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地區金礦分布密集,特別是招遠和萊州,以盛產黃金著稱。山東省第六地質隊在該區從事金礦勘查工作已有50多年,取得了顯著的地質找礦成果。20世紀60年代中期,突破了應時脈型金礦的束縛,發現了三山島、焦家、新城、馬塘、河東等“焦家”超大型金礦,開啟了中國金礦找礦的歷史新紀元。此後,又相繼發現和評價了壹批特大型和中型金礦床。例如,文諾。鋪頭箐171發現於1966,經過普查、詳查、勘探等階段,於90年代初提交給太太超大型金礦。1975,歷經普查、詳查、勘探階段,於1993提交了大營各莊超大型金礦床;2006年9月提交寺莊深部超大型金礦,2008年2月提交焦家深部超大型金礦,2009年10月提交馬塘深部超大型金礦。
焦家式金礦首次發現於渤海南部萊州灣沿岸的三山島。山東省第六地質隊於1966+0年6月在萊州市三山島礦區開展了系統的地表地質工作,采集了104個金樣品,初步肯定了其價值。隨後轉入普查勘探階段,於1969年6月提交勘探報告,探明黃金資源61t,創造了國內超大規模。三山島金礦的發現讓團隊的技術人員相信,礦石可以儲藏在寬達百米、長數十公裏的破碎巖石區域斷層中,而且礦床規模往往很大,為區域斷裂帶找礦提供了範例。
焦家金礦區第四系發育,僅有零星出露。1967期間,山東省第六地質隊在焦家村三花梨龍蔔村開展普查找礦工作。經地表工程追蹤,在區域性龍來斷裂破碎帶中發現金礦化。結合采礦遺跡和走訪群眾,工程揭露後在焦家村西北發現良好的金礦化,進壹步證實了金礦體的存在,進而開展了礦床勘查工作。隨著找礦工作的深入,沿焦家斷裂發現了新城、馬塘、東集、河東金礦床,為焦家式金礦的建立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1976至1977,團隊在膠東金礦區域成礦條件研究的基礎上,以焦家、新城的研究成果為例,編寫了《山東省焦家式斷裂帶蝕變巖型金礦地質特征》研究報告,初步建立了焦家式金礦成礦模式。焦家式金礦在65438-0977年第二次全國黃金大會上正式確立為我國的壹個礦床類型。
焦家金礦發現前,山東省金礦找礦壹直沒有突破。65438 ~ 0957年,國務院提出大力恢復和發展黃金生產後,在全省開展了系統的黃金地質工作。65438-0958年,地礦部山東辦事處成立膠東第壹地質隊,在膠東地區進行金礦找礦。1957到1965這八年間,雖然投入了大量的工作,但找礦領域狹窄,觀念陳舊,地質找礦效果不佳。發現黃金資源儲量不足30t,平均每年只有3.5t。1965之後,山東省地礦局807隊(山東省地質六隊前身)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突破了尋找應時礦脈金礦的束縛,不斷勘探,先後發現了壹系列“焦家”金礦。20世紀90年代以前,山東省第六地質隊先後在膠東西北部發現28個大型、特大型、中型金礦,提交黃金儲量近900噸。
新類型金礦的發現,大大拓寬了找礦領域,大大增加了山東省乃至全國的黃金資源儲量。焦家式金礦打破了“大斷裂只導礦不找礦”的傳統認識,深化了對金礦化的理論認識。可以說,“焦家式”金礦床類型的建立對中國金礦化理論和找礦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1985,山東省第六地質隊“焦家新型金礦的發現及其突出的找礦效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2 165438+10月國務院決定對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隊進行獎勵,授予該隊“業績突出、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榮譽稱號。
二、“焦家”金礦床的主要特征
焦家式金礦是指區域性大斷裂中的構造破碎帶(均勻破碎的碎裂巖)經熱液蝕變礦化形成的壹類礦床。該類型金礦床規模從小到超大型不等,尤其是資源量近百噸的超大型金礦備受關註。它以其礦床規模大、礦體形態簡單、礦石類型單壹、礦化連續集中、品位相對均勻、礦石易分離等特點,與通常所知的應時脈型金礦床有著明顯的區別。這種類型的金礦在中國其他省區也有發現,已成為當今中國最重要的金礦類型之壹。焦家金礦床的主要特征包括:
1)構造條件:金礦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主要產於斷裂構造的交匯處或斷裂帶沿走向和傾向的轉折部位,礦體多產於斷裂下盤。
2)圍巖條件:礦床產於中生代花崗巖與前寒武紀變質巖系的內接觸帶。
3)產狀及規模:礦體呈層狀、透鏡狀、脈狀,與圍巖無明顯分界。礦體產狀與控礦斷層產狀幾乎壹致,傾角較緩,壹般30° ~ 50°,有側向倒伏。礦體長度可達1300m以上,厚度1 ~ 30m,大部分在10m左右,延伸深度1000m以上,可形成大型和超大型金礦床。
4)礦物組成:主要金屬礦物:自然金、銀金礦和黃鐵礦;次生金屬礦物: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少量金屬礦物:斜方輝鉍礦;脈石礦物:應時、絹雲母、長石和方解石。礦物組合可分為四個成礦階段:金-應時-菱鐵礦-黃鐵礦階段、金-應時-多金屬硫化物階段(主要成礦階段)、黃鐵礦-應時階段和應時-方解石階段。
5)主要有益有害成分:金、銀、銅、鉛、硫金品位:(3 ~ 13) × 10-6,含硫量:3% ~ 4%。黃金品位不高,但變異系數小。
6)結構構造:脈狀、細脈狀、浸染狀,其次為角礫巖狀、網狀脈狀構造。以粒狀結構為主,其次為殘余結構、壓碎結構、網狀結構、間隙結構、包裹體結構、乳滴結構、邊緣結構等。
7)黃金成色:多集中在700-500之間,平均值為652.81,均方差為146.55,變異系數為0.22。表明金以中低成色為主,變化範圍較大,這不僅反映了金礦床形成較晚,處於相對開放的中低溫環境,也反映了成礦期次多,成礦期次和年齡復雜(李士先等,2007)。
8)礦石類型:礦石的自然類型:原生礦石和氧化礦石。原生礦石包括浸染狀溫石棉、細脈浸染狀溫石棉、裂隙狀花崗巖和網狀溫石棉花崗巖;礦石工業類型:低硫銀金礦。
9)圍巖蝕變:黃鐵礦絹雲母化、矽化、碳酸鹽化和鉀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