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壹日壹果》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壹日壹果》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壹日壹果》是壹本由[日]木村宗慎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138.00元,頁數:461,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壹日壹果》讀後感(壹):美到窒息的自然心意與職人手藝

精致而又充滿季節感的和果子,是日式美學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日式美學的壹個特點就是,將自然萬物中的壹幅畫面、壹個細節高度抽象,納入咫尺方寸之中,再用獨到的手法展現出來,給人以無限的冥想和啟迪,並伴隨著寧靜、空靈的美的體驗。這個過程,既是東方民族自然觀的體現,又蘊含著濃厚的大和本土風味。古典園林枯山水如是,花道茶道如是,和果子亦如是。

比如4月10日這天,果子名為“春山”,器皿是 仿仁清彩繪 東山櫻花紋色 紙皿,作者木村宗慎寫到:春山淡冶如笑。金團果子隨著線條粗細和顏色深淺的變化,表達的意境也不同。此果用了粉紅和素白兩色的細絮堆裹而成,讓人聯想起爛漫春景。

而《詩經·七月》裏,亦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的句子,恰到好處地描繪了是日果子與器皿的相映成趣。方形櫻花紋色的紙皿像極了古代城郭,城內繁花正盛,層層疊疊蔓延到郊外。而遠山隱於薄霧之中,雲層縹緲,正向東北角纖細高聳的重塔緩慢移動。目之所及,金團果子形似最大的櫻花樹,壹簇壹簇,在春日的暖風中開得沈靜而熱烈。

值得壹提的是城郭左上方的折角,從整個畫面來看,它與人煙之處遙遙相對,無法看清的山巒和整齊的缺口,都給視覺帶來淡淡的遺憾,由此產生或繼續追問,或好奇想象的思緒,富有玩味。

書中寫到:曾有壹位做果子的手藝人這樣說,“做法要留余地”,“不要讓果子勝過裝點它的器”,不僅如此,有時甚至需要做到“不能太好吃”。 由此可見器皿與果子本身同等重要。但是,在每壹日果子的配文中,木村老師並沒有在器皿的講解中花費大量語句,而是對自己的靈感點到為止。如此,文字的講解也沒有勝過視覺的用心欣賞。這也是壹種留有余地的方式吧。

這本厚書乍看是畫冊,實則是壹場豐富的盛宴。和果子隨季節和時令變化,搭配與之相符的器皿。翻看的時候,不自覺會思考眼前這盤美景是從何而來,心緒也隨著飛到了原始的自然當中。

大壹的時候對和果子產生興趣,臨近畢業,看到浦睿文化出品的《壹日壹果》,內心十分激動。閱讀的過程也是體驗日式美學的過程,職人精神讓人驚嘆、敬佩不已。個人認為這是現在市面上關於和果子最好的壹本書,對和果子、美器感興趣必讀!

《壹日壹果》讀後感(二):盤上四季(筆記和碎碎念)

正文中部分關於和果子的介紹:

上果子

不僅用於茶席,也多用於款待賓客,多被理解成饋贈嘉賓用的上等和果子。在京都此本意就是進獻給君主貴人的“獻上果子”。

上生果子

用於茶席的經過蒸制的果子,熟粉,練切,求肥,金團都屬於此類。

禦留果子

只為特定顧客制作,狹義為皇室,領主大名,貴族官員,廣義包括眾多愛茶雅士。

朝生果子

早晨制作當日食用,無法保存過夜,種類見於米糕,團子,葛果子,小麥饅頭等。常用來做日常點心,也叫做並生果子。

番茶果子

日常喝番茶時配的粗點心。有饅頭,團子和煎餅等。

幹支果子

新年幹支屬相主題的果子,多在前壹年歲末時制作。

禦題果子

以新年天皇宮中歌會詠題為主題的果子,各家有自己的解題獨創果子,常用於初春的茶會。

嘉祥果子

陰歷六月十六日有吃果子消災避禍的嘉祥習俗,始於嘉祥初年(848年),現六月十六定為和果子之日。江戶時代末期天皇在此日有吃七種果子習俗。

引果子

紅白喜事回贈賓客用,也叫式果子,祝儀果子(用於喜事),不祝儀果子(用於喪事)。

工藝果子(糖藝果子)

