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央電視臺中國通史紀錄片敦煌音頻第49集(解說)

中央電視臺中國通史紀錄片敦煌音頻第49集(解說)

第49集:敦煌

公元1006年,這座戈壁上的城市再次被恐怖籠罩。新疆和中亞的黑可汗王朝占領於闐王國後,可能會繼續向東推進。消息傳來,飽受戰亂之苦的三界寺僧人意識到又壹場災難即將來臨,紛紛出門逃難。就在逃亡之前,他們把所有不方便的卷軸、文件、刺繡畫、器皿等都藏了起來。進了這個小山洞,然後用泥墻和彩繪壁畫把它封住,讓壹切看起來都無影無蹤。三十年後,信奉佛教的西夏王朝終於占領了這座城市。然而,由於某種不為人知的原因,這次出逃的僧人再也沒有回去過,這個藏有書籍和文獻的神秘洞穴成為了千百年來的秘密。

900多年過去了,1900初夏的壹天,壹個普通的湖北老道士偶然發現了這個神秘的山洞。當洞穴中的這些文物寶藏被重新發現時,這座幾乎被遺忘的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終於告別了千年的沈寂,重新獲得了世人的關註。它曾經的輝煌仍在逐漸清晰生動。

《時越居敦煌祁連之間》和《史記·大宛列傳》中的這段話,是對敦煌地名的最早記載。後人解釋敦煌的含義,即敦、達、黃、盛。戰國時期,強大的越人吞並了羌人,秦末又趕走了當地的烏孫人。從此,越人成為敦煌和河西地區的主人。但是,沒有永遠的強者。公元前209年,崛起的匈奴打敗越人,成為這裏的新主人,不斷入侵漢朝邊境。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劉徹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聯絡嶽家攻打匈奴。但此時嶽家不悅,張騫只得空手而歸,張騫卻有了意外的收獲。他將向漢武帝提交壹份關於這13年任務經歷的報告。這份報告成為漢武帝用兵西域、開辟絲綢之路的重要參考。

鄭炳林:當時漢武帝攻打匈奴,也就是匈奴和羌人合並之後。河西走廊被占領後,漢政府與世界聯系的窗口路線被完全阻斷。他別無選擇,只能打破匈奴和羌人形成的包圍圈與世界聯系。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壹個很有才華的偉人,派了壹個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出河西。結果霍去病打敗匈奴,河西納入漢朝版圖。為了保證敦煌及河西地區的長治久安,公元前1165438年,西漢在河西設立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進行行政管轄,大規模屯田,敦煌逐漸繁榮起來。從此,敦煌有記載的歷史正式開始,中西交通的國際陸路通道絲綢之路也隨之開通。

鄭炳林:敦煌在這條路線上的作用越來越大,就是無論妳走哪條路線出去,離開敦煌後都要走將近1500裏,所以在敦煌出關的時候都要經過首都的準備。回到敦煌壹個月,妳要休息,於是在敦煌地區,就形成了這個商業城,於是就形成了敦煌城。即具有軍事性質和商業性質。

東漢末年,中原軍閥混戰。雖然在西晉經歷了短暫的統壹,但很快就變成了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然後西晉滅亡,金家南遷,中原進入十六國時期。敦煌還隸屬於梁倩、前秦、侯亮、北涼、西涼五個政權。與戰火紛飛的中原相比,敦煌社會整體局勢相對穩定,經濟持續發展。隨著中原地區大量家庭和文人的移民,文化逐漸繁榮起來。

儒家經典在敦煌廣為流傳,壹些大學者,如張桓、宋憲、索攻、敦虞、闞奐、劉芳等都曾隱居於此,聚集弟子講學。其中,劉蕓壹生著述甚多,有《簡牘》84卷,《敦煌寫本》20卷。張桓的兒子張芝是壹位著名的書法家。擅長草書,被譽為“草聖”,對王羲之等書法家的書作起到了引領作用。敦煌成了人們聚集的地方。壹個有文人有文化的城市,山不高才算真正有內涵的城市。經過400年的積澱,文化敦煌終於出現在我們面前。但此時的敦煌還是讓人覺得還少了壹樣東西。

