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壹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十二公》中。楚莊王說:“武德有七種”——“禁暴、拒兵、保國、建功、安民、和民、富民”。這裏的“武”指的是軍事。因為軍事和武術是同源交叉發展的,後來的武術也接受了“武德”作為存在。
我們的人民壹向尊重禮貌和道德。古人雲:“大規模上,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秀才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言、政、文,以“德”為首。所以武術壹直把優秀品德的存在作為主要目標,從而引導武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壹直把優秀品德放在首位,使之成為武術的靈魂;優秀的品德壹直被視為評價武俠人物最重要的標準,激勵著武俠從業者:優秀的品德壹直被作為鞭撻武俠中不良風氣和敗類的有力武器。
武林人士都知道,武術是由人的思想主導的,是否用對了地方,完全取決於思想。正所謂“心正拳正,心歪拳偏”(拳擊諺語)。根據這壹理論,他們堅持選擇人教,只教品行正派的人,不教品行邪惡的人。就像《拳術指南》這本書裏說的:“善秘賜以救人於危難,惡必傳於眾生。”少林寺的壹些歌曲反復強調:“忠義傳衣缽”“少林真功夫,勿傳惡人。他們堅持認為,在學習習武之前,必須學習和培養高尚的品德:“先習武,先修德,先教人。”“我沒先學過藝術,也沒先學過拳擊。”(拳擊諺語)
他們堅持認為,在學習和練習武術的過程中,要始終把高尚品德的培養放在第壹位,德藝雙修,就像拳擊諺語說的那樣,“練武要守規矩。”否則“不修行道德,必是走火入魔”(壹句拳諺),與武術的宗旨背道而馳。
各教派為了培養高尚的道德,制定了許多法律,要求弟子嚴格遵守。比如少林有“習武十忌”:“壹忌懶惰,二忌浮誇,三忌急躁,四忌過度,五忌放蕩,六忌驕橫,七忌打官司,八忌假義,九忌輕視師長,十忌欺軟怕硬。
各派各派都同意:“功夫有限,仁者無敵。”所以對於練過壹定武功的人,遇到矛盾沖突時,要求他們充分發揮道德作用,先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行,就用武功制服對方,而不是單獨用武力先發制人。所謂“尚德不重力,重在防攻”(壹句拳擊諺語)。
武林不會允許任何以技欺人甚至作惡的人。他們會受到輕微的斥責,開除出他們的主人,並受到嚴厲的懲罰。少林鄭重聲明:“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也!”並諄諄告誡和尚:“不要在成功之後,疏忽了自己的使命,還想方設法欺騙別人,忘記了自己的德行。”
這些都充分說明,武林人士從來不是從純武術的角度來看待武術,而是始終將武術與道德緊密聯系在壹起。他們認為“無德無拳”(拳諺),堅持“以言論德,以武論德”(拳諺)。
那麽,武術包括什麽?要點是:
1,忠於民族
精忠報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壹。古往今來的仁人誌士都視“壹寸山河壹寸金”和“甘於憂國”。在武林人士身上,這壹優秀傳統得到了鮮明的體現。比如少林寺有壹首歌:“懲惡揚善,精忠報國,永創民族功業。”“洪門”通知會員;“我家練這個術(指洪家拳),是因為裏面有愛國思想。真心願懶無力報國:東海可動,此誌不易;磨練妳的骨頭,留下來。”武林中很多人都是這樣,比如抗擊秦富初的項羽,抗擊匈奴的李廣,抗擊遊牧民族的嶽飛,抗擊日寇的戚繼光,抗擊英寇的關天培,還有“滅洋”的義和團,都是武林出身,都是愛國愛家的傑出英雄。