用未精制的砂糖制作的象形果子,紋樣款式多模擬花鳥風月。始於江戶時代,用於進獻給宮廷和貴族官員。

三大名果

說法不壹,壹般指金澤的長生殿,長岡的越乃雪,松江的山川。三地皆為昔日知茶愛茶的領主大名所在之城,果子都是便於長期保存的幹果子。

生果子

做成後含水量30%以上,無法長期保存,茶席上壹般作為主果子,用來搭配濃茶。

有餅果子,饅頭,羊羹等。

幹果子

做成後含水量在10%以下,可以長期保存,茶席上壹般用來搭配綠茶,也叫總果子。

打物,押物,掛物,烤物(幹果子),炸物,飴物,豆果子等。

半生果子

介於二者之間。

雞湯文風格的碎碎念:

有《壹日壹花》在前,看到這本書時下單毫不猶豫,之後也沒有失望。相比起來,更好的是這本書對和果子本身有許多的科普,在擺設搭配時的用意也更詳盡介紹。

我想這本書和《壹日壹花》同樣,主旨是希望人保持對四季的感知,培養著對美的感悟吧。這份美不是奪目出挑的,它隨時光的變遷調整,與四周的環境相呼應,文靜地在妳生活的壹角,不會吸引走妳全部的註意力,又能時刻想起。

所以美味的和果子,需要有時令的食材和顏色,需要相稱的花木和盛裝器皿,壹次擺設像是壹段時光的結業感悟,或是對新季節的迎接。

想起壹位友人,有壹次轉發了壹位美食博主的微博,感慨壹下平常人是沒有這樣的精力準備這麽多的搭配餐具的,結果被回復轉發,引來粉絲的攻擊,草草刪了微博。但其實友人自己也是有壹手好廚藝,偶爾會發圖分享的人。

擺拍沒什麽不好,友人也沒有說錯。花了許久做飯做菜,然後挑選碗盤筷勺,鋪上桌布插上花,拍照之後加上層層濾鏡,最終發布在社交網絡。快速的時代,我們偶爾慢壹點腳步,做作地留下壹些構思的圖片,給沒有時間做這些的人觀賞,也是很好的呀。

但希望每個人都能有這樣感知構思的心,也能有包容不同的胸懷吧。本書的作者在後文說到,出於展示的需要,選用了各種名貴的器皿,但在生活中,不必如此苛刻講求。真好啊,帶妳領略極致的美,也希望妳能在簡單中享受小小和果子的文化和美好,這才是真正的大師風範吧。

《壹日壹果》讀後感(三):秋果

小時候,哈爾濱有壹條全由小學生運行服務的兒童鐵路,據說全世界都不多見,大家輪流去當站長、列車長、乘務員,扮家家酒的性質,而主要任務是接待外賓。就在這樣的機緣裏,我結識了日本日光東照宮的壹位大和尚,後來,他禮貌地給我寄了壹套東照宮的明信片——裏面有那著名的木雕“三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此外,還有壹盒“和果子”。果子是烤制的幹果子,高腰、細巧,裏面有餡料,分別是紅豆和栗子,包裝尤其精美,赤褐灑金的雙層厚紙盒,摸上去有上好宣紙的手感。時值秋天,附來的小箋上寫著“秋の果”。在物質還很匱乏的時代,這盒果子看起來分明就是藝術品,畢生難忘。

國門漸漸開放,舶來的日本食品越來越多,銅鑼燒、大福、仙貝、羊羹、小煎餅,在超市裏積山填海,都是尋常物事了。可是,我依然對當年的那盒“秋果”有執念,確切地說,是對那樣“呈現”出來的果子有執念。在我看來,給胃的叫食物,給舌的叫點心,給眼睛的才能叫果子。食物是為充饑,點心旨在解饞,果子則堪養眼怡心,在果子癡情者看來,因其無用,方才可貴。正是因此,木村宗慎的這本書相當令我滿意,每種果子,用最適合的器皿盛著,季節之感,故園之思,祭禮的繁華絢爛,茶道的和敬清寂,壹日壹果,像日本文化具體而微的縮影,有“侘寂”、有“幽玄”、有“物哀”。“物哀”者,此刻體現為“物愛”,通過體悟物之美、通過陳列而呈現物之美,在具體而微末的事物中,用可以感知、可以控制、可以符號化的方式,表達對自然與生命的眷戀。

所謂“和果子”,作者定義說,是“深植於日本人生活中的甜點”,口味以甘甜為主,氣質與日式空間協調,也與日式的待客方式相宜。與西式點心相比,“和果子講究的是與席面、器皿搭配出情境,可謂壹果見壹世界。”同時,和果子的概念裏還有壹個關鍵要素,就是和果子是工匠手工制作出來的東西,因為並不直接來自自然,因此是壹種“精妙的寫意”。而最重要的是,和果子與茶道“根骨相連、密不可分”。

