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馬太受難記》簡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壹生受雇於人,勤奮工作,死後煙消雲散。他是壹個虔誠的信徒,經常被認為是最偉大的宗教作曲家。隨著屍體的下葬,這件事很快就被遺忘了。他什麽都沒留下,只有他的巨幅音樂作品(大約75%是宗教作品),而且很快就消失了。他的妻子靠救濟金生活,最後死在了濟貧院。他八歲的女兒生活動蕩,晚年被貝多芬解救。在他去世很久以後,只有少數人知道萊比錫有壹位名叫巴赫的老管風琴師。他傳世的傑作《勃蘭登堡協奏曲》手稿估價40芬尼,這只是壹堆廢紙的價格。然而,人類藝術的歷史證明,巴赫永遠令人難忘。
巴赫的音樂是跨越聖詠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乃至巴洛克時期的大師,也是古典主義時期的起點。啟蒙精神在他的音樂中表現為對信仰的崇敬,對生命的眷戀,對生命的熱愛。他創作的教堂音樂《馬太受難曲》是壹部充滿對人類熱愛的史詩作品,代表了巴赫宗教音樂的最高成就之壹,被稱為“現存宗教音樂的巔峰”。
馬太受難記寫於1724年至1727年之間,根據聖經中耶穌受難的敘述寫成。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個分鏡頭。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有35首歌,描述了耶穌被門徒出賣,最後被捕的過程;第二部有43首歌,描述了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被埋葬的場景。
1這壹段就像是壹場悲劇的前奏,展現的是耶穌受難的場景只是在街頭遊蕩;第72節營造了耶穌的悲情氛圍,將這場宗教悲劇推向高潮。最後的第78個partite是二重奏,就像第壹個partite壹樣,自始至終回蕩,但悲傷的感情不再強烈,所有的痛苦都變成了平靜的祈禱,“安息吧!安息吧,妳這疲憊的聖體!”
提起巴赫的《馬太受難記》,人們自然會想到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家門德爾松,是他讓這部失傳了壹個世紀的傑作重見天日。據門德爾松的傳記作者說,門德爾松有壹次陪妻子去壹家肉店買肉。屠夫的妻子過去常常用壹本黃色的舊樂譜手稿包香腸。回家後,門德爾松仔細看了樂譜的內容,發現很不錯,於是跑回肉店買了所有的包裝紙。這是馬太受難記遺失的樂譜。經過研究,我意識到這是壹部偉大的作品,於是門德爾松克服重重困難,指揮了這部作品的演奏,掀起了演奏和研究巴赫的熱潮。
門德爾松演奏《馬太受難記》的確是音樂史上的壹件大事,但“從肉店找到手稿”的情節純屬虛構,更何況大銀行家的兒子會不會去肉店。當時門德爾松根本沒有結婚,這個情節是傳記作者為了增加戲劇效果而發明的。
門德爾松在安排演出《激情》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障礙。他擠過人群,終於上演了,但這是事實。因為當時巴赫的價值還沒有實現,而門德爾松還太年輕,才20歲。人們懷疑他的價值判斷,擔心他能否駕馭400多人的龐大表演團隊。1829年,《馬太受難記》終於上演了,距離巴赫寫這部作品正好壹百年。這次演出後,巴赫復活了,成立了巴赫學會,對巴赫的作品進行搜索、整理和研究。到目前為止,已經通過研究發現了1000多部巴赫的作品,但是大量的手稿沒有找到。巴赫背後發生過多次戰爭和動亂,完全不可能找到所有這些作品。就激情而言,我知道巴赫寫了五本書,現在僅存《約翰的激情》和《馬太福音的激情》幸存。
巴赫《馬太受難記》的內容
馬太受難記的內容取自新約馬太福音。馬太福音講述了耶穌從出生到被殺再到復活的人生經歷。聖經中有四部福音書,分別是馬太福音、凱爾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四部福音書的內容大同小異,都談到了耶穌的壹生、工作、救贖、謀殺、復活的全過程。和中國的《左傳》、《公羊傳》、《轂梁傳》是壹樣的。
《馬太受難記》描述了耶穌被背叛、被折磨、死亡和復活的情節。音樂規模很大,用了三個合唱團,兩個各有65,438+07件樂器的管弦樂隊,兩個管風琴,加上獨奏者和獨奏樂器。《馬太受難記》雖然有壹定的情節,但音樂不是戲劇性的情節,而是史詩般的崇高精神。在《激情》中,情節內容由男高音的宣敘調演唱,有點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脫離音樂主體。除了劇情敘述,合唱團和樂隊展開了悲傷的沈思和激動的抒情,歌頌了人類的愛和自我犧牲精神,表達了對人生苦難的關註和對崇高精神的追求。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不是用來舞臺表演的,是用來配合教堂禮儀的,是實用音樂。然而,巴赫在創作《激情》時並沒有遵循宗教音樂的傳統和戒律。他借鑒了意大利歌劇的詠嘆調和朗誦,更多地使用了器樂,用人聲和器樂演奏協奏曲式的比賽,大大增加了音樂的戲劇性和豐富的表現形式。宗教音樂在這裏摻雜了世俗化的內容,世俗化的思想感情以宗教的形式表現出來。當然,教會人士和宗教信徒並不習慣這種音樂。當《馬太受難記》第壹次上演時,有壹件有趣的軼事。當時的記錄寫道:“在壹個貴族的祭壇前有壹些達官貴人和貴婦人。這些人懷著崇敬的心情唱著贊美詩,但當具有戲劇效果的音樂開始時,他們都大吃壹驚。妳看著我,我看著妳,問。壹個高貴的老寡婦說,“孩子們!上帝保佑妳!“我們好像在舞臺上表演歌劇,”。"
巴赫作為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的音樂指揮,為《馬太受難記》的演出而努力。因為音樂結構龐大,需要很多音樂家,他動員萊比錫大學的學生參加合唱,巴赫家族的音樂家都參加了演出。這場演出史無前例,但在萊比錫的這場演出卻沒有任何記錄或評論。巴赫在教堂音樂中摻雜了太多世俗的感情,這種大膽的做法並沒有得到保守的市政當局的呼應。然而,這就是巴赫音樂的價值。
自文藝復興以來,有成就的音樂家壹直在向教堂音樂中註入世俗化的內容。帕萊斯特裏納和拉索首先在聖歌中加入了田園和民間音樂的素材。帕萊斯特裏納羅馬教堂的牧師們甚至不在彌撒時唱祈禱文,而是加上自己即興創作的歌詞。它們的內容與宗教無關,只要它們彼此押韻並且容易編造。到了巴赫時代,啟蒙思潮已經開始活躍,現代科學的建立促使人們更加理性地思考人與宗教、自然的關系。在音樂中,這種曾經“只允許贊美上帝”的藝術形式已經轉向表達人類的世俗情感。巴赫對馬太的熱愛是他的教堂音樂的頂峰。這部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表達了熱情、正義和崇高,歌頌了人類的感情。
猜猜妳有興趣:
1.用平均法介紹巴赫的鋼琴音樂集
2.巴赫簡介
3.古典音樂家巴赫簡介
4.巴赫、勃拉姆斯、貝多芬分別叫什麽?
5.巴赫馬太受難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