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措施與對策

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措施與對策

保護生態地質環境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建設三江平原、優化生態地質環境的重要內容,是我們這壹代人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因此,針對生態地質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全面提高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搞好三江平原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為此,提出以下具體而深入的措施和對策。

第壹,加強地質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大家要樹立憂患意識。

要充分發揮宣傳媒體和科普活動的作用,加大地質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廣泛宣傳保護三江平原生態地質環境的重要性,深入傳播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意義和科研價值,在全社會樹立保護地質環境的緊迫感,把增強環境意識納入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範疇,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讓人們關心、參與和監督生態地質環境保護。這是搞好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證。三江平原要有直接服務於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咨詢、設計、施工、研發機構、企業和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學校應該開設這方面的學科、專業和壹些課程。學校要向社會輸送環保行業的專業人才,滿足生態地質和環境保護方面的人才需求。要成立環保人才培訓中心,加強對青少年的環保教育,掌握壹定的環保知識,出版發行更多的環保知識宣傳資料,還要成立這方面的專門機構,作為對公眾進行生態地質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的中心。建議加強以三江平原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視頻、電影、電視劇的制作。通過這些手段,讓群眾接受更加生動直觀的教育,了解三江平原,熱愛三江平原。

20世紀是壹個瘋狂破壞生態地質環境的時代,所以21世紀應該是壹個深刻反思的時代。應該承認,21世紀也給人們提供了壹些反思“發展”的機會。問題是,歷史是否給人類留下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三江平原在生態地質環境被徹底破壞之前,還有機會找到有效的拯救方式?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充滿憂慮的21世紀伊始,我們必須停止倉促發展的破壞性腳步,反思剛剛逝去的歷史所給出的壹系列難題。令人擔憂的是,歷史不允許我們回避和推遲這種反思,因為任何回避和反思都可能使我們失去再次拯救三江平原的機會和希望。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壹個表面上看起來極其美好的生態地質環境,其退化和消失往往是迅速的,這壹點已經被地球和人類歷史的變遷反復證明。所以,真正的悲劇往往在於,自然界有憂患而人無憂患意識,有危機而人無危機感。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樹立壹種緊迫感。

二、協調人與生態地質環境的關系。

人類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影響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擊也相應的更加深入和頻繁。由此引發的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復雜性引發的生態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復雜。這些都是人與自然不和諧造成的。而這種不和諧是由人類各種活動之間的不和諧造成的。因此,三江平原任何客觀決策都必須考慮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平等共存,不能只考慮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或“自由占有”,而忽視人類對自然的義務。

可見,要研究人類的各種活動,以及如何與自然界的物質運動相協調,以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爭取最大的客觀利益和長遠的物質利益。當代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並不取決於單壹因素的作用,而是取決於所有社會因素和生態地質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探索各種生態地質環境因素的內在聯系和運動規律,特別是提高人們調控各種因素、協調社會因素與生態地質環境因素的能力,是實現整個社會順利發展、提高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關鍵。這樣,衡量和判斷現代人類的壹切活動、計劃和發展目標是否適度、適當、適宜、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維護人類的生態地質環境,爭取最大的客觀利益和長遠的物質利益,關鍵是看壹切活動、計劃和發展目標是否與生態地質環境整體保持協調發展。