在日本古代料理中出現的果子,壹般與茶組成壹組,作為獨立的壹環。後來茶道興盛,從茶道角度看,和果子是表現風雅情致不可或缺的要素;從和果子的角度看,今日之所以粲然大盛,亦是得益於茶道。在茶席中,話題往往集中在茶具上,不過插花、炭火、熏香、水、以及和果子,這些只存在壹時的易逝之物,反倒更顯得主人用心獨到。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和果子的費工、精致與易逝,更能體現“物哀”的神髓。

木村宗慎坦白,《壹日壹果》並非為了還原茶席情境,因此書中果與器的搭配,若是用在實際茶席上,或許會顯得太過隆重。但是吸引中國讀者的,大約正是這種刻意經營、卻又宛若天成的美感吧。全書365種搭配,是果子與器的365種相遇,甚至也是365種“人間絕配”——對於新生世間的果子是得其所哉,對於久閱世間的器皿則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謂相得益彰,便是如此。

茶道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兩個,壹為“數寄”,壹為“姿態舉止”,本書的重心在於前者。作者說,“數寄”的原意,指的是把數目不足的東西收集到壹起,指代愛茶之人,追求新奇事物的戀物收藏之士,為了款待賓客盡心盡力收集各種美物,來裝點喝茶之境。本書全部照片的背景,為同壹塊樸素的榻榻米草席,但是出現的器皿,實在是美不勝收。

從地緣上看,這些器皿包括了唐物(來自中國)、和物(日本制造)、高麗物(來自朝鮮)、島物(來自東南亞),也有來自歐美、伊朗、土耳其、印度的少許幾件,在數量上,唐物與和物平分秋色。從質地上看,這些器皿涵蓋金屬、玻璃、漆器、木器、陶瓷,陶瓷壹類最為復雜,又有白瓷、青瓷、青花、彩繪、赤繪、土物諸項。從時間上看,跨越奈良、平安、鐮倉、室町、桃山、江戶、明治、直至當代——當代的壹只大紅色亞克力盒子,歐洲人設計,裝了壹角黃色菜花糖,竟然如此燦爛和諧,作者真是別具心目。

日本對於中國器皿,歷史上是非常敬重的,比如用“唐銅”指代最為高級的青銅,用“南鐐”指代中國的高級銀器。有趣的是,日本趣味畢竟與中國趣味不同。本書所用的器皿裏,既有中國的經典“唐物”,比如宋代官窯青瓷,明代的銅盤、剔紅、彩繪提盒、螺鈿方盤,清代的梅花漆盤、琺瑯七寶皿。也有不入中國文人法眼的“唐物”,比如明末景德鎮官窯衰敗期,壹些民窯燒制的青花瓷繪事不精,日本卻以“古青花”名之,認為格調高雅。再如以漳州彩繪為主的“吳須赤繪”,色彩紋樣大膽奔放,中國文人以為村俗不堪,日本茶人則贊賞不已。又如越南仿制中國青花瓷而技藝不精的“安南瓷器”,日本匠人卻願意模仿,書中就有這樣壹只江戶時代日本仿安南的蓋碗,追求的可能恰是粗瓷因“不完美”而產生的“侘寂”感吧。

令我驚嘆的是,作者在唐物與和物之間、雅士與村夫之間、華麗與質樸間切換組合的審美品味和超級能力。明代剔紅八角食盒,內盛仿真的三枚壽桃,桃粉葉綠,相當中國。可是,用粉青色南宋龍泉青瓷盞,搭配淡淡粉紫色的躑躅餅,效果則特別日本。用明末質樸無華、脫漆裂縫的四方盤,盛裝大豆做成的“豆落雁”,造型是憨醜的阿多福的笑臉,這就是“唐為和用”了。異曲同工的還有壹例,用明末克拉克青花瓷(日本叫作“芙蓉手”),搭配兩片做成鰹魚刺身形狀的葛粉軟羊羹,半透明而油潤的輕粉色,被克拉克瓷工整的開光所環繞,日本、中國與西歐,趣味雜糅,而又韻高致靜。

個人偏愛,我喜歡的是那些有詩意的搭配。壹種“遠山餅”,從俳句取意:“行行復行行,猶在青山中”,染成極淡綠色,做成橫長的山勢起伏狀,盛在藍綠色的交趾兜缽裏,如遠山碧水,霧靄蒙蒙,明瑟可愛,分明讓人憶起江南來也。又有壹種“淡雪羹”,做成壹彎月亮,以高麗時代青銅碗搭襯,該碗無盡幽藍恍如夜空,令人想起那壹句:“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壹日壹果》以時間為經,自然帶入季候感。比如八月,作者說:

