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列強對非西方國家實施的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運動的打擊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強權遭到國際社會的唾棄,西方發達國家被迫改變直接殖民統治的老路,采取更加隱蔽和間接的殖民侵略。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對非西方國家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必要時使用軍事手段),將已經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家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使這些國家繼續作為自己的商品市場、原材料產地和投資地,最大限度地榨取財富。國家權力和跨國公司是新殖民主義侵略和滲透的兩大支柱。
新殖民主義的出現
帝國主義是少數宗主國殖民壓迫大多數殖民地和附屬國的世界體系。帝國主義的傳統殖民政策(見殖民主義)主要采取軍事征服和直接統治的方式,在政治吞並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基礎上進行經濟掠奪。同時,帝國主義國家還利用經濟手段對形式上獨立的國家進行掠奪和控制,對它們進行經濟上的“吞並”,而不是政治上的“吞並”。然而,後壹種殖民方式在帝國主義形成過程中並不占主導地位。帝國主義國家主要通過以前的殖民方式奪取殖民地。到20世紀初,世界版圖被瓜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各國壟斷資本利用其在殖民地和附屬國的政治經濟特權,通過資本輸出、掠奪原料、不平等交換等各種超經濟手段剝削這些國家的人民。第壹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統治,許多殖民地和附屬國的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無產階級力量相應壯大。同時,1917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也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鬥爭,使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開啟了舊殖民制度的危機,沖擊了帝國主義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進壹步興起,殖民地和附屬國走上獨立之路。從1945到1980,世界上新獨立的國家有90個。隨著舊殖民體系的解體,壹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亞洲和東歐的許多國家,如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經放棄資本主義制度,轉向社會主義。這些都迫使帝國主義采取新的殖民政策,即承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獨立,主要通過加強經濟滲透和剝削,實現無政治“吞並”的經濟“吞並”。
新殖民主義特征
新殖民主義是殖民主義的壹種特殊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在被迫承認前殖民地及其附屬國政治獨立時,采取間接手段和隱蔽方式進行經濟擴張。另壹方面,也不會放棄各種非經濟手段,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控制。其主要表現為:①政治上,通過提供帶有政治條件的資金援助和培訓代理人,破壞了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獨立性;通過建立不同形式的“聯系”制度,將原本屬於自己統治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納入勢力範圍;制造和利用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繼續維護自己的統治。(2)軍事上,通過提供軍事援助,我們獲得了建立軍事基地和派遣軍事顧問控制發展中國家武裝力量的權利;甚至直接派遣武裝力量幹涉他們的內政。(3)文化上,主要通過傳播西方腐朽思想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文化侵略。
目的
西方媒體批評中國的“新殖民主義”是新殖民主義對外經濟滲透和擴張的重點,主要通過以下渠道:資本輸出國和私人資本輸出是新殖民主義經濟擴張的重要手段。二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通過附加苛刻條件的“援助”,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大量國家資本。比如受援國必須購買援助國的商品,必須為援助國的私人資本輸出提供優惠條件和安全保障,等等。援助項目通常側重於生產和社會基礎設施,為私人資本的直接投資開辟了道路。
