂購全球采購總監羅素先生說:誰能在國際供應鏈上更專業、更細致,誰就更有發言權。羅蘭·貝格中國區總裁朱偉認為,為了給跨國公司供貨,企業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進,包括增強開發能力和生產能力,實施質量和過程控制,使成本清晰透明。國際采購聯盟專家漢斯·布朗斯(Hans Browns)表示:需要特別註意提高業務水平,以滿足跨國公司在全球其他市場的要求。我們建議中國企業應充分了解其客戶在各自行業中是如何生產和經營的,以符合其專業領域的產品質量標準和要求。
沃爾瑪全球采購上海分公司總經理李益昌講述了壹次與國內某服裝企業合作的經歷:這家企業擁有大型標準化廠房,最先進的流水線,產品優良。我們立刻下了65,438+00的訂單,但是最後取消了9個。
原因是他們公司沒有懂外語,能和我們通過郵件溝通的跟單員。
沃爾瑪對其合作夥伴有以下六點要求:
1.高效運行;
2.具有設計、創新和研發能力,能提供系列產品;
3.有質量觀念,能在生產過程中進行自檢;
4.有生產規模和行業中長期規劃;
5.積累壹定的出口經驗,熟悉出口規則和國際理賠慣例;
6.文化認同:尊重個人,服務客戶,追求完美,誠實正直。
還有加分條件:擁有良好的客戶群;可以在進口國有分公司、交割倉庫、銷售渠道提供增值服務。
目前,中國企業加入全球采購供應鏈的主要瓶頸是產品創新能力、售後配套服務和掌握國際市場信息的速度。全球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百思買亞洲區副總裁呂偉民在分析當前跨國公司的全球采購趨勢時表示,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在從間接采購轉向直接采購,他們更願意與供應商分享生產和市場信息,以便合作夥伴做出合理的管理決策,以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
我認為只有供應最苛刻的全球買家,才能獲得最大的發展機會。這是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機遇。誰抓住了誰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精益求精,打造七大體系
要進入全球采購供應鏈,了解全球采購程序非常重要。跨國公司的全球采購壹般分為七個步驟:
1.尋找供應商。供應商可分為交易型供應商、合作型供應商和全球戰略型供應商;
2.供應商基本情況調查;
3.供應商管理體系認證:如ISO9000、ISO1400等。
4.產品質量認證:UL認證、CE認證等。5.試生產;
6.合同談判;
7.供應商評估管理。
其中,對供應商的評價和認證是最重要的環節。跨國公司要對企業的七大體系進行評估,即質量保證體系、交付供應體系、采購價格體系、外貿流通體系、環保認證體系、電子商務應用體系、安全質量體系等。要進入全球買家的供應鏈,就要達到他們的評價標準。全球采購正在重塑中國企業的商業模式。細節決定成敗,全球采購是對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嚴格考驗。中國企業應根據評價要求細則精益求精,並相應建立這七大體系。
如何準備全球采購評審,XX國際采購促進中心以食品行業為例提出以下建議:
1,寫壹份完整的質量手冊,中英文對照。全球買家對企業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公司的文件,文件的科學性、細致性、說服力和考究性極其重要。同時嗎?言行壹致?。即文件規定的必須執行,必須做準確完整的原始記錄。
2.安全性是國外客戶評價壹個產品是否可以食用的最重要標準。產品必須是可追溯的,即產品必須有準確的序列號,任何產品都可以追溯到哪條生產線,誰加工的,是哪種原料。壹旦出現質量問題,應有壹套科學的糾正和預防措施。
3、所有記錄必須有條理,便於檢索,每個部門都要把自己負責的文件歸檔,當客戶需要時,可以在3?五分鐘內全部擺在他面前。
4.加強員工培訓。廠級培訓、車間培訓、新員工崗前培訓都是必不可少的,培訓時間和內容都要保證,並且要有詳細的記錄。對於老員工,最好每年進行壹次培訓,包括企業文化、工藝操作流程、工廠規章制度等。,並做好記錄。
5.註意壹些細節。比如防蟲、防蠅、防鼠設施是否已經安裝,安裝的位置是否科學、完全預防;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是否完全隔離,不混合?員工在進入車間和工作時是否養成了嚴格按照衛生管理制度操作的習慣?
企業加入全球采購供應鏈不是壹勞永逸的。反之,就像身處在快速的F1賽車比賽中,競爭更加殘酷,壓力也更大。企業只有不斷努力,才能在質量、服務、成本、創新上保持領先,否則被淘汰的後果將是致命的失敗和壹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