然後,佛教來了,這是敦煌壹直默默等待的。大約從公元前260年開始,佛經被天竺僧人帶到西域,西域成為佛教的第二故鄉,是當時佛教最繁榮的地區。敦煌是佛教傳入中原的第壹站。佛教傳入之初,敦煌有很多著名的高僧。魏正始年間(240-249),月氏朱法虎在敦煌出家。晉武帝時,隨師遊歷西域各國,帶回許多佛經,在敦煌、長安、洛陽等地翻譯傳播。因為朱發住在敦煌,所以人們稱他為“敦煌菩薩”。朱法虎的弟子朱法成也是敦煌的高僧,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他的師父。

這是敦煌特有的佛教祈福儀式。每年春天,敦煌的僧侶們都會在城東建於公元386年的白瑪塔前舉行壹場法式活動,以紀念著名僧侶鳩摩羅什心愛的坐騎。

十六國時期,龜茲和尚鳩摩羅什來到中原傳教。他騎著壹匹名叫“天騏”的白馬向東,去了敦煌。白馬突然生病了。傳說白馬死前當夜在鳩摩羅什托夢,說自己入關了,前面是陽關大道,敦煌是自己超然的生死之地。他今後不能再陪他繼續前進,並叮囑鳩摩羅什壹路保重。之後化為彩霞,上天去了。為了紀念和他壹起生活的白馬,鳩摩羅什通過施舍建造了這座白馬城。壹千多年來,白馬塔巍然屹立,成為這座古城悠久歷史的見證者和見證者。

十六國時期,由於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倡導,中原地區的佛教越來越興盛。越來越多的西域高僧歷盡艱辛在中原弘揚佛教,敦煌仍是他們的第壹站。敦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幾百年的準備似乎就是為了這壹刻。

公元366年,壹個叫樂覺的和尚西行至敦煌,地點在城東南鳴沙山東麓。突然,他眼前壹亮,三圍山上出現了萬道金光。金光之中,隱隱約約出現了壹千尊佛像。樂協相信這就是他要尋找的佛教聖地,決定留在這裏修行,並在三味山上挖了第壹個禪洞。這件事遠近傳開,虔誠的男男女女都來這裏朝拜。多年以後,法亮禪師從東方來到敦煌,在旁邊又挖了壹個石窟。從此香火更盛,信佛的人多了,開了更多的石窟。於是高僧大德,王公貴族,各種膚色的普通市民,不分高低貴賤,男女老少,爭相在三危山上挖掘大大小小的石窟。根據他們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他們做著不同的工作。莫高窟是壹代又壹代人智慧的結晶,孕育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鄭濤:抄寫經書是有功德的,挖山洞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這在經典裏有記載。這些行為可以增加我們的幸福感。這個過程首先是壹種修行的方法。

莫高窟每天都回蕩著鐘聲、鼓聲、鐘聲。壹群群善男信女身著華麗的服飾,手持香爐、花束或樂器,口中念誦佛號,從壹個山洞拜佛到另壹個山洞,口中喃喃許願,每個山洞中香煙繚繞,每個坐像前都有長明燈。

隋朝雖然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壹,但在敦煌佛教傳播史上卻可以寫得很詳細。因為短短37年間,莫高窟留下了94個石窟,平均每年完工兩個半以上。有些洞穴太大了,壹兩年內永遠也完成不了。

勒溫:敦煌佛教在隋代有很大發展,主要有兩個原因。第壹個原因是整個背景。隋朝的兩位皇帝,即文帝和楊迪,尤其崇拜佛教,以至於整個社會都彌漫著壹種崇佛的氛圍。另壹個是敦煌,地處邊陲。再加上地處中西貿易要道,所以來往的商賈其實壹路上並不安全,也面臨著很多危險,有人為的,也有自然的。因此,他們在到達敦煌時也需要祈求佛陀的保佑。

敦煌之外,絲綢之路漫長,無人區。敦煌既是起點,也是終點。商人從這裏西行,經過陽關和玉門關,是茫茫戈壁和壹望無際的沙漠。只有兩樣東西可以支撐旅行者走上這條危險的道路,甚至可能有壹條不歸路,那就是金錢和信仰。敦煌不僅是中西貿易的中心,也是佛教的聖地,就是這個道理。

公元633年,敦煌正式改名為沙洲。隨著盛唐的到來,敦煌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唐朝如日中天,唐太宗被西域各族尊為天可汗。唐朝為了控制西域,保護商路,在安溪設置了龜茲、於謙、焉耆、疏勒四鎮,史稱四鎮。