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私人資本,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首先投向農業、礦業和石油工業,以維持舊的國際分工,使發展中國家繼續成為發達國家的農業-原料附庸。隨後,跨國公司越來越重視增加對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投資。發展中國家的工業生產雖然有所發展,但有些實際上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外國作坊”,有些是汙染嚴重的工廠,有些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使這些國家再次成為帝國主義農工附庸。與投入其他發達國家的資本相比,帝國主義國家的這種投資不僅可以獲得高得多的利潤,還可以將發展中國家束縛在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中,使其在生產上進壹步依賴帝國主義。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是新殖民主義擴張的另壹個重要手段。發展中國家在貿易上非常依賴發達國家。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主要向發達國家出口農業、礦產品和原材料,大多數從發達國家進口制成品和食品。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控制著當今世界貿易的三分之二。通過壟斷國際市場,它們操縱世界市場價格,普遍提高制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並通過不平等交換剝削發展中國家。此外,發達國家還利用其在國際航運業的壟斷地位,通過為發展中國家的進出口貨物設定高額運費和保險費來獲取高額利潤。
壟斷科技
壟斷現代科技也是當代帝國主義擴張新殖民主義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專利和最新技術都被跨國公司壟斷。世界上80%的技術轉讓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提供的,其中美國約占50 ~ 55%。他們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交流時,總是優先將壹些先進技術轉讓給國內跨國公司在當地的子公司,以便搶占當地市場。在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擴散的技術時,不僅收取高額費用,而且拒絕轉讓關鍵技術,並附有許多不合理的限制性商業慣例,以維持發展中國家在技術、生產和銷售方面的從屬地位。
財政金融壟斷
帝國主義國家還通過壟斷資金使發展中國家在財政上更加依賴它們。主要方法有:①戰後成立的國際金融機構按出資額分配投票權,發展中國家在這些機構中的地位無足輕重;發達國家利用它們在這些機構中的主導地位來加強對國際金融的控制。(2)發達國家利用其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壟斷地位,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進行高息剝削。並利用發展中國家對外匯資金的依賴,通過調整貨幣政策等外匯手段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僅65,438+09,765,438+0和65,438+0,973兩次貶值就造成發展中國家美元儲備損失20億美元。1980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實行高利率、高匯率,使得發展中國家償還外債的利息急劇增加。(3)跨國銀行在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金融實力。他們通過貸款、投資和外匯業務控制壹些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流通和信用體系,並組織國際銀行財團,影響甚至操縱其經濟生活和內外政策。
總之,在當代國際經濟關系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並沒有真正擺脫被剝削和被掠奪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商品銷售市場和投資地,仍然是帝國主義高額利潤的來源。新殖民主義是傳統殖民主義在戰後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延續。形式變了,本質不變。但發展中國家在反帝反殖的共同鬥爭中,壹定程度上抵制了新殖民主義的擴張,國民經濟有了壹定的發展,不再處於無足輕重、獨斷專行的地位。盡管要徹底擺脫新殖民主義統治還有各種艱難險阻,但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新殖民主義特征
二戰後,特別是五六十年代,隨著民族民主國家的獨立,以軍事占領為特征的殖民主義被“新殖民主義”所取代,其特征是:
(1)通過各種附帶不合理條件的“援助”從受援國獲取各種特權;
(2)通過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占領市場,獲取高額利潤;
(3)從發展中國家低價購買原材料和初級產品,並進行不平等交換;
(4)利用技術優勢壟斷技術,轉讓技術時敲詐勒索。
雖然新殖民主義和舊殖民主義采取了不同的統治方式,但其實質是基於金融資本統治的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掠奪、控制和壓迫的關系。
