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淺談幼兒園的故事教學

淺談幼兒園的故事教學

摘要: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孩子的知識有積極的作用。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必須采用適當的方法,遵循正確的原則。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園;方法;原則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有生活故事,還有童話、寓言、童話、科幻故事等。它是幼兒園教育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對兒童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壹,明確故事教學的目的

喜歡精彩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藝術形式。其活動的意義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壹)對兒童實施良好的道德教育。

孩子正處於發育成長期。由於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有限,僅靠口頭說教很難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讓他們知道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現實生活,用生動的形象反映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因為是非是生動的、有感染力的,孩子們在聚精會神聽故事的同時,往往會為正義和善良而歡欣鼓舞,為小主人公的悲慘遭遇而流下感傷的淚水,為故事中人物的機智而點頭或為愚蠢而搖頭。聽了壹些故事後,孩子對事物的態度往往會發生變化,比如知道關心別人,愛打掃衛生,不那麽愛哭了。這些都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故事在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提高兒童的語言技能。

孩子正處於語言發展階段,語言素質不高,詞匯量少,有時表達的句子不符合語法結構。在這裏,孩子的故事可以成為孩子的“語言老師”。通過故事書和視聽材料進行語言教學,往往比只在個別語法點上練習更有趣、更有效。故事可以給孩子提供真實、自然、豐富的語言輸入,幫助他們學會清晰、有表現力地說話。

孩子們不僅能記住美麗的藝術語言,還能記住故事。這對豐富孩子的詞匯量很有幫助。在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中,幼兒不僅要聽故事,還要根據語言教學要求練習復述故事。這對孩子發音清晰準確,表達連貫非常重要。因此,兒童故事教學對兒童語言能力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三)豐富兒童的知識

豐富孩子的知識,啟迪孩子的智慧。是兒童故事教學的重要功能。兒童處於生命的早期階段。他們知識貧乏,認知能力有限。因此,幼兒經常會不斷地問大人“什麽”“為什麽”之類的問題。為了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給孩子講故事可以形象地告訴他們“是什麽”和“為什麽”,從而為孩子打開壹扇知識之窗。

故事教學在豐富知識的同時,還能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聽故事時,孩子會在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評價。這樣的思考雖然是初步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對於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是有意義的。另外,孩子的知識面越廣,想象力越豐富。可見,故事教學是激發孩子大膽想象、啟迪智慧的有效途徑。

這壹點在童話、寓言、科幻故事中更為明顯。他們可以把孩子帶入壹個神奇而有吸引力的世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向往。故事中生動的形象、豐富的趣味和放任的幻想,可以幫助孩子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理,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和動機的激發在孩子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孩子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和興趣誘發的。只要是適合孩子的故事,他們壹定會饒有興趣、聚精會神地聽或讀,讓他們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性聯想得到充分調動。

二、幼兒故事教學活動的組織方法和註意事項

組織幼兒故事教學,情境遊戲、課堂表演、口頭交流、環境沈浸等形式可以貫穿教學始終。具體方法如下:

(1)提問方式

提問法是故事教學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提問法主要用於以下情況:

壹、故事教學之初,通過提問引出作品,為講述故事內容做鋪墊。

二是通過提問來幫助孩子理解作品,幫助孩子壹層壹層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提問要能喚起孩子對作品內容的回憶,比如“故事中的主人公說了什麽?然後發生了什麽?最後怎麽樣了?”妳也可以通過提問來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主題,比如“為什麽會這樣?妳怎麽知道?”老師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表達自己對作品的內心體驗,比如“妳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麽?”等壹下。

第三,在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或編故事時,為了保證幼兒會講故事的主要情節,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回憶作品的主要內容。此外,在續集中,老師還可以運用富有創意的提問方式,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比如狼的故事,老師可以問“男孩的羊被狼吃了,為什麽沒人幫他?”。這個時候,男孩壹定後悔說了謊,騙了人。如果他沒有說謊,真的有狼來了,會是什麽樣?“然而,創造性提問只適合大壹點的孩子。對於小班幼兒來說,回憶和體驗題壹般用來幫助幼兒理解和體驗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使用提問法時,教師應註意以下兩點:

壹、兒童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兒童理解和欣賞故事的主要內容,同時獲得審美愉悅,體會作品的教育意義。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問太多的問題,尤其不要用太多的回憶性問題。因為這種問題很容易被定型,如果按照“故事裏有誰,他們在做什麽,結果是什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的公式提問,孩子很容易對生動有趣的故事感到厭煩,進而對故事活動失去興趣。因此,在故事教學中,教師要把回顧性問題與體驗性問題、創造性問題結合起來,盡量少用回顧性問題,把單調、機械的模式化問題變成啟發式問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活潑。