郝:在安西都督和安西四鎮建立之前,西域曾被少數民族政權控制,敦煌成為邊疆。現在有了安西四鎮和安西都督,敦煌成了大後方,所以初唐的時候,有安西都督存在,敦煌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據唐代杜佑《通典》記載,天寶年間,敦煌人口6395戶32234人,茫茫戈壁上的敦煌城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在唐朝的近300年中,人們在莫高窟中開辟了279個洞穴,這是歷代最大的。到目前為止,三維山莫高窟南區的洞穴密如蜂窩,很難找到開洞的地方。這裏終於成為了擁有1000多個石窟的佛教聖地,所以也叫千佛洞。莫高窟現存洞窟870余個,其中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件。規模宏大的莫高窟不僅蘊藏著豐富的藝術瑰寶,還包含了中世紀中國和西域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由於其壁畫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以及多彩的造型藝術,贏得了世界美術館、墻上的博物館和真正的藝術珍品的美譽。

趙勝良:漢唐是中國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那麽,在哪裏可以找到唐朝的東西呢?他們已經不在大陸了,就在敦煌。所以敦煌很重要,它代表了中國藝術史的壹個重要方面。

172窟是盛唐古典繪畫中的傑出代表作品。此洞南北壁的主要內容是“觀生不盡,觀經典變”。北墻的經典畫,以西方凈土為主,以佛為中心。這是三維復原的結果,周圍繪有場面宏大的寺廟建築。它雄偉、壯麗、英俊、莊重、大方,整潔而不刻板,華麗而不精致。宏偉的陽臺亭矗立在碧波蕩漾的七寶蓮池中,是唐代壁畫中建築群的典型代表。

趙勝亮:對了,這幅壁畫不僅建築畫的好,人物也很好。佛菩薩都很奇妙,尤其是前面那些供養菩薩,小菩薩,各種手勢。有的人好像是在冥想的狀態,有的人好像是在聽佛的說法,壹種歡喜的狀態,有的人好像是在動看跳舞的狀態,每個人都把壹個佛國畫的非常生動。天空中仍然有蒼蠅,飛來飛去。這時候妳看到飛的很小。遠遠看去,好像是從樓後飛過來的。在亭臺樓閣的背後,我們還發現有壹點來自屋後的風景。在這種情況下,它有深度,這是壹個非常真實的空間。這幅畫有精神,有氣勢,然後畫壹個有精神魅力的人,是壹種藝術追求的終極目標。而不是說它精妙的地方很像,中國畫壹直講究追求,這是藝術真理。

第96窟建於延載二年(695年),主像為彌勒佛,高35.5米。據說莫高窟的第壹尊坐佛也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在石窟裏,很多人在仰望和贊嘆這尊巨型彌勒佛的雄姿時,都會想起自稱彌勒佛,在很多方面都有輝煌成就的武則天皇後。第130窟還有壹尊27米高的南大像。走進這個幽深的洞穴,仰望這座雄偉、飽滿、雍容、莊嚴的彌勒佛雕像,讓人感受到來自盛唐的自信與從容的時代精神:盛唐氣象。

趙勝良:其實我們要想想古代人對佛教的信仰。他進去的時候是想拜佛的。他處於相對較低的位置。他擡頭看著佛像。那時候他感受到了佛,他的眼睛向下看,慈悲的感覺,妳被呵護了。所以現在我們欣賞敦煌藝術,還是應該去思考,還是應該去體驗,去感受那個宗教的情懷。沒有宗教情懷,我們很難領略敦煌最美的地方。

隋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佛教的大智大慧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相遇後,逐漸實現了自身的完美蛻變。

杜從事莫高窟彩塑臨摹、復制工作已有20多年。他壹直在研究丟失的敦煌彩塑。100多年來,許多藝術家為敦煌彩塑奉獻了壹生,他們都在試圖破解盛唐彩塑的密碼。目前,敦煌有3000多件彩塑。這些彩塑千年不絕,色彩鮮艷,工藝精湛,世所罕見。在杜看來,他的方法和思想更接近古人。