新殖民主義-原因
許多西方學者認為,戰後非殖民化和社會主義運動方興未艾,舊的殖民統治體系已經崩潰。為了維持過去存在於發達國家、國家和非西方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防止它們脫離資本主義軌道,有必要用新的國際關系體系取代日本殖民主義。另有學者對此進行補充,認為此時長期的殖民統治已將非西方國家帶入世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體系不可分割的壹部分,仍處於不發達狀態。因此,西方國家即使不再直接統治他們,也能保護他們的經濟利益。新殖民主義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也有學者從另壹個角度進行了探討,認為許多新獨立的國家很難徹底轉變政治經濟結構,從而為新殖民主義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原因是:他們的支柱產業被外國控制;他們的統治階級願意繼續保持甚至擴大與外資的合作以謀取私利。在這種情況下,新獨立國家延續新殖民主義的階級基礎——帝國主義和地方資產階級的聯盟。
新殖民主義類型
軍事軟殖民
這是流行的殖民方法之壹。世界上壹些大國通過在自己勢力範圍內的國家駐軍、出售軍事武器、聯合軍演等方式進行軍事軟殖民。被軍事軟殖民的國家,往往與軍事殖民國家意識形態相同,但關系不對等,比如美國和日本,中國和朝鮮。通過軍事軟殖民,將殖民國置於被殖民國的控制之下,被殖民國通常擁有更高的優先權,被殖民國只能被所謂的“盟國”所利用。在關鍵時刻,殖民國會以結盟為口號動員被殖民國的軍隊,以達到所謂的戰爭目的。被殖民的國家往往是小國,沒有軍事優勢,所以容易受到別人的攻擊。
科技商品的殖民化
這是現在最流行的殖民方式。發達國家通常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技術,制造出壹些成本極低的高科技產品,高價賣給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牟取暴利,掠奪那些國家的資源!比如CPU,壹個小小的CPU本身,頂多幾克二氧化矽,就能賣到100美金甚至更高!可想而知,這其中涉及了多少貓膩?要知道,100美元可以給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買很多東西!!!可怕的是軟件之類的東西。軟件本身只是壹堆數據。其實壹文不值!但是卻以幾十美元甚至幾千美元的高價賣給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可怕的是遊戲。壹些國家的資本家制作壹些吸引人的遊戲,讓其他國家的人掉進遊戲的陷阱,賺取大量的門票,尤其是網絡遊戲!!說白了,遊戲就是變相的毒品!!還有很多汽車、發動機等高科技產品,都是用同樣的手段。現在更有惡意的,發達國家通過投資在其他國家設立生產基地生產高科技產品,然後瘋狂的尋求回扣。不要試圖竊取別人的科技,大量的知識產權和專利在等著妳!讓妳沒有空間可鉆!!可以說,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在通過這些手段掠奪別人,來維持自己龐大的資源和資產。
貨幣殖民
這是壹種古老的殖民方式。通過貨幣壟斷,比如美元,使其成為世界通用貨幣,對其巨額的美元外流沒有任何幫助,美元外流就會變成資源,比如中東的石油,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家門口,或者成為它在國外享用的工具。而通過升值,比如英鎊,高價值的英鎊會讓整個英國變得富有,擁有更多的資本支配權。這是通過貨幣手段壓榨其他國家!!
文化殖民和商業殖民
因為這兩種殖民方式壹起使用,有雙重殖民效果,所以會放在壹起。不是資本主義,好嗎?為什麽有那麽多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像南美國家,“社會主義”的中國,印度,非洲,俄羅斯,東南亞國家,這就是商業殖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某種手段,會刺激其他國家的壹些壟斷巨頭出現,創造出少數壟斷資本,把這些國家的財富只集中在少數壟斷巨頭手中!那就讓這幾個壟斷巨頭掌權吧!!國家被少數壟斷巨頭控制,人民貧窮,最終淪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殖民地!!!文化殖民更是惡毒。發達國家通過宣傳自己的文化,如個人主義、性自由、黑社會、吸毒、腐敗、現代主義等,破壞別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使自己被同化,人民變得邪惡,不再相信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社會混亂,國家危亡,永難重生!!文化殖民和商業殖民的結合太牛逼了,強國之路萬劫不復!!假設香港,壹個看似繁榮的城市,認為它可以吸引中國人的註意,讓我們以香港為榜樣。事實上,香港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殖民地。沒有自己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業,就有大量的窮人和猖獗的犯罪。真的是黃金寶藏,而且丟了!!
