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是中國古代封建 社會 發展的頂峰,它歷來以經濟發達、萬花繁榮、國力強盛、 社會 開放等特點享譽世界。 在大唐盛世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中,衣著服飾是壹顆璀璨的明珠,呈現出形制多樣、風格多元的顯著特征。 在唐朝人心目當中,服飾是壹個國家政治風氣和文化風貌的別致體現。
在大思想家孔子開創的儒家禮儀思想中,服飾壹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壹部分。他認為 “衣冠無小事” ,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嚴格遵照禮法規定穿戴服飾。形制不壹的服飾能夠體現主人的身份尊卑和地位高下。
其實,縱觀中國古代史,每朝每代的衣著服飾無不具有其鮮明的特征,而這些特征往往是與當時的國家面貌和 社會 風氣分不開的。
作為多民族的統壹國家,唐朝不僅海晏河清、民殷國富,而且尤其推崇文化的寬容開放、兼收並蓄。 唐朝上承魏晉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服飾,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良和發展,逐漸形成獨特的“雍容華貴”之風。
在唐朝之前,人們的日常服飾雖具有明顯的等級差異,能夠讓人壹眼辨別主人的身份職業,但大都具有風格單壹、形制固定的缺點。 自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後,他開創性地對天子服飾作了改良,首次明確規定明黃色為專用色,象征九五之尊,並且明令禁止其他任何人穿戴黃色的衣服,以突出皇權神聖至高無上。
至於李淵為什麽要把黃色作為天子服飾的顏色, 歷史 學家說法不壹。其中比較可信的當屬 “五行之說” ,認為朝代的更叠與 “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對應,而唐朝當歸土德,故取土地的黃色以象征皇權。
古代皇帝的正式服裝壹般稱“龍袍”。但值得壹提的是,其實唐朝時皇帝的衣服上並沒有龍,這種象征皇權至高無上的“青龍”圖案直到明清時期才有。 當時的天子常穿的衣服分 “常服”和“禮服” 。 “常服”顧名思義,就是平時衣食住行所穿衣物,與其他普通男性的服飾在形制上並沒有根本的區別,只是顏色不同而已。而“禮服”則是大型禮儀活動時的專用服飾,制作工藝更為復雜,又稱作“冕服”或“袞服”。
《舊唐書·輿服制》中記載有天子 “袞服” 的各部分構成:頭戴袞冕,其上鑲嵌有白玉珠十二旒。黑衣紅賞,上面繡著“ 十二章” 文。
在今天的古裝影視作品中,我們時常看到這樣壹幕,說皇帝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身穿袞服、頭戴冕冠,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其實,袞服壹般是重大慶典和特殊儀式的專用服飾,比如登基大典、宗廟祭祀等。
朝廷官員的服飾則根據品位的高低有著明確的區分。大臣們每日上朝下朝、處理公務之時,都必須穿戴朝廷公服,又稱“省服” 。在古代人眼中,紫色是最為尊貴的顏色,自古就有“紫氣東來,聖人過關”之說,所以紫色的官服是最為顯赫的,只有三品以上大員才能穿用。四五品大臣穿紅色服飾,六品官員為綠色,而七品以下的則只能穿青色。 從等級森嚴的服飾顏色中,我們可以看出唐朝人對於百官的衣著是多麽的講究。
平民階層的服飾則相對簡單,大多數老百姓仍舊以淺色的粗布麻衣為主,制作工藝簡單粗糙。而家境富裕的商賈貴族,則偏愛用上等絲綢精心縫制的衣服。 唐朝男子的服飾大多為圓領右衽窄袖長袍,這種長袍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優點,活動起來很方便。 男性還會在頭上佩戴襆頭,普通男性戴的是軟腳襆頭,朝廷大臣的襆頭則有兩支伸展的硬腳。
唐朝女性的服飾樣式相較於男性來說,顯得更為復雜多樣,大體上有裙、襦、衫等,具有雍容華貴的特點。
唐朝初期的女性服飾,風格上與隋朝如出壹轍:窄袖衫搭配長裙,再加上壹雙登弓履。這種穿衣風格在魏晉時期非常流行,所以對於初唐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隨著盛唐經濟的發展、風氣的開放,以及民族交融的深入, 社會 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女性的服飾也逐漸向大膽開放、暴露隨性發展。
