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最早的巧克力食用考古證據發現於公元400年。
美國研究人員在6月5438+0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的分析技術,在陶瓶中發現了制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的獨特化學成分特征。
古代印第安人將可可果磨成粉末,與玉米粉和辣椒粉混合,做成微苦的面糊,做成日常食品。
到14世紀,墨西哥人在可可粉中加入糖、香草等香料,制成壹種香甜可口的硬糖,這就是巧克力的雛形。
直到17世紀,巧克力才傳入歐洲。
歐洲人不僅學會了制作巧克力,還大膽創新,大大改善了巧克力的口感,從而奠定了歐洲巧克力的卓越聲譽,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巧克力出口地。
在歐洲眾多的巧克力生產國中,德國巧克力無疑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德國人依靠先進的技術設備和雄厚的資金生產出質優價廉的巧克力,暢銷全球。
其中,美可心巧克力是最重要的壹種。就像德國的另壹個傑作大眾壹樣,美可心巧克力以其可靠的質量和真實的價格成為世界第六大著名巧克力。
巧克力德國人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出口國之壹,每年向世界上65,438+0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售40萬噸巧克力。
德國也是巧克力的消費大國。
據統計,每個德國人每年消費10-15公斤巧克力。
在德國的超市裏,經常可以看到國內市場很少見甚至沒有的500G和1000G的巧克力棒。
美可心巧克力充分體現了日耳曼民族的特點:傳統、嚴謹、執著追求完美、與生俱來對技術的不懈追求。
美可心巧克力創始人英霍夫先生研究發明了世界上第壹臺液壓研磨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這壹創舉宣告了巧克力“機械化生產”時代的開始,為德國成為巧克力王國奠定了基礎。
由於其先進的生產技術,美可心巧克力不僅質量高,而且價格低。
雖然是德國進口的,但是價格和國內合資生產的不相上下。
巧克力怎麽吃巧克力原本是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如今,雖然巧克力隨處可見,但它已不再是稀罕物。但是,如果妳不知道怎麽吃,怎麽咽,那只能說是暴力的東西。
品嘗巧克力時,我們也講究“色、香、味”。
顏色。
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豆,自然它的顏色是棕色的。
如果可可脂含量高,顏色會更深,就像美可心苦巧克力;如果乳制品含量比較高,顏色會淺壹些,就像美可心牛奶巧克力壹樣。
但是,記住壹點:好的巧克力是有光澤的。如果妳拿壹塊高質量的巧克力,它會在妳手中發光!不信,打開壹盒Mexin巧克力試試。
太好了。
就像好的凍頂烏龍,喝之前壹定要聞壹聞香味,香味會突然進入妳的鼻腔,在周圍流連忘返,繼續加深,直到沁人心脾。
巧克力也是。
懂巧克力的人永遠不會放棄這種香味,因為在巧克力進入口腔之前,這已經是壹種享受了。
巧克力發展編年史公元前4世紀,瑪雅人開始種植可可樹。
公元前10世紀,阿茲特克人在從墨西哥南部到危地馬拉的廣大地區種植可可樹。由於產量小,可可豆在當時的阿茲特克王國作為貨幣流通。
1502年,克裏斯托弗-哥倫布乘坐“聖瑪麗亞”號第四次登陸美洲,第壹次將巧克力帶回歐洲。
1527年,埃爾南·科爾特斯爵士(Sir Hernan Cortes)正式向西班牙宮廷推薦巧克力,使其成為宮廷豪華宴會的奢侈品。
1585年,第壹批可可豆從韋拉克魯斯(現墨西哥港口)運到塞維利亞(塞維利亞西班牙港口),拉開了歐洲巧克力貿易的序幕。
65438-0606年,西班牙人安東尼奧·卡萊蒂從美洲貿易歸來,途經意大利,將巧克力傳入都靈、佩魯賈和威尼斯,成為巧克力的“聖地”。
