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勞動創造的產物,也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自身主觀世界的產物。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文化僅指精神文化,涵蓋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道德倫理、政治法制、文物法規、宗教信仰、哲學美學、風俗習慣等。在古代,由於交通的閉塞和交流的匱乏,人們被氏族和部落分隔開來,然後逐漸融合成壹個更大的民族。他們創造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相應地創造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了自己* * *相同的心理狀態和習俗,以及各種* * *相同的規章制度,從他們的生活方式,包括生產和生活方式中升華出他們的宗教、哲學、美學和科技。精神文化可以分為具有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如政治法律制度、道德倫理、宗教哲學和大部分文學藝術等。,由於社會和經濟基礎的變化而或早或晚地發生了變化;另壹種是沒有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比如語言、科技、相當壹部分風俗習慣、壹些文學藝術(比如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雜技、書法以及文學中很大壹部分山水詩、情詩)。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但並沒有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而改變。文學藝術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因為它能為後人持續提供審美魅力。在討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時,註意到上述兩類文化的區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後者的傳統比前者更穩固。它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更多的表現為文化積澱的共存。前者更多表現為現代文化在文化發展上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和超越。
總的來說,傳統文化是在不斷的創造中形成的,也是在不斷的創造中被打破和創新,走向現代化。在這個過程中,落後的文化總會被先進的文化取代,古老的傳統總會在現代的競爭中被刷新。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化是先進的。這種前進是在歷史縱向和全球橫向的雙重比較中被識別和確定的。普列漢諾夫在談到世界文學的相互影響時曾指出,落後民族的文學總是向先進民族的文學學習。比如俄羅斯文學借鑒了法國文學。當時歐洲文學很少借鑒非洲文學。事實上,在整個文化的推陳出新過程中,落後的民族和國家總是向先進的民族和國家學習。我國的歷史也充分說明了這壹點。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古代東亞文化圈,日本早就向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到了近代,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敗和錯誤的閉關鎖國政策,我們的文化落後了。由此產生了深刻的民族生存危機,遭到了列強的屠戮和欺淩。所以鴉片戰爭後,壹代又壹代有識之士從魏源、林則徐介紹世界各國風土地理,洪秀全、洪仁玕撰寫新版《資政》,曾國藩、張之洞提倡“以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可以說我們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因為日本最早向西方學習,文化比中國先進,所以中國學習日本文化也受益匪淺。“德先生”和“賽先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推廣,表明我們的文化正在大規模地走向現代化。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接受是這壹現代化選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馬克思主義作為壹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科學的。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現代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使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文化上的深刻而廣泛的變化。所有這些都表明了在現代文化建設或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學習外國先進文化的重要性。
但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總是各有利弊,而這種傳統文化也是特定國家和民族存在的歷史標誌,也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基礎。忽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也是錯誤的。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進程並非壹帆風順。“五四”時期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口號,包含著徹底否定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意味。“文革”中“砸資修非法貨”的思想甚至否定了原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創造的傳統文化。結果,新文化建設上壹次出現了“全盤西化”的傾向,下壹次又出現了類似蘇聯曾經存在的“無產階級文化派”的幼稚傾向:試圖在壹片空白的土地上創造新文化。實踐表明,這些傾向都是錯誤的,導致文化傳統在壹兩代人之間斷裂,使我們的文化建設走了很大的彎路。其實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在文化的“創新”和現代化過程中,正如毛澤東早就說過的,我們應該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事實上,壹些傳統文化不僅過時,而且腐朽有害,必須堅決清除;其中壹些在今天仍然有用,必須繼承並吸收到新文化中去;其他的,雖然陳舊,不能構成社會主義新文化,但可以作為先輩創造的傳統文化的歷史符號,仍然需要維護和保存,以體現文化積澱的展示。文藝也是如此,比如國劇,宣揚封建迷信和放蕩色情的,就要被淘汰;壹些翻新的劇目,思想內容積極,傳統藝術形式創新,可以作為社會主義戲劇的壹部分接受;還有很多優秀的傳統劇目和技藝作為老祖宗的創作,應該作為“國粹”保留下來,即使以後觀眾不多。五四運動後,有人罵傳統京劇。“文革”中,所有的老戲都被封殺,這是缺乏對傳統文化分析的錯誤。今天壹定要好好吸取這個教訓。
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對於中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至關重要。這種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我們認為這樣的文化體現了當代文化的先進方向。因此,今天,我們不僅要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高度重視保存和發揚我們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而且要根據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虛心學習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中壹切先進的東西,創造出能夠指導未來、符合科學規律、富有民族特色、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提高他們綜合素質的文化。換句話說,我們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統壹民族文化和現代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仍然需要繼續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的傾向,同時也要反對盲目復古主義和盲目排外的“壹切都是祖先的好”的傾向。我們認為,傳統文化和外來民族文化都需要分析,看看哪些是真正優秀的,哪些是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吸收的;而那些東西是腐朽的、有害的,是我們今天必須拋棄的;而那些屬於歷史文化遺產,必須保存下來傳給後代的東西,必須分別采取不同的態度。壹切先進的東西,我們都要堅決學會使用;當然,壹切落後的東西都要堅決淘汰和拋棄。如果我們不學,不堅決“取之”,不丟掉應得之物,繼續視癰如珍寶,必將不利於我們建設新的先進文化。但是,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遺存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甚至被隨意破壞,就會成為人類文化的罪人。
中國是壹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由於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東西部、城市和鄉村的文化發展水平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在建設中統壹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肯定需要壹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因為文化的發展也必須有壹個前提,那就是經濟發展。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壹個地區,要有文化發展,必須有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文化發展也很快。但是各地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因此,毫無疑問,要使我們的文化完全現代化,在各個層面和各個方面都走在世界先進文化的前列,我們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任重而道遠。在文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既要使各民族的文化繼續各具特色,又要取長補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廣泛借鑒中,堅決把別人的先進東西“請進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我們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才能在科學技術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是壹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們的祖先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國人民無疑應該在文化上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只有妥善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真正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勇於吸收世界壹切先進文化,並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越來越廣泛地“走出去”,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煥發出應有的光彩。我們必須為此做出不懈的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