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選取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現代七個時期,向您展示山水畫的獨特魅力。
在先秦兩漢的繪畫藝術中,孕育了自然山水的因素,但它仍然只是人物畫主流地位的背景和陪襯。它脫離附庸地位,進而形成獨立的山水畫,始於魏晉南北朝。山水畫的形成和確立是魏晉風度的滲透,是崇尚自然的必然,是文人個體意識的覺醒,是人們對自然景觀的審美感知。這壹時期山水畫發展變化最典型的代表是東晉的顧愷之。
東晉顧愷之傳世作品《洛神賦》中的山水只是作為人物故事畫的背景,山水畫的逐漸獨立直到南北朝後期才趨於完成。之所以如此,也是這壹時期繪畫的主要任務所決定的——為教會和國家服務,“知識靠畫鏡子。”這也是當時繪畫的壹大特色。
壹幅婦女史的圖畫
東晉顧愷之
隋代山水畫較南北朝時的山水畫有了很大的變化,如“群峰之勢,若整幅山水以犀節裝飾,或水不能淹,或人大於山,率皆附樹石,映其地之形,則若伸其臂指”,畫面中不同景物的形狀及其關系都得到了很好的處理。說明當時對自然景物的觀察理解能力和表演技巧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遊春圖》隋展子錢
絲綢,青綠色,高43厘米,寬8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畫廊
《遊春圖》是隋代畫家詹子謙創作的壹幅畫。這是畫家唯壹的傳世畫作,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畫卷,上面有宋徽宗題寫的“詹子謙遊春圖”字樣。畫家用綠松石強調山川,用泥金描繪山腳,用赭石填染樹幹,遠觀全景,人物排列得當,開唐代之先河,在早期山水畫中很有代表性。
壹幅船帆上亭子的畫
唐·李思訓
絲綢書籍著色
101.9 x54.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藏品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壹時期的文化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早期的山水畫雖仍有脫離人物故事的痕跡,也繼承了以前青澀細致的表現技法體系,但重點已明顯聚焦於道家闡釋和歷史故事,有意表現山川之美和春之美,表現山川情懷,表現當時文人對山川的追求。
匡路圖
五代時期的郝靜
縱向185.8cm,橫向106.8cm。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五代是山水畫發展的重要時期。唐代以水墨畫或綠松石為主,在屏障上書寫山川或綠松石的基礎上,壹些畫家深入大自然,創作出真實生動的北方山川和秀麗的江南山川。前者以和管同為代表,後者首推董冉。郝靜出生於壹個士大夫家庭。唐宋戰亂時期隱居太行山。他擅長畫北方地區的山川,代表作《狂錄圖》是他的代表作。
宋立堂
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萬和宋風圖
宋代著名畫家所作《松風闊谷圖》是南渡前李山水的代表作。它與郭的《早春圖》和範寬的《西山圖》並稱為宋代繪畫的三大傑作。《萬和宋風圖》為宋代內府、賈似道、明代內府、清代梁清標、內府所收,載於《石渠寶坻》。
由於元代民族關系復雜,漢人地位低下,文人以隱逸作為逃避社會政治的手段,但卻隱含著藝術創作追求美的本質,這也使得元代山水畫具有追求清高而不落俗套的特點,繪畫中心遠離京都。在追求高雅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並發揚了南方畫派的特色。
等待協議地圖的山地遊戲
廖武明
絲綢書籍著色
長106.5厘米,寬54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山野等圖》於1974年在遼寧省法庫縣野貓臺7號遼墓出土。圖為山峰險峻,杉松茂密,大殿緊鎖。兩個人在田埂上下棋。山門外曲徑通幽。壹個上了年紀的男人拄著拐杖,後面跟著兩個孩子,壹個葫蘆,壹個鋼琴包,來到山裏赴約,巧妙地構成了壹幅耐人尋味的隱士生活畫面。遼代的卷軸畫傳世不多。雖然沒有作者姓名和標記,但《山場候約圖》是遼代早期壹座墓葬中出土的,其制作日期確實可以考證。這幅畫為研究中原與契丹繪畫藝術的相互影響提供了第壹手資料。
明清時期畫家眾多,畫風新穎。明清畫家靈活多變,構圖不再沿襲傳統模式,強調自由安排和監工美感,突出筆墨趣味。
深山中的秋景
石濤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環境的變化,中國山水畫逐漸進入了壹種新的審美狀態。當代山水畫和傳統山水畫壹樣,是這個時代精神和審美的體現和代表。它受到以數字和信息為特征的網絡時代的影響和制約,呈現出立體化、多元化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