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麻”的煩-記憶中的小時候

“麻”的煩-記憶中的小時候

我的老家是魯西南黃河下遊的黃泛區,父輩以前的黃土地經常被黃河水泛濫,土質不好,都是白花花的鹽堿地,種糧食作物產量也少,所以普遍種的是使人“煩”的經濟作物“麻”。 自己對的魯西南平原種麻的印記也很模糊了。只記得, 每天天不亮爸媽就拉著地排車,在霧氣氤氳的清晨走入麻地開始壹天的收麻。收麻是壹個繁瑣的過程, 據《天工開物》記載,古人利用構樹等物造紙時,要經過采料、曬料、蒸煮等大小七十二道工序,處理程序繁多,所以人們常說“麻煩”,便是這壹詞的由來吧!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五顏六色堅實耐用的尼龍繩逐漸替代了用傳統工藝制成的麻繩,尋常生活中用到麻的時候越來越少,對麻制品的依賴越來越小,麻的經濟價值越來越低,以至於在許多年以前,我的老家壹帶就不再種麻,打麻繩、搓麻撚等古老的傳統技藝已經消失,用麻稈點火、照明的歷歷往事早已塵封在歷史的記憶中。

1,薅麻最累人,僅適用於身強力壯的棒勞力

在魯豫平原的鄉間,過去世世代代都有種麻的習慣,所種的麻以檾麻居多。

鄉諺說:清明前後,種麻點豆。麻喜水愛潮濕,多種植在地勢較低的溝渠裏,窪地聚水聚肥,土質肥沃,不僅利於麻的生長,還可避開風的侵襲,在四面遮擋的壹隅延續著生命的葳蕤。

農歷九月,金風乍起,麻葉變黃,此時麻稈長成了個兒,成熟了,農人們開始忙活著收割,俗稱“殺麻”。殺麻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有兩種,即用鐮割或者直接連根拔掉。

不過,薅麻費力累人,僅適用於身強力壯的棒勞力,非婦女兒童所能為。畢竟地塊瓷丁丁的,且麻的根系發達,紮地深,農人們又沒有手套可戴,往往薅上幾棵就把手掌勒得通紅。況且,薅下來的麻帶著根,還要用刀將其剁掉。

相比之下,用鐮刀割麻就省勁多了,減少了剁麻根這道工序,能夠省下不少時間和力氣。

麻長到頂部會自然分杈,且麻梢纖細沒有多大用途,將麻放倒在地後,還要用鐮刀將枝杈和麻梢削掉。

麻成熟後,接近根部的麻葉自然脫落,但是上面還殘留不少葉子,需要用手把麻葉刷掉。

刷麻葉的活兒不累,女人小孩都能幹,隨著手臂輕輕揚起,麻桿上的葉子紛紛落下,壹根根直溜溜的麻桿聚攏在地頭,按照長短粗細被分揀成壹堆壹堆。

打捆時,找出兩棵過於纖細棄之無用的小麻,對頭壹擰便可當繩,然後將碼好的麻桿兩頭壹紮,根部朝下,立起來在地上頓上幾下,壹個麻捆兒便捆成了。

麻捆兒通常都不大,通常也就是兩三把粗,壹個勞力輕輕松松就能把兩捆麻扛到平坦的開闊地,然後裝進架子車拉回家先垛起來,等合適的機會再“漚麻”。

2, 漚麻是壹項極其繁瑣且又臟又累的農活

鄉諺說:種麻容易漚麻難。選擇壹處合適的坑塘漚麻,看似簡單,實則不易。

好在舊時雨水充沛,村裏村外多有或大或小的坑塘,常年汪著壹坑水。不過,並不是每個坑塘都適合漚麻,水太淺不行,埋不住麻捆,泡不透;太深亦不行,陽光曬不到水底,漚得太慢,況且水深無法楔木樁,麻捆很難固定位置,也給將來撈取帶來諸多不便。

其實,完全合乎漚麻水位標準的坑塘並不多,只要水的深度大致和成年人的胸口齊平,農人們也就趕彎就旋湊合著用了。

除了對水深要求比較嚴格,漚麻的坑塘還要具備其他必要的條件,譬如坑岸上要有壹方平坦的空地,便於架子車出行和出麻;坑塘邊最好有樹木,能扯繩子晾曬麻皮。

過去,雖說不是家家戶戶都種麻,但是壹到漚麻時候,坑塘邊人頭攢動像打仗似的,有時候本村的坑塘占滿了,還要拉著壹車麻去外村另找地方。

在鄉間,漚麻是壹項極其繁瑣且又臟又累的農活,壯勞力們僅穿個褲衩站在冰涼的坑塘裏壹幹就是幾個小時,勞動強度之巨大,工作環境之惡劣,對農人的體力和耐力都是壹種考驗和磨礪。