杜:古人用這種礦物顏料,都是從這種天然顏料中來的。他把天人合壹是如此自然。他們造像的時候是帶著壹種虔誠,壹種敬畏,壹種慈悲,這樣他才能造出好的佛像。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河西防禦空虛。吐蕃趁機出兵占領涼州,隨後甘肅、江蘇相繼淪陷。公元786年,敦煌被吐蕃政權占領,吐蕃遵守不遷之約,敦煌因此避免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失。當時吐蕃的紮巴是大力弘揚佛教的赤松德贊,敦煌是他要保護的佛教聖城。他繼續在敦煌開洞建寺,這壹時期進壹步發展了佛教。

158窟是吐蕃統治時期在敦煌發掘的壹個典型石窟。祭壇上,壹尊長15.6米的涅槃佛像靜靜地躺在那裏。“涅槃”是指靈魂離開身體,進入佛教的最高境界。此佛右側臥,神態安詳,嘴角掛著微笑,沒有了生命盡頭的人世之苦,展現了“以靜為樂”的涅槃世界。

與這種涅槃相呼應的是,洞內南、西、北三面墻上的壁畫描繪了弟子和世俗人物的悼念畫面,表現了他們得知佛陀逝世後的極度悲痛。值得註意的是,北墻的王侯喪圖中有壹幅吐蕃贊普的圖像,旁邊是壹位身著漢服的皇帝。在他們的周圍,有13個中亞或西域的國王,他們采取割耳割面、刺心剖腹等悲慘的哀悼方式。

但是吐蕃奴隸主統治的主旋律最終還是野蠻殘暴,敦煌人民為此忍受了近70年的苦難。於是,公元848年,敦煌人張壹超率眾揭竿而起,趕走吐蕃奴隸主,收復瓜州、沙洲,趕走吐蕃。之後,張藝超多次派人到長安聯系,渴望回到中原政權的懷抱。從圖中可以看出,敦煌和河西各族人民歡慶光復的盛況。雖然敦煌再次回到了唐朝的懷抱,但此時唐朝已經走向衰落,這預示著敦煌接下來坎坷的命運。

公元1006年,新疆和中亞的黑可汗王朝占領於闐王國後,繼續向西推進,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敦煌。三界寺壹群嚇壞了的和尚把多年苦心經營積累的大量經書、文獻、帛畫藏在那個神秘的山洞裏。這就是我們在本集開頭看到的。外界從未停止鼓噪,只有那黑暗洞穴中的卷軸文物在歲月的長河中冬眠。

公元1036年,西夏占領了瓜、沙兩州,沙州(敦煌)被西夏政權統治了191年,是敦煌建縣以來少數民族統治時間最長的壹次。

從1524到1714的近200年間,敦煌壹直動蕩不安,先後被吐魯番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使得敦煌的漢唐文化傳統因傳承的喪失而消失,流行了壹千多年的佛教也隨之消失。被佛教徒視為聖地的莫高窟不斷遭到人為破壞,曾經繁榮的莫高窟變得滿目瘡痍。

明朝的西部邊界是嘉峪關,在蘇州以西70英裏。敦煌被棄於關外,從此失去了屏蔽河西的重要作用。連接古絲綢之路的交通幹線不再經過敦煌,而要經過嘉峪關到哈密。交通樞紐地位的喪失,使敦煌失去了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715年,康熙出兵西征,收復敦煌。之後大量移民定居敦煌,社會經濟開始恢復,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重新出現。清雍正元年(1723)“重建沙洲所三年,宣聖所防守”。此後,清朝恢復了對敦煌的統治。清政府大範圍移民,修縣城,興文化教育。此後,敦煌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重建和發展,佛教開始復興。然而漢唐文化輝煌壹去不復返,敦煌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就在清朝走向末路的時候,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歷史,敦煌也逐漸被人們遺忘。但時間的腳步不會因為敦煌的衰落而停止。

1900初夏,敦煌天氣漸熱,但莫高窟依然荒涼破敗。來自湖北的莫高窟看守人王道士開始忙碌起來。陰歷五月二十六日,王道人在16洞清理沙石時,偶然發現了這個神秘的山洞。正是這個偶然的發現,喚醒了壹群沈睡了近900年的長眠者。

這就是今天編號為17的藏經洞。藏經洞內有4世紀末至10世紀初的各種歷史文獻和文書,共計5萬余卷,其中90%為佛教典籍,但也有中國傳統典籍、道教典籍、官方和民間文獻、檔案、樂譜、舞譜的子集。在這個3米見方的山洞裏,堆滿了壹批價值連城、難得壹見的珍貴文物,如帛畫、麻布畫、木刻、經書、佛像等珍貴文物。

