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建築民族風格的探索過程
(壹)中國古代建築文化
中國的古老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感到自豪的事情。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中國都是古代世界歷史上的輝煌篇章。關於中國古代的建築,由於各種自然和非自然的影響,中國各個地區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而且由於古代社會發展緩慢,交通擁堵,這些特征長期保持下來,如南方潮濕山區架空竹木建築的“幹式”,北方遊牧民族的氈包房,新疆的阿依旺,黃河上遊的窯洞,東北和西南的森林中的“幹式”。但總的來說,中國的建築格局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官員控制下的官方建築,壹類是各地獨立建造的民間建築。其中,官方建築以其建造者強大的政治權利為後盾,因此體現了不同時期最高的建築水平和技術,而民間建築則以其獨特細膩的鐘靈感著稱。所以,我們不妨說,官式建築是建築中的美家,而民間建築自然是建築中的小家碧玉。
(二)近代中國的建築文化
中國的現代建築是隨著外來侵略而產生的,新功能、新材料、新技術應運而生。由於缺乏與舊形式融合的正常過程,傳統的風格和形式遇到了尖銳的挑戰。然而,頑強的民族審美觀念卻在不斷沖擊著人們的心靈。與外國建築相比,它與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關,因此出現了“民族形式”的概念。雖然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有過曲折和失敗,但並沒有損害建築功能和技術的發展。在發揮建築形象社會功能的過程中,增添了許多光彩和有價值的內容。由此出現了壹波又壹波創造新的民族風格形式的高潮,這說明中國的建築民族風格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美學基礎[1]。
1.早期對民族形式的追求
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是壹個對新功能建築的民族形式進行無意識探索的時期。主要創作模式有“新功能舊形式”、“外國立面、中國裝飾”、“中國教堂建築”。上海浦東教會和聖約翰學院是代表。
2.盛世民族形態創作圖1
從1920到1930,壹批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留學生致力於在新建築中體現民族形式,創作了壹批高水平的作品。“首都(南京)計劃”大力倡導和支持民族形式,中國建築學會對民族形式的創造進行了強有力的學術推動。曾經壟斷建築市場的外國建築師和教會領袖也開始關註中國民族形式在現代建築中的運用。這壹時期出現了以復古、古典、折衷為特征的現代建築。南京中央博物館、廣州孫中山紀念館、武漢大學(圖1)就是典型代表。
3.“興雅”風格中的民族風格
20世紀30年代末,日本占領區的滿洲國“興亞”和“帝國”建築也采用了中國的建築風格。長春現在還有壹些這樣的建築。
4.建國後對民族形式的新探索
20世紀50年代初,民族形式的建築有了新的發展。當時所謂的“復古主義”沿襲了蘇聯的創作政策,特別強調帶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風格”。“古典”建築大多比20世紀20、30年代的建築規模更大,而且是群體建造,形象更突出。我們可以稱之為晚期古典主義。圖2
針對歷史條件,特別是蘇聯的影響,出現了1959“國慶工程”等壹批高質量的大型紀念性公共建築(圖2)。與以往的不拘壹格、古典風格相比,有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贊賞。叫新古典主義很好聽,也沒什麽不好。
60年代,廣州壹批具有嶺南園林特色的建築,在民族形式的某些方面有了較大進步,對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
20世紀80年代“撥亂反正”的思想給仿古和地方風格的民族建築帶來了新的關註。為了振興中華民族的積極性,人們願意接受具有地方風格的建築,中國園林和其他民族商業建築。“仿古”在恢復景區著名景點建築方面非常突出,得到群眾認可。可惜的是,由於社會思潮的浮躁,以及中國建築理論的薄弱和滯後,高質量、高水平的建築並不多。
90年代以前出現的新鄉土建築,在山區的酒店和別墅裏非常成功。敦煌碼頭,河西吐蕃式民居風格,也很棒。後期房地產業蓬勃發展,各地的“歐陸風格”豪宅比較強勢,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住宅”風格的住宅小區及其附屬的古典庭院作品。
二十年後,仍有壹種具有民族風格的本土現代主義建築值得關註。這些建築多見於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新疆賓館、拉薩賓館、西雙版納體育館、新疆人民大會堂等。也許是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被保留的相對更多,所以誕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