“八月裏,夏日花草逐漸由盛轉衰,令人心生惜別之情。即便是用同壹種花做果名,花始綻放時,果子用米糕或者練切質地表現其嬌嫩;至花極盛,果子改用琥珀羹表現其爛漫。花漸零落,果子則用道明寺羹等。粟米羹或者道明寺羹有種顆粒質感,入口如氣泡綻裂,口感清涼,是殘暑時節好物。”

隨手壹揭,八月五日那頁,果子寫作“甘美羹”,用葡萄柚果汁和寒天瓊脂,依然做成壹瓣柑橘的樣子,放在明治時代的“義山藍刻花玻璃平缽”中。估計是口感清涼的消暑好物,可是夏盡秋來,那玻璃器讓人聯想“彩雲易散琉璃脆”。文中的“義山”不知何指,對於我,“李義山”可是我心折的詩人之壹,“留得枯荷聽雨聲”,抑或“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都有秋意。好在,“物哀”不是“悲哀”,季節更替,如生死輪回,如悲欣交集。不數日,八月十三日,盂蘭盆節即將到來,以粗砂糖做成流水造型,另外脫模做成蓮葉糖,放置在紅底蓮紋描金盤上,盤上金書《般若心經》,夢幻泡影的教誨,被佛誕的喜悅沖淡,壹味地富麗堂皇、壹味地人間煙火,也是秋天。

美器看久了,就像婉約詞讀多了,恐怕要以豪放壹支來中和壹下。和風器皿裏,我愛桃山時代的古備前粗陶,因它與泥土最為接近。書中有壹種果子,是農家麥收時的尋常食物“麥代餅”,作者說:“此果不爭風雅,故用泥土般質樸有力的古備前大皿與之相配。”

手邊的本書是2017年2月3日於杭州茶葉博物館購得,本意是要找到少年時和尚寄給我的那壹種“秋の果”,可惜未能如願。不過在所有適合秋天的果子裏,我被“麥代餅”的同類、那枚“豆餅”所征服了——朱漆斑駁的室町時代懸盤,放著壹只飽滿而粗樸的豆餅,壹直優雅著的作者,突然拋開茶席果子,說了這樣壹段肺腑之言:

“我壹直覺得,豆餅帶給人的飽滿充足感才是果子的真味。和果子用處很多,有的用來款待上賓,有的單純就是美味,解饞管飽。日本人對米糕和豆沙的甘甜充滿依戀和向往,還是豆大福這樣的果子才能充分滿足人們的口舌之欲,不經口舌入腹,就難以體會這種難言的愉悅感受。豆餅柔軟溫潤如 *** ,事物本源般的存在。”

壹個“賞果”的人,原來脫胎自壹個“吃果”的人!我其實不知木村宗慎在日本茶道界有多麽高的人氣,但是在他大開大合、出入雅俗之際,我發現了茶道的廣度和本質。看到最後,他對於和果子和茶道的總結,值得照錄如下:

古人在寫茶字時,故意把部首分開,寫成“草、人、木”,人站在草木之間,承接自然恩惠,來珍重對待活在其間的人。因為有人,所以有茶。也因為對象是人,所以茶也袒露人性,有時也蘊含著執念欲望。也正因受執念所困,因此而生通融無礙之心,茶事也因此而顯得生動有趣。……在和果子的造型和種種果器裏,寄托著日本人對壹種豐裕富足的殷切祈望,而這種豐裕夢想,恐怕此世難以實現。在壹個壹期壹會的短暫場景裏,人們將滿懷祈願與眾人同享,這種非日常的情景,說透了像壹場小孩扮家家的遊戲,這就是茶道。只是這個扮家家的遊戲,有著令人驚懼的認真態度和殷切之心,非常美好,實為身心愉悅放松的壹刻。

深獲我心。

中國的“果子”和“點心”種類繁多,《武林舊事》記南宋杭州的市井食物,單“果子”壹項下,就有:

“皂兒膏、宜利少、瓜蔞煎、鮑螺、裹蜜、糖絲線、澤州餳、蜜麻酥、炒團、澄沙團子、十般糖、甘露餅、荔枝膏、蜜姜豉、韻姜糖、玉屑膏、爊木瓜、糖脆梅、破核兒、查條、橘紅膏、花花糖、二色灌香藕、糖豌豆、芽豆、栗黃、烏李、酪面、蓼花、蜜彈彈、望口消、桃穰酥、重劑、蜜棗兒、天花餅、烏梅糖、玉柱糖、乳糖獅兒、薄荷蜜、琥珀蜜、餳角兒、諸色糖蜜煎。”