新殖民主義-爭議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學術界的觀點似乎變化不大。比如邱啟華的《現代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和範康的《資本主義興衰史》,對這個問題做了更細致深入的研究,但壹直沒有實質性的改變。範康指出:“新殖民主義是戰後舊殖民體系解體後,帝國主義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對獲得政治獨立的發展中國家所推行的壹種新的剝削和掠奪形式。與舊殖民主義不同的是,新殖民主義的主要特征是表面上承認前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獨立權利,實際上卻采取各種欺騙手段,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已經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家進行控制和滲透,為其爭奪世界霸權和勢力範圍服務。它側重於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但不排除軍事滲透和侵略。”範康還闡述了戰後帝國主義掠奪方式的幾個變化:加強國家資本輸出,以“援助”之名為私人資本擴張開路;跨國公司已成為推行新殖民主義的重要工具;借助現代科技壟斷控制掠奪發展中國家。"
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國際形勢和政治格局的劇烈變化,加上市場經濟的迅速擴張,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題,學術界對新殖民主義的認識出現了較大分歧。壹個明顯的傾向是,壹些學者不願意承認新殖民主義的存在。比如,有學者認為,殖民體系解體後,取而代之的是“後殖民主義”,而新殖民主義實際上是後殖民主義的早期表現形式之壹,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另壹些人認為,國際政治和經濟關系中的許多不平等現象不應被描述為新殖民主義的表現,而應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角度加以解釋。然而,大多數學者仍然承認新殖民主義的存在,他們的基本觀點與傳統相似,但他們的理解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了很大的發展。比如張舜鴻寫的《英美新殖民主義》壹書,就從幾個角度評論了新殖民主義。論新殖民主義的背景。他們指出,新殖民主義是殖民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延續。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殖民帝國土崩瓦解。殖民主義者在殖民撤退期間,竭力將舊殖民主義改造為新殖民主義,企圖繼續控制、幹涉和掠奪獲得政治獨立的國家,維持新國家對原宗主國的依賴,維持舊的國際不平等關系和舊的國際經濟秩序。舊殖民主義的終結,是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日益鬥爭的結果。新殖民主義的存在和發展,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力量和世界進步的力量還不是很強的結果。論新殖民主義的統治形式。他們認為,新殖民主義不是軍事征服和直接殖民統治,而是通過各種手段,特別是隱蔽手段,承認政治獨立和間接統治,以控制、幹涉和掠奪落後國家和地區。在特定情況下,也會進行軍事幹預。論新殖民主義的成因。認為新殖民主義是由現代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的,是壟斷資本主義對外關系的壹種表現形式。壟斷資本追求高額利潤,控制市場、原材料、投資場所。要做到這壹點,就要控制以各種方式實現政治獨立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世界歷史的不平衡發展也是新殖民主義的前提。二戰後,獨立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仍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這為前殖民大國推行新殖民主義提供了條件。
論新殖民主義的主體和客體。認為新殖民主義的主體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客體是發展中國家(不僅僅是那些與?新殖民政權的所謂“新殖民地”)。他們不同意美國是新殖民主義,英法比利時等老殖民國家是老殖民主義的說法。他們認為前宗主國在殖民獨立後也推行新殖民主義。此外,“集體新殖民主義”也是客觀存在,表現為歐洲國家壹致行動幹涉發展中國家內政。
國外學術界也重視對新殖民主義的研究。很多非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者對新殖民主義的認識與中國很接近,典型代表就是加納前總統恩克魯瑪。他認為,二戰後,舊的殖民體系受到重創,無法維持,東方集團越來越強大。為了使殖民主義適應西方失去政治霸權的新形勢,西方列強采取了各種手段(包括控制國際市場、操縱商品價格;利率高;“經濟援助”;“無形貿易”;文化滲透等。)加強對不發達地區的控制。新殖民主義控制下的國家理論上是獨立的,但其經濟制度、政治政策、文化和意識形態都受到外部勢力的嚴重影響和支配,從而加大了這些國家與富裕國家的差距。恩克魯瑪指出,新殖民主義不僅是壹種制度和統治形式,而且是壹個歷史發展階段。這是“帝國主義的最後階段,也可能是最危險的階段。”