第三,正確處理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主要表現之壹,是當前關系到人民生活的頭等大事。發展才是硬道理。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生態地質環境保護不僅關系到當代人,也關系到子孫後代的利益,是壹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它是基於當代人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使人類的生存空間變小,生活質量降低,生存的物質基礎動搖。人類歷史的發展始終是壹個利用生態地質環境資源的過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產力系統的運行和經濟發展的過程,是人類在壹定的自然地質環境中所從事的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即人類與地質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信息交換與轉化,使之成為財富,並保持兩者之間動態平衡的過程。可以說,近幾個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是以資源破壞和環境惡化為代價的。因此,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之間存在矛盾。其實,發展和保護不是對立的,而是矛盾統壹的兩面。保護包括保存、保存、維護和可持續利用,它不是簡單的靜態,而是可持續發展的壹部分。同時,發展反過來又為保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保護是為了發展,發展促進保護,這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本質是在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充分保護每壹處地質遺跡,並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方法論的進步,充分深入地發掘其潛在的、未知的和全部的利用價值,為人類發展服務。因此,在生態地質環境保護過程中,應體現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局部與全局相結合、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的原則,促進生態地質環境的可持續利用,而不是只保護不利用,更不能掠奪式開發利用而不保護和恢復。我們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規範我們自己的行為準則。因此,人類必須考慮發展與資源、生態與環境、人口與發展、自然與環境之間的平衡。不能只考慮經濟發展而不考慮資源、環境、生態、人口的變化;還要考慮經濟效益和生態、社會、環境效益的最佳結合。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應遵循生態地質環境效益最優、生態平衡、資源可持續利用或循環利用的原則,建立和完善生態經濟系統的科學理論,將社會再生產視為壹個完整的生態、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研究制約生產發展的各種社會因素,也研究各種自然生態因素。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生態地質環境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穩定基礎。只有在保護地質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地質環境保護、資源合理利用和經濟建設應同步規劃、同步發展,以協調地質環境保護、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利益的統壹。總之,良好的地質環境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社會進步和經濟快速發展;惡劣的地質環境給人們帶來了危害,造成了經濟損失,抑制了經濟發展。因此,人類豐富多彩的經濟生活和完善的生態地質環境應該是協調統壹的。

四、做好生態地質環境規劃服務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來,三江平原建設了大量工程,包括大型和特大型工程。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該地區的許多項目具有長期和重復的調查,有些項目未經規劃和調查就盲目建設,甚至在建設後,造成新的生態地質環境問題或後患無窮。三江平原基本上還是大農業區。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大量的工程需要建設,有許多生態地質和環境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隨著工程建設的發展和需求,也迫切需要做大量的工程和環境地質調查,以便為工程和環境的規劃、設計和運行提供生態地質環境依據。這項工作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地質工作,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事實證明,相關專家的科學研究、調查和論證,不僅可以為環境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和行動範例,還可以為環境保護的實施提供建議,提供盡可能多的生態地質環境信息,以結合建設規劃。從規劃的角度來說,還有就是如何在規劃中利用這些地質資料。這項試點工作在少數城鎮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三江平原土地開發是國家重點工程之壹。根據國家計委和原地質礦產部的部署,開展區域內主要城市、礦區和通商口岸的水力環境論證工作。其目的是論證區域規劃目標實施的適宜性,為地質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提供對策建議,為國家重點工業區、礦區和邊境口岸建設提供近期和遠期宏觀依據。這是壹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可以從區域的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分布、經濟發展現狀、規模和方向入手,進而研究水資源的開發與管理、生態地質環境的質量與容量、環境地球化學、環境評價方法、生態地質環境的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統的應用、環境預測等。

五、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生態地質環境管理。

目前,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和收益,很少考慮環境汙染和生態平衡破壞帶來的負面經濟效應。他們有意無意地把自己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轉嫁給了社會和國家。然而,市場機制本身不能減少環境汙染和破壞,因此,市場經濟迫切需要加強環境管理。要制定政策,明確生產發展過程中誰汙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向排放汙染物的企業或單位收取環境補償費,運用法律、法規、政策、行政和經濟手段,對企業和社會中各種破壞環境、破壞資源的行為進行嚴格監督管理。此外,三江平原地方政府引導和調控不足,市場發育不成熟,條塊分割,地方保護和行政封鎖,對生態地質環境造成了更大的破壞。市場機制管理分散,系統運行效率低。生態地質環境是人類環境的組成部分,生態地質環境管理是環境管理的壹個分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需要強化政府職能的作用,這就是* * *。生態地質環境管理也有其自身的特點。這個特色不能沿襲舊的傳統方法,必須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機制。我們必須適應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和對外開放的新環境,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和三江平原市場需求的新變化,運用市場機制,按經濟規律辦事,變資源開發為市場開發,以生態地質環境治理為控制,充分挖掘三江平原的潛在優勢和發展優勢,選擇合理的發展模式,實現三江平原的跨越式發展和趕超戰略。只有這樣,才能在從宏觀到微觀的整個決策鏈中保證生態地質環境的和諧。