2.用正義幫助人民
中華民族的另壹個優良傳統就是仗義執言,助人為樂。
陳子昂指出:“聖人不利己,哀在元元(民)。”範仲淹有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且孔子強調:“君子比喻義。”墨子決定:“沒有比義更有價值的了。”這些名言正是他們所展示的。武林中也有類似的話,比如少林歌曲中的“常解民困,助眾生於危難”,“懲惡揚善,救民扶善。”就像唐人說的“俠士不可無義。”武林中人,很多都踐行了這壹點。宋代武陵農民鐘祥宣布:“法分貧富,不為善。我是個律師,我會等著富人和窮人。”為此,他領導農民起義,國號“楚”。“邊兵出身”的李百成也發動起義,以“給人民平等的土地和免費的食物”為口號推翻了明朝。至於“路漫漫其修遠兮,拔刀相助”的,還有很多。
3.勇敢的犧牲
如果我們的人民壹直有勇氣和犧牲精神,那麽軍隊就更是如此。“舍生忘國難,轉眼看死”;這是他們的信條:“馬哥下葬是件英雄的事,就算死也會讓他流汗。”。武術和軍事壹樣,都是勇者的事業,特別需要犧牲精神,所以武林中人也崇尚勇敢和犧牲。拳諺說“壹個膽,兩個勁,三個功夫”,“壹個膽,兩個眼,三個勁,四個閃”,把“膽”(勇氣)放在第壹位。他們不怕兇殘的侵略者,也不怕殘酷的統治者;不怕惡霸,也不怕土匪。他們遇到欺壓百姓的人,就會像戰國時期的劍客聶政壹樣,“劍刺高麗,漢坐於宮中,持戟護衛眾侍,不勝其煩。”是直人,上層刺殺夏累人,造成左右大亂。聶政大叫,幾十個人被殺了。因為他們割了眼睛,宰了腸子,所以死了。“殺敵之時,必沖向前伯等人:長白山前知天下,純以紅錦背。比天還長壹點半,刀閃著金光。上去吃麅子,下去吃牛羊。突然,當政府軍到達時,他揮刀向前。比如遼東死了,妳把他斬首會怎麽樣?
4.誠實和謙遜
《中庸》裏有壹句話:“至誠者也,聖人也。”孔子提倡“言而有信”。古語有雲:“謙益滿損。”這表明我們的人民非常重視誠實和謙遜。武林人士也是很講究這些的。司馬遷曾大力肯定遊俠:“其言必信”“其言必誠”“他活下來了(使將死之人能活下來),他死了(使亡者能活下來)也不誇耀他的能力,羞辱他的德行”“蓋夠了!”對武林人士來說,“當好老師,還要拜訪高鵬”,“原因不明,耽誤名師;路不清,訪好朋友。”(拳擊諺語)相隨是家常便飯。拳諺也告誡人們:“外尚有天,滿盤皆輸。”拳擊諺語甚至說“壹招為師。”拳諺也勸人:“讓人管理不虧。”《常氏家書·武德》也說:“敬而謙之,不與人爭,方為君子。”少林派主張:“寧被人打,不被人先打。”“特技只給小怪看的,好的不行。”
5.勤奮和艱苦
凡是參觀過少林寺的人,看到修行殿(千佛殿)裏和尚們站立的地方下沈了幾寸深,都被他們的刻苦耐勞和刻苦修行的精神所感動,都由衷地贊嘆。的確,少林武術之所以出類拔萃,聞名於世,完全是因為壹代又壹代武僧的辛勤耕耘和刻苦修煉。他們的歌也說明了這壹點:“七十二藝須苦練,春夏秋冬不閑;每天練習數百次,成為有恒心的英雄。”其他門派也是如此,所以拳諺說:“欲善其事,從小練到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這也是我國人民傳統美德的體現。“民生勤政,但不缺勤政。”“難疲,玉女成功。”這種論述體現了我國人民的美德。
以上五點是武術的基本內涵。當然,武術還表現在其他方面,這裏就不贅述了。
今天研究武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壹方面可以幫助教學武術的人,另壹方面也可以給別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