小時候,我曾親眼目睹過祖父漚麻的全過程,那種刻骨銘心的記憶讓我至今無法忘懷。

壹個深秋的下午,祖父將壹架子車麻拉到了我家西面不遠處的水坑邊。

水坑裏壹潭死水,水邊橫七豎八擺著幾條青石,平時是村婦洗衣的場所。

祖父停穩架子車後,我和祖父祖母將壹個個麻捆兒抱到了坑塘邊。祖父四下打量了壹圈兒,指著坑塘中間壹處地方說,就在那兒漚吧。

隨即,祖父脫下布鞋和長褲,手裏拽著幾個麻捆兒深壹腳淺壹腳地踩著松軟的淤泥往前走。祖父快走到坑塘中央時,水已經齊腰深了,這時他把麻捆兒丟到了水裏。

如此往返數趟,祖父終於把壹車的麻捆全部拉到了坑塘中央,壹壹橫豎垛好,用麻繩捆紮結實,並搬來幾塊大石頭壓在麻捆之上。

最後壹次下水,祖父手裏拿著木橛和錘子,躬下身在水裏摸索著將長長的木橛楔進麻捆裏,以防止麻捆在水裏漂浮遊動。

如此壹番忙活,上了年紀的祖父有些吃不消,瘦骨嶙峋的身體開始瑟瑟發抖。

祖母關切地問他礙事不礙事,祖父滿不在乎地說,沒啥事,就是凍哩吃不住,妳先回去做飯,我把這幾塊石頭壓上去就走。

由於麻稈體態輕盈,質地疏松,比重小,沈入水底後很容易漂浮起來,有時候即便壓了石頭楔了木橛也無濟於事。

為了萬無壹失,有經驗的農人還會用鐵鍁從坑底鏟出淤泥蓋在麻捆上,此舉能夠讓麻桿乖乖地呆在水底,即便是坑塘的水位下降壹些也不至於露出水面。

而過上壹些時日,那些腹中空空的麻稈喝飽了水,體重陡然增加,自然會老老實實趴在水底壹動不動。

3,漚麻時節整個村子都彌漫著壹股子難聞的臭味

在昔日的鄉間,農人們壹代代都是采用這種古老的傳統工藝漚麻,沒有任何輔助手段,完全靠自然發酵。

當然,這種原生態的漚麻方式給坑塘水質帶來的汙染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我的記憶中,麻捆沈入水底後,三五天的工夫,壹塘盈盈碧水就起了變化,先是咕嘟嘟向外冒泡,繼而水面上漂浮著壹層綠色的泡沫,水質也由清變濁,隨著時間推移,麻桿在坑塘深處得到充分發酵,繼而散發出壹股子濃烈的腐爛臭味,摻雜著臭腥泥的獨特氣味,被風壹吹,彌漫在大街小巷的空氣中,撲入鼻孔,鉆進衣服,久久不散。

漚麻的這段日子,除了刺鼻的惡臭讓村人們難以忍受備受煎熬之外,也讓坑塘裏的生靈遭受了壹場災難,那些鴨啊鵝啊都躲得遠遠的,唯恐避之不及,至於平時習慣於就近在坑塘裏浣洗衣物的村婦們,也舍近求遠把陣地轉移到了村前清淩淩的河邊。

如若天氣晴朗,漚麻的時間頂多也就是半月二十天。

不過,最後幾天往往是關系漚麻成敗的節骨眼,農人們心裏裝著事,在家裏坐不住,幾乎每天都要下水察看壹番,不敢有絲毫麻痹大意。

農人們心知肚明,麻漚得生了,不容易剝下來;漚過頭了,又影響麻的成色。

不過,判斷麻是否漚成,經驗豐富的農人們也總結了不少“土辦法”,譬如下水用手壹摸,麻皮已經發軟,或者輕輕用手壹撕,麻皮脫落下來,說明麻漚成了。

在經歷了壹次次掩鼻而過的短暫窒息後,農人們終於盼來了出麻這壹天。

在水裏泡透漚成了的麻桿比原來沈重了許多,村人們顧不得刺鼻的惡臭,跳入渾濁的水坑,彎下腰將壓在麻桿上的石塊搬開,拔掉木橛,清理掉附著在麻捆兒上的汙泥,而後壹趟趟把麻捆兒從水中推到岸邊。