六、加強三江平原水文地質調查。

三江平原水文地質調查現狀是工作程度較高,1∶50萬、1∶2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基本覆蓋全區,但不同地區工作精度不平衡,部分地區水文地質調查僅達到1∶50萬精度。比例尺為1 ∶ 5萬或更高精度的綜合、城市、工業、礦山供水調查和農田灌溉供水調查只在市區、郊區、重要農業縣和缺水幹旱地區進行。

在上述調查和勘探成果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前後相繼開展了區域和流域地下水資源計算和評價工作。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其重要水文地質參數、開發利用狀況和補給邊界與實際地下水形成條件,即補給、徑流、排泄和開采狀況存在較大差異。

90年代以後,部分地區很少開展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僅零星開展城鎮、礦山、礦井供水水文地質調查。現有的勘察、評價和研究工作不能滿足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對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調查和評價的需要。

近20年來,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工業特別是農業用水量大幅增加,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近年來,許多大中城市夏季生活用水嚴重不足,限時供水通過提高水費來限制。由於幹旱缺水,許多地區的農田產量大幅減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就地下水而言,由於水田、旱田灌溉面積大面積增加,地下水開發強度加大,導致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動力場劇烈變化,部分地區水質發生重大變化。區域地下水資源過度開采,造成佳木斯、建三江等城市地下水漏鬥下降,地下水開采不合理,沼澤濕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隨著蘿北等地旱情加重,人畜飲水異常困難,嚴重幹旱加速了荒漠化進程。

通過水文地質調查、勘探和評價,主要解決三江平原地下水資源的開發潛力,為農業灌溉用水提供依據。為了解決嚴重缺水地區的供水方向和前景問題以及深層和淺層地下水資源的潛力問題,同時,水資源的聯合調度、含水層系統的劃分以及厚含水層地下水資源的開采需要提上日程。必須查明資源基礎、供應、儲存資源、可開發利用資源和潛在前景。

在查明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地下水資源、擴大開發潛力研究的過程中,應壹並考慮相關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如地下水超采降落漏鬥的恢復即人工回灌、地下水調節水庫示範工程、土地沙化、荒漠化、沼澤濕地退化和不合理開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汙染治理等。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調查和評估應該是全面的,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需要。

七、加強環境地質調查

全球經濟,包括中國的經濟發展,都與資源、環境和人口問題密切相關。正是這種快速發展,使得資源、環境、人口問題越來越突出。就地球科學中的地質環境學科而言,資源與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地球科學家的重視,地球科學與環境學的聯系擴大了地質環境的範圍。因此,環境地質調查對社會經濟發展更為必要。

三江平原環境地質調查起步晚,工作程度弱。環境地質調查,除了調查環境地質條件外,重要的是評價各種環境條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積極和消極影響。要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要求對黑龍江省及三江平原部分縣(市)、農場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劃和區域規劃的發展戰略進行戰略環境評價(SEA)。這些調查包括城市環境地質、農業環境地質和礦山環境地質。就自然單元而言,有山地、平原、階地、河漫灘、古河道地區環境地質、沿河兩岸環境地質等。總體來說還是生態環境地質學。這些不同類型和單元的環境地質條件在自然狀態下各有利弊,在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地質條件下也各有利弊。摸清環境地質的基礎條件,利用和改造其利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迫切。由於缺乏調查研究,對這些情況和問題只能從概念上和宏觀上進行壹般的認識和理解,對其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還知之甚少,對其國民經濟的直接影響和潛在危害還很膚淺。因此,環境地質調查仍是下壹個“十五”和中長期水利環境工作的重點,區域、流域、行政區劃、區域和專題調查勢在必行。只有找出這些條件和問題,加以利用和轉化,減少制約因素,利用有利條件,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八、加強地質災害調查。

三江平原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基地,壹些礦山已有多年的開發歷史。然而,對於采礦中的許多問題甚至災害以及由人類工程管理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其他地質災害的調查卻很少。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保護和治理缺乏短期和中期規劃,滯後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反映不當。三江平原地質災害突出,雙鴨山、鶴崗煤礦采空區塌陷、塌陷、地面變形、露天開采引發的滑坡、瓦斯爆炸、冒頂、地壓、煤層自燃、礦井湧水等地質災害突出。還有大量采砂淘金采石取土造成的其他災害。除了上面提到的災害,還有礦震、巖煤、尾礦、土地破壞等其他環境地質問題。除了規模大、危害嚴重,壹些老礦已經關閉或即將關閉。閉坑後,礦山環境和礦山災害更加突出,給社會帶來不安全因素,制約和損失了礦業城市的經濟發展。