除了“果子”,《武林舊事》還有“糕”壹項,又列了“糖糕、蜜糕、栗糕、粟糕、麥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蒸糖糕、生糖糕、蜂糖糕、線糕、間炊糕、幹糕、乳糕、社糕、重陽糕”19種。

我在知味觀吃過壹種“定勝糕”,相當精致,頗有古風。也在“和茶館”飲過壹次茶,被茶食之豐富嚇到了。

信筆寫來,不知天已破曉。存此自娛。

《壹日壹果》讀後感(四):看了眼錢包,最後我還是選擇了711的豆大福

以前和果子給我的印象就是華而不實,徒有其表而滋味寡淡。書罷方知和果子與日本茶道、懷石料理意蘊相通,追求的是超脫物外的禪意,而和果子與同樣追求造型美的懷石料理相比更加考驗主人、手藝人的文化品格。為了映襯主題,和果子造型上不能勝過裝點它的器皿,甚至口味上也需留余地「不能太好吃」。

面對隔海相望的日本,我時常會想到天朝的傳承,在我看來漢文化曾受到過三次大的沖擊,壹為蒙古包侵華、二為辮子軍入關、三為不可描述的動蕩時期,前兩次的蠻族入侵和後來的大亂鬥打碎了文人的傲骨、幻滅氣節,民族也陷入集體無意識。那句「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壹未中斷的國家……」於我看來有著難以名狀的悲壯感,心之覆滅較之山河更顯荒涼。

再之,媒體和部分國民對於日本文化總懷有壹種迷之優越感,茶道、瓷器、和服、文字總總在他們眼中都可以「學的我們中國」壹言以蔽,我都可以想象他們轉發團子微博 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享單車、網購 時的嘚瑟模樣……

最後,作為壹名經濟適用性男,在名門和果子與豆大福之間,在懷石料理與松屋定食之間,在和式別館與airbnb之間,我毫不猶豫外加苦澀的選擇了後者。在離新年不足兩小時之際,我懷有「唯有暴富」的小夢想,也希望早日能輕描淡寫外加微笑的選擇前者~

《壹日壹果》讀後感(五):雅致的盛宴

這是壹場盛宴。即使無法真正品嘗,眼睛卻也已經饜足。其實這話不對——盡管是壹日壹果,卻仍然意猶未盡,心有不甘。

面對美好事物的喜悅,這是人的本能,而這本能得以在這本書中盡然體味。

“和果子”究竟是什麽呢?

這是壹種發源於中國卻在日本發揚光大的小吃食。它是用來佐茶的果子,所以和茶的隱忍壹樣講究“留有余地”,所以盡管妳已經覺得和果子美不勝收,卻不能忽略比果子本身更美的雅器。

這是壹種源於吃,卻已經超然於吃的食物,就如氤氳的茶道,僅僅體會那種寧靜之美已然比飲茶更讓人陶醉。

和果子是雅致之美,隨便翻到壹頁就可以讓妳欣賞把玩良久。就說我隨手翻到的“禦菱葩”吧,單就這名字已經讓人想到《紅樓夢》裏的青春少女,而這素白的圓餅裏,疊放壹片用紅豆汁染紅的菱形糕,這紅色透出圓餅,變成了嫩嫩的粉色,讓人忍不住想觸碰卻又不敢觸碰,生怕褻瀆了它。而各種葛粉制成的和果子則晶瑩剔透,純凈到看到圖片已經感受到它的細膩柔嫩,甚至於拿在手中的那份微顫。所以,歸根結底,和果子或許欣賞的成分要遠遠大於它作為吃食的意義。這份精致總得安詳的人才做得出,因為妳看著它已經可以體會那份安靜和超脫。

作為壹個熱愛各種陶瓷具的人來說,看《壹日壹果》不啻於壹種折磨。每壹件器具比和果子更美,精致的和果子往往被放置於古樸到甚至只是壹塊陶片的器具中,而艷麗的果子則有精細雕刻的漆盒或色彩鮮艷琺瑯缽相配。每壹件都是精品,讓妳心癢卻也只能癢。所以,才會有做和果子的手藝人說“不要讓果子勝過裝點它的器皿”。或許只有親見,妳才能理解這並非悖論。

而《壹日壹果》的文字呢?藤原家隆有歌:“他人只待花開,我欲引他入深山,覓雪間萌草之春意。”這是壹月二十四日名為“福壽草壹吉橋”的和果子的配文第壹句。每壹個和果子都有它的來歷和講說,看這些著實有趣。

  • 上一篇:《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風格與習慣》只需要5~6個國家~ ~ ~ ~ ~ ~謝謝大家幫我回答,明天交上來。
  • 下一篇:幼兒園室內外活動遊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