沙悟天:我們知道正史,二十五史,記錄帝王將相的歷史,那就是政治史。但是藏經洞記錄了普通人的歷史,非常珍貴。敦煌資料之所以如此珍貴,是因為它的第壹封信,第壹手原始資料,還有壹封,裏面記載了壹些正史中被忽略的內容。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莫高窟佛經出土的部分遺書中,有大量敦煌寫本。李吉寧是中國國家圖書館善總部研究員。今天,他為我們打開了壹幅1000多年前的珍貴手卷。

李繼寧:這是壹部慷慨的華嚴經,寫於南北朝北魏延昌二年。上面寫的是延長二年四月十七日敦煌鎮,被關京生和令狐臺日抄了。當時,壹些官方的抄寫員被雇來抄書。在當時我們可以看到它有很強的隸書風格,所以現在我們在敦煌遺書中看到了大量這樣的失傳經典。

遺憾的是,20世紀初,這些新出土的珍貴文物和遺產立即被西方列強掠奪壹空。1907年5月,英國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在莫高窟偶遇道士王。他自稱是唐朝高僧玄奘的忠實信徒,跟隨他的腳步前來朝拜。頭腦簡單的王道士深受感動,同意以極低的價格將文書和卷軸賣給他。16個月後,24箱滿滿的筆記本,5箱滿滿的絹紙畫,在夕陽的余暉中運出敦煌。

接著是法國漢學家博世,他夜以繼日地搜尋所有殘存的手稿,最後僅用520兩銀子就騙走了7000多冊價值連城的經書和古畫。美國沃納,俄羅斯歐登堡,日本大谷廣瑞風聞。他們要麽拿走了壁畫,要麽拿走了文物。敦煌藏經洞5萬多卷價值連城的文物被西方列強劫掠壹空,剩下的被清政府運到北京,進入了西藏首府的圖書館。

經過壹番劫掠,敦煌藏經洞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十多個國家。有人說藏經洞的文物英國最多,法國最精,俄羅斯最雜,日本最隱秘,中國最散。

目前大約16000份敦煌遺書主要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這其實是冰山壹角。

李繼寧:此金剛經抄於武則天義豐元年,為父母祈福,所以用好紙,著名書法家,朝廷抄的此金剛經。這張紙很精致。我們在這個高倍放大鏡下看這張紙,這個纖維很細,說明很光滑。

藏經洞的發現震驚了世界,從此世界上又多了壹個著名的學派:敦煌學。敦煌學是指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歷史地理為研究對象的壹門學科。法國、英國、俄羅斯、美國和日本的學者對敦煌文獻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壹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近百年來,中國也湧現出許多敦煌學者。帶著民族文化和文物被掠奪的恥辱和憤怒,他們潛心研究敦煌的歷史文化,取得了壹批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

柴:敦煌學的形成造就了壹大批熱愛敦煌文化和我們文化遺產的人。他們自覺地為保護莫高窟和敦煌文化寶藏而犧牲。我們最典型的是像常書鴻先生,他在莫高窟待了幾十年,還有壹代又壹代的敦煌人,以常書鴻為代表,後來是院長段文傑,現在是範德安進士。所以我覺得他們的壹種精神就是熱愛文化,保護文化遺產,投身文化傳承事業,這對我們今天來說非常重要。

郝:通過三代學者的努力,我們已經改變了,也就是在80年代,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已經完全改變了。現在我們的口號是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雖然敦煌藏經洞的大部分文物都流失到了國外,但是敦煌在中國,歷史文化的根在中國。三危山上的莫高窟已經屹立了壹千多年,腳下的大泉早已幹涸,再也無法閃耀出偉大的佛教藝術的光輝,但這裏每壹寸土地所蘊含的文化瑰寶,都在記錄著我們的滄桑和輝煌的歷史,記錄著我們祖先的無限智慧和偉大信仰。

敦煌文化的巔峰已經不在,漢唐的輝煌不會重現,但敦煌的歷史會被寫下來。對於中國人來說,傳承其博大的精神內涵最為重要。敦煌對我們意味著什麽?毫無疑問,敦煌是我們的文化血脈,敦煌就是我們自己。

  • 上一篇:小學生不要用網絡語言寫作文。
  • 下一篇:《冬》幼兒園冬天教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