山區森林植被的破壞為泥石流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發展創造了誘發條件。在強降雨的誘發條件下,泥石流頻繁發生,具有群發性和多發性,危害嚴重。

隨著城市建設、交通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山地城市、交通幹線邊坡穩定性、滑坡和崩塌等地質災害日益突出。

農業地質災害包括黑土變薄、有機質減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漬化、旱澇、凍融等。區域地質災害包括地貌破壞、洪水、界河崩塌、水庫滲漏、生態破壞、地震、活動斷裂等。其他地質災害包括“三廢”過度排放;臭氣熏天,汙水橫流,廢渣堆積如山。

因此,地質災害的調查和評估將是保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壹項緊迫任務。調查和評估的目的是預防、避免和防患於未然。進而采取對策,進行治理,同時建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保持三江平原生態地質環境的良好狀態。

九、建立三江平原生態地質環境監測網站

目前對區域地質環境的監測僅限於地下水位和水質的監測。20世紀80年代初,該地區建立了地下水動態觀測站,後更名為環境地質站。但其工作範圍仍僅限於地下水的觀測,且僅限於佳木斯市區和部分農場。區域內不同區域水文地質單元和主要行政區基本沒有監測網。地下水發育強烈、環境地質問題突出的地區雖然加強了網點布局,但網間距遠未達到要求,監測手段基本處於原始狀態。沒有精密儀器和自動連續觀測數據,遠遠不能滿足經濟建設、水資源評價和開發利用的需要。

隨著地質項目的市場化,國家計劃投資減少,初具規模但十分薄弱的地下水監測網絡因資金匱乏而受到沖擊和削弱。相當壹部分網點不復存在,監測質量難以保證,監測周期增加,監測數據不完整。調查、評價和指導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的數據日益減少,遠不能適應水文地質調查評價、地下水合理利用規劃和地質環境保護的需要。

地質環境調查評價所需的其他類型的監測工作,特別是地質災害監測網,基本上是空白,有的只有個別市、礦、企業出於自身需要而設置的監測點。建立和完善地質環境監測網絡,主要監測地下水和地質研究條件的演變,獲取系統信息,為地質環境調查、地下水資源評價、指導科學合理開發地下水和保護地質環境提供充分的信息滿足和保障。地質災害監測網絡的建立也是實施地質災害預警的必要條件。

據此,應恢復、補充和完善地下水監測網,並將地質災害監測網的建立納入計劃並加以實施。這些網絡的建立要考慮不同的地貌單元、不同的水文單元和不同的含水層;要考慮地下水形成的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如地下水分散開采區、地下水超采區等地下水開采程度不同的區域,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發區。

要在三江平原建立生態地質環境監測站,在市縣農場建立生態地質環境監測分站。對於有特殊問題的地方(如礦泉水、地質災害),可以設立專門的監測站。主站負責組織三江平原生態地質環境監測,匯總三江平原生態地質環境監測數據和信息,建立三江平原生態地質環境計算機數據庫和信息處理中心。各分站負責轄區內市縣農場生態地質環境監測。各專業部門也要建立相關的專業監測網絡。國土資源部門需要整合三江平原生態網絡,形成統壹的生態地質環境監測網絡,並投入運行,開展預測預報工作。區域地質環境監測網的建立和獲取的信息將在服務方向上社會化,能夠滿足社會和國民經濟各領域、各部門的需要。

地質災害防治是壹項多部門、多專業的綜合性工作,涉及地質、氣象、城建、環保、水利、地震、交通等專業系統信息的疊加,覆蓋面廣。在電子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推動下,將遙感技術、微電子技術、同位素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於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建立地質災害數據傳輸網絡和防治指揮系統,捕捉災害預警信息,加強部門間的信息交流,提高預報成果的水平和質量,逐步形成社會防災能力,達到減輕地質災害的目的。

  • 上一篇:關於在小學開設音樂小專題的報告
  • 下一篇:幼兒園日誌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