此時,那些在坑塘邊翹首以盼的家人,拉的拉,拽的拽,將濕漉漉的麻捆兒拖拉到附近的空地上。

4, 用手剝麻並不累,卻很臟

接下來,就開始忙活著剝麻了。

麻皮在水裏浸泡了多日,變得軟軟綿綿的,用手剝起來並不累,卻很臟,光那壹股子臭味就能熏倒人。

拋去臭氣熏天不說,麻在坑塘的汙泥中自然發酵,周身上下挾裹著烏黑的淤泥和汙漬,很容易弄臟衣服。

村婦們都事先換上了平時難得壹穿的破爛衣裳,深秋的天氣雖說有些涼意,但尚不寒冷,那些男勞力們幹脆赤膊上陣,穿著大褲頭,光著脊梁,倒也免去了事後浣洗衣物的麻煩。

農人的智慧總是無窮盡的,即便是剝麻皮這樣壹個並不復雜的環節,也能夠巧妙地想出好點子。

譬如,在剝麻人面前伸手可及的地方,往往會楔上壹根壹尺來長的木橛。妳可別小看了這個其貌不揚的家夥,它的出現讓剝麻的效率提高了好幾倍。

剝麻的村婦往木墩兒上壹坐,男人們隨便找塊磚頭墊在屁股下,或者直接往地下壹蹲,順手拿起壹根麻桿,熟練地在麻根處撕開壹個豁口,然後壹手握住麻桿,壹手拽住麻皮,將麻皮和麻桿的連接處往木橛上壹套,雙手用力往懷裏壹拉,隨著刺啦壹聲脆響,麻皮迅疾剝離了麻桿。

借助於壹根小小的木橛,整個剝麻的過程顯得幹脆利落,壹氣呵成,而且采用此法剝下來的麻皮較為完整,品相也好。

松軟的麻皮從麻桿上剝下來後,壹團壹團亂蓬蓬的,捋直後被紮成壹把把兒,碼好放在壹邊,等著壹會兒涮洗。

5,洗麻也是壹個不折不扣的力氣活兒

洗麻也是壹個不折不扣的力氣活兒,不僅出勁大,而且在冰涼的水塘裏壹站就是半天,非婦女孩童所能為,基本上都是男勞力們的專利。

洗麻也有講究,剛剝好的麻皮亂糟糟的,不能眉毛胡子壹把抓,亂洗壹氣。

面對壹窩亂麻,站在水塘中的男人先解開捆紮的繩子,使勁抖擻開,把裏面挾裹的臟物碎屑揀出來,然後抓住壹頭,像浣洗衣物般,用力地在水中來回涮洗,洗了這頭洗那頭,直到麻皮表面附著的臟汙全部去除,再照舊重新紮好。

畢竟村裏村外坑塘少,而種麻的人家又多,往往是天不亮就有人家去洗麻,各自占據壹片水域,像趕流水集似的,總早到晚沒有斷過人,把壹塘死水攪拌得風生水起。

壹把把兒原本汙濁骯臟的麻皮,在農人們壹雙雙粗糙大手揉搓下,再經過在水中壹遍遍蕩洗,褪去了醜陋不堪的偽裝,露出了雪白潔凈的本色,讓人愛不釋手,心生喜愛。

白花花的陽光下,農人們在樹與樹之間扯起了壹道道麻繩,將涮洗幹凈的麻皮壹把把兒解開,搭在繩上晾曬,有風有日頭,三兩天的功夫就把麻皮曬成了蓬松松白生生的麻紕。

6,麻的渾身上下都是莊稼人的寶

麻看似弱不禁風其貌不揚,卻渾身是寶用途極廣,和農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須臾不離。

洗凈晾幹後的麻皮色澤白亮,柔軟堅韌,散發著淡淡的清香,經過簡單加工處理後,麻皮變成了麻紕,即麻纖維,用簡易的器具或者直接用手便可搓制成繩。

這些或粗或細的麻繩彈性小,承重大,堅韌耐磨,防蟲防黴,且不怕水浸日曬,壹旦走入農家生活的角角落落,便承載著歲月的艱辛,連接起生存的希望,持續用上數年都不會斷裂,把柔中帶剛的品質和隱忍內斂的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揭掉了麻皮的麻稈,質地很脆,壹掰就折,卻也是農人們愛不釋手之物。

在鄉間,麻桿是上等絕佳的柴火,也是理想合適的引燃物,燃燒不冒煙,點火不易滅,不嗆人,火勢旺,火頭硬,是燒鏊子烙烙饃的好燃料。

壹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麻這種作物早已銷聲匿跡於故鄉的田野,麻繩在生產生活中漸行漸遠,麻制品被更多的物品所取代。 但昔日村莊之外那壹片片郁郁蔥蔥的的麻地,以及村人們起早貪黑漚麻、洗麻的那段艱難歲月,卻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消逝而模糊和淡忘,反而愈來愈清晰,生動,壹次次出其不意地闖入我的夢境,幻化為壹生壹世的記憶和揮之不去的鄉愁。

  • 上一篇:農歷大年初三當地有哪些習俗?
  • 下一篇:12策劃線上活動的常用創意方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