西方學者也對新殖民主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對新殖民主義本質的理解上,許多學者與東方學者觀點壹致。他們認為新殖民主義是壹種方式(或制度、體系等。)為西方發達國家在舊殖民體系解體、非殖民化運動成功後間接統治非西方國家,是殖民主義在新時期的延續和發展。但他們的表達方式和側重點不同。比如科林·李斯在《肯尼亞的不發達》中寫道;新殖民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出:新殖民主義本質上是壹個國家的人民接受外國資本。由間接殖民統治主導的制度。斯塔夫裏和阿諾斯說:“如果說殖民主義是壹種權力直接統治的制度,那麽新殖民主義則是壹種間接的統治制度,給予政治獨立,換取經濟依賴和剝削。”
新殖民主義-數據
據《衛報》報道,來自聯合國、印度、華盛頓和倫敦的分析師在2009年7月發布了壹份新的研究報告。該報告估計,貧困國家至少有3000萬公頃農田被購買用於糧食種植,這些購買國購買海外土地是因為國內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實現供應。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這壹趨勢將繼續加快,甚至嚴重影響不發達國家的糧食供應。聯合國食物權特別報告員奧利維爾·德舒特(OlivierDeSchutter)說:“所有國家都在觀察其他國家的做法,當他們看到各國開始購買土地時,其他國家也會這樣做。”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其他分析人士估計,在2009年的前6個月,不發達國家有近2000萬公頃的農田被出售或正在談判出售或租賃,這幾乎是歐洲可耕地的壹半。去年,約654.38+00萬公頃土地被出售。出於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富裕國家的土地侵占正在受到譴責。
近年來最大的土地交易包括韓國在蘇丹購買70萬公頃土地;沙特在坦桑尼亞購買50萬公頃土地;剛果民主共和國壹直希望盡快與南非的壹些企業達成800萬公頃的土地交易,這些土地將用於種植玉米和大豆,以及家禽和奶牛的飼養。
與此同時,印度貸款給80家公司,在非洲購買35萬公頃土地。作為世界上糧食最不安全的國家之壹,蘇丹與至少六個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所有權交易。
去年進行海外土地收購的其他國家包括海灣國家、瑞典、中國和利比亞。這些國家不僅在巴西、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土地肥沃的國家購買土地,還在喀麥隆、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和贊比亞等不發達國家購買土地所有權。
壹些全球最大的食品、金融和汽車公司也在投資土地。瑞典AlpcotAgro在俄羅斯購買654.38+0.2萬公頃土地;韓國現代汽車公司以650萬美元收購俄羅斯農業企業KhorolZerno的多數股權,該公司在東西伯利亞擁有654.38+0萬公頃農場;摩根士丹利在烏克蘭獲得4萬公頃土地;去年,大宇汽車在馬達加斯加簽署了壹份為期99年的租約,在那裏租用了654.38+0.3萬公頃的農田。
根據美國智庫國際糧食政策研究中心的數據,富裕國家每年在與欠發達國家的土地交易中投資約200億至300億美元。
新殖民主義——中國的新殖民主義
這位新殖民主義的英國外交大臣聲稱,“中國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大部分是我們150年前在非洲所做的”。
《國際先驅》駐拉格斯記者林報道了《金融時報》為何炒作所謂的中尼武器交易。事實上,不僅是《金融時報》,大多數西方媒體都密切關註中國在非洲的壹舉壹動。這種“擔心”也反映了他們不健康的心態,認為中國的到來會損害西方國家的切身利益,尤其是石油。
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產油國,世界第八大原油出口國,供應美國15%的原油。以尼日利亞為中心的西非幾內亞灣被美國視為“儲備油庫”。
“中國在尼日利亞的所有行動更多的是為了確保石油來源的安全,而不是別的。”《金融時報》援引前美國駐尼泊爾大使沃爾特·克林頓的話說。像大多數觀察家壹樣,克林頓認為中國在非洲的存在不應被低估,並且需要壹項長期的對華政策。
此外,許多西方媒體現在正在炒作中國在非洲的所謂“新殖民主義”。有媒體聲稱,中國已經不是50年前無私幫助非洲抵抗“帝國主義”的中國了,詆毀中國現在是非洲的“赤裸裸的交易”。而且壹些媒體總是刻意將中國“走進非洲”與非洲所謂的“腐敗”、“獨裁”、“侵犯人權”聯系在壹起,醜化中國形象。
5438年6月+10月發表在英國《經濟學人》周刊上的壹篇文章形象地表達了這壹觀點:“大約600年前,明朝的航海家到達這片大陸的東海岸,帶回了壹只長頸鹿,以滿足皇帝的好奇心;如今,中國的船只定期在同壹條航線上航行,帶回石油、鐵礦石和其他大宗商品,以滿足壹個龐大經濟體的貪婪胃口。”
事實上,西方媒體的這種觀點也代表了壹些西方政府官員的觀點。英國外交大臣傑克·斯特勞在訪問尼日利亞期間發表演講,將中國列為非洲面臨的十大挑戰之壹,與貧困、地區沖突和恐怖主義並列。據與會者稱,斯特勞甚至聲稱,中國在非洲的事件“大多是我們150年前在非洲時所做的事情”。
分析人士認為,在壹定程度上,中國在2009年6月5438+10月發布的《中國對非政策文件》只是對這些詆毀的反擊。這份文件給非洲國家吃了壹顆“定心丸”,大多數非洲人依然壹如既往地將中國視為“全天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