從65438年到0609年,在黑暗的宗教裁判所時期,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猶太人在法國和西方交界的巴約訥避難,巧克力進入了法國人民。
公元1660年,西班牙公主瑪利亞·特蕾莎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訂婚,女王將壹盒裝裱精美的巧克力作為定情禮物獻給太陽王。
此後,巧克力迅速征服了巴黎和其他歐洲城市,成為歐洲人最喜愛的食物和飲料。
1671年,巴黎巧克力商人David Caillou在L'Arbre-Sec街開設了法國第壹家巧克力店。
1657年,法國巧克力商人到達倫敦,在Bishopsgate和Queen's Head Alley的壹個房間裏出售巧克力飲料,於是壹種新型的俱樂部誕生了。它們被稱為“巧克力屋”和“咖啡屋”。
其中最著名的“懷特俱樂部”後來成為著名的紳士俱樂部。
1674年,倫敦壹家名為咖啡磨坊和香煙的商店出售壹種叫做西班牙蛋糕的固體巧克力。
這種產品的吸引力如此之大,以至於歐洲的巧克力制造商都模仿它。
1765年,John Hannon和JaBakermes博士在馬薩諸塞州的多切斯特建立了美國第壹家巧克力工廠。
1819年,Jean-Louis Cailler在意大利學習巧克力制作工藝後回到瑞士,在日內瓦湖畔的Vevey建立了巧克力工廠,並於1830年推出了“純加拉加斯”和“中甜”巧克力品種,建立了瑞士的“巧克力王國”。
1824年,約翰·加德布利在伯明翰開了壹家食品店,賣巧克力飲料和可可。
1831年,阿隆索·內格爾在西班牙最大的港口城市阿特蘇裏開設了第壹家“迪奧莎”巧克力店。
170多年來,“迪奧莎”的球形和三角形夾心巧克力棒、巧克力蛋糕和飲料作為巴斯克文化的象征壹直延續至今。
1831年,吉百利建立了自己的工廠;1854年,吉百利獲得了英國王室的聘書——維多利亞女王的可可和巧克力特別供應商。
吉百利聞名全世界。
1866年,亨利·內斯特成功制備了幹奶粉,並與同時期在美國發明的煉乳相結合,壹種名為“加拉-彼得”的牛奶巧克力棒誕生了。
1878年,“雀巢”牛奶巧克力獲得巴黎國際展覽會金獎,獲得空前成功。
1912年,比利時人讓·紐漢斯發明了各種軟核巧克力(杏仁、牛軋糖、果味奶油)。
1925年,福裏斯特·馬爾斯在美國用不同的方式發明了三明治巧克力棒,這兩項發明產生了我們現在知道的龐大的巧克力糖果零食系列。
……
根據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故宮)清朝的記載,巧克力在300年前(康熙四十四年)就進入了中國。
那麽誰吃了第壹塊巧克力?
1705年,教皇XI派遣特使多羅到中國傳教。
第二年,多羅去了北京,住在紫禁城。
康熙皇帝對西方文化非常感興趣。每次外國人來中國,都要和他見面,了解西方的政治、科技。
多羅這次來北京,自然是見面聊。
7月2日,負責接待和照顧多洛日常生活的武英殿主任何向多洛轉達了康熙皇帝的“意思”。
多羅立即“遵命”,向康熙皇帝贈送了壹些西方珍寶,其中壹件裝有150塊巧克力。
五營店的店長何模仿西方的吃法,由工匠制作了壹套銀餐具,還專門用黃楊木做了拌制的標誌。
他從150塊巧克力中挑選了50塊,放在壹個特制的柳條盒裏,和自己的紀念壹起贈送。
康熙帝看了看呈上來的器皿、巧克力、奏折,命仆從立即制作。
只見仆人小心翼翼地取出兩塊巧克力,放在銀壇子裏,倒上滾燙的玉泉水,加了糖,微微攪拌,倒入雙耳玉龍杯中。
頓時,壹股奇怪的香味彌漫了整個房間,就連外面的小太監也在不停的咽口水。
康熙皇帝拿起杯子,看到裏面黑乎乎的湯,就皺起了眉頭。
聞壹聞,抿壹口送到嘴邊:苦中帶澀,澀中帶甜,這是什麽味道?周圍的人看到康熙皇帝皺著眉頭都有點緊張。
看他又喝了兩口,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嘴角露出微笑,才覺得釋然。
“原來,外國人天天喝這種東西,哪裏有我們龍井茶喝!啊哈哈”康熙皇帝開懷大笑。
周圍的人紛紛附和,哈哈大笑。
“不過,外國人喝這種東西也說得通……”康熙帝看了壹眼賀的奏章,馬上開始寫批示,“味甘,味苦,性熱,卻沒有寫它有什麽好處,治什麽病,不完善。我在努力再問壹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