中唐時 ,貴族婦女中間悄然流行起壹種衫裙,就是用系帶把裙子束在胸部以上,稱作“齊胸襦裙”。因其將女性的窈窕身段、婀娜多姿展現得淋漓盡致,壹時間大受追捧,尤其是大批上層貴族和青樓歌女爭相效仿。
眾所周知,唐朝女性以胖為美,而這種寬大的齊胸襦裙不論高矮胖瘦,都能夠體現女性的性感與靈動,迎合了當時 社會 的審美情趣,也反映了唐朝風氣的開放包容,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成為了唐朝女性的代表服飾。
除此之外,唐朝婦女常穿的還有壹種大袖衫,它比齊胸襦裙更顯寬大,壹般是女性出席重大禮儀場合時專用的禮服。
在傳統封建禮教中,女性是不能隨意在外面拋頭露面的,只能在家相夫教子。但唐朝時期的女性不是這樣,她們的 社會 地位比之前朝要高得多,不僅享有很高的自由,能夠涉獵琴棋書畫,還經常結社出遊,甚至壹度出現“女著男裝”的有趣現象。這在整個中國古代封建 社會 當中都屬罕見。
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就是唐朝時極具代表性的“男裝大佬”。 《新唐書》中記錄了這樣壹個故事,說有壹次唐高宗在宮廷設宴,而太平公主的穿著卻讓他大吃壹驚。只見她身著紫衫,腰圍玉帶,佩戴著與百官壹樣的“魚袋”飾品,在天子面子進行歌舞表演。高宗和武後哭笑不得: “妳壹個小姑娘家,又不當官,怎麽穿成這樣就出來了呢?”
由此可見,唐朝 社會 對於女性的服飾是相當寬容的。武則天登上帝位後,女性的話語權更高,女著男裝的現象也變得更為普遍。後來,有大臣提出這壹現象有違綱常禮法,才逐漸遭到禁止。
安史之亂後,盛唐逐漸走向衰落,直到公元878年黃巢起義,將近半唐朝江山攪得天翻地覆,晚唐國力大衰,壹蹶不振。中原大地很快進入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期,而人們的衣著服飾也重歸束縛保守,百花齊放的唐朝服飾壹去不復返。
縱覽中國古代封建 社會 ,唐朝服飾最大的特征就如同它的 社會 風氣和政治面貌,充滿了開放與包容。男性服飾體現出寬大舒展的優點,就連女性都可以將部分肌膚裸露出來,這在其他朝代是難以想象的。寬松的衣服穿起來更加舒適,行動起來也更為方便迅捷。
唐朝國運昌盛,民族融合大大加快,所以在服飾上還吸納了大量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 北方的胡人長期在廣袤的草原上過著車馬為家的生活,他們善於騎射,傳統著裝大多為翻領、對襟的窄袖胡服。 隨著胡舞在中原的流行,中原漢人逐漸對這種輕便利索的服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許多男子受到外來少數民族的影響,也開始嘗試這種窄袖服裝,尤其是開元、天寶年間的長安城,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在唐朝之前,人們的服飾大都以素雅的純色為主,少有鮮艷復雜的紋飾。而唐朝壹改往日固定單壹的樣式,在服飾上大膽嘗試各種活潑生動的圖案,有的將花鳥蟲魚繡成紋理,有的則吸收了充滿波斯風格的幾何圖案。這些創新的設計比起之前千篇壹律的瑞彩祥雲,多了幾分活潑輕快,又不失雍容華貴的特點。
唐朝,這個久負盛名的朝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達到很高的成就,在各個領域的影響力都堪稱空前絕後。在當時的京都長安,每天都可以看到來華進行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商賈使節;在國外,專門用以接待唐朝人的“唐人街”更是遍布各個國家。外來人民將五湖四海的文化帶到了中國,也對唐朝的傳統服飾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唐朝以發達的 社會 生產力為基礎,廣泛吸納少數民族以及國外人民的穿著風格,在服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突破,長久以來被稱作 “衣冠上國” 。門類多樣、形制各異的華冠麗服令人眼花繚亂,成為大唐盛世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資料:
《新唐書》
《貞觀政要》
《唐律疏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