其次,教師還要註意提問方法的時機和技巧。壹般來說,老師講故事不應該提問,尤其是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的故事。如果老師發現孩子在講課時沒有認真聽講,可以采取盯著看或打手勢的方法,或提高聲音或突然停止講課,以引起孩子的註意,但不要停下來問孩子幾個問題或讓他重復前面的故事。這種做法不僅無效,還會降低其他孩子對故事的興趣,破壞故事的完整性。教師不應該快速連續地同時問孩子幾個問題,而是要按順序統籌安排。聽完第壹個故事後,問孩子壹些問題。這些題壹般都比較好記,題不要太多,兩三個就好。在第二個故事之後問壹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讓孩子體驗故事的主要情緒,但同樣,問題也不能太多,最多三四個。否則,故事教學課就會變成枯燥的提問課。

(2)討論法

討論也是故事教學中廣泛使用的方法,壹般在中班和大班中使用。討論法壹般用在了解作品的階段和續寫故事的階段。在幼兒基本理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後,為了進壹步調動幼兒的情緒,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教師壹般可以采用討論的形式,讓幼兒積極思考故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自己放在為故事人物出主意、想辦法的位置上,讓孩子在積極參與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比如說。在童話《小老鼠做蛋糕》中,老師可以在故事講完後引導孩子討論:“小老鼠是怎麽找到做蛋糕的方法的?蛋糕做好之後,老鼠是怎麽吃的?妳喜歡故事裏的小老鼠嗎?為什麽?如果妳是壹只小老鼠,妳剛才下蛋是為了什麽?”在續集階段,老師采用討論的方式,讓孩子對故事的情節發展進行簡要分析,然後發揮想象力,做出合理的續集。討論有助於孩子拓寬自己的思路,加深對故事的理解,使故事結構完整,結局與中、開頭形成合理的呼應。

教師在使用討論法時應註意以下兩點:

第壹,經過討論,引導孩子進行歸納總結。還是以“小老鼠做蛋糕”為例,討論結束後,老師要引導孩子們總結出幾個問題:小老鼠看到了雞蛋,想做蛋糕——壹只聰明的老鼠;小老鼠和每個人分享蛋糕――壹只熱心的老鼠;壹只老鼠用兩個半圓形的破蛋殼造了壹輛汽車――壹只敢於想象和創造的老鼠。壹旦孩子總結了以上幾點,就會對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有更深的理解。

二是在討論中充分發揮所有孩子的積極性。如果可能的話,老師應該讓孩子分組討論。老師應該積極關註那些不善言辭的孩子,鼓勵他們說出內心的感受。

(3)中斷法

中斷法可以應用於中長篇故事的敘述。因為這些故事太長,壹次講不完,所以老師們在情節扣人心弦的地方故意停下來,在每個中斷處巧妙設置問題和懸念讓孩子猜,可以開發孩子的思維能力。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講小故事中,引導孩子思考和聯想。比如老師可以就故事情節提問:“怎麽回事?這是為什麽?”然後,在短暫的停頓後,說:“只要聽我說,妳就會知道……”也可以就後面要講的情節提問,比如“猜猜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麽?”讓孩子簡短地說:“是這樣嗎?就聽我說……”

教師在使用打斷法時,要記住這種打斷在必要時是暫時的,不是隨意的,打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因此,中斷法的應用要適時適度,少而精,不宜頻繁使用。

三、兒童故事教學中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壹)如何選擇故事

教師在選擇教學故事時,需要考慮三個方面:故事的可讀性;教學主題;兒童的年齡等級。

可讀性(可聽度)涉及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語言結構的復雜程度、故事內容的精彩程度、故事的長度。判斷故事的語言難度,要根據孩子現有的水平。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說,兒童通過理解略高於其當前水平的語言輸入來習得語言。所以故事語言的難度要控制在孩子的語言水平之內,也要包含新的語言知識。如果孩子不能理解故事中的大部分句子,那麽無論故事多麽精彩,他們都會對聽或讀失去興趣。另外,圖片和肢體語言也是幫助有壹定語言困難的孩子理解故事的有效手段。從結構和內容上看,要選擇邏輯清晰、內容簡單、內容有趣的故事。從小班到大班,故事內容的復雜程度要呈梯度增加。從故事的長度來看,上課用的故事不宜過長,因為聽故事是壹個緊張刺激的過程,孩子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註意力。太長的故事會讓他們厭倦,失去聽的興趣。書面閱讀的故事可以稍微長壹點,因為孩子可以重讀之前的內容。另外,只有情節突出的故事才具有可讀性,就像英國教育家安德魯?安德魯·賴特說,在教學中使用故事時,尤其是對兒童的教學來說,大段落的描述是禁忌。

教學主題是教師選擇故事的重要依據。教師要根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選擇相關的故事,既可以降低故事的難度,又可以擴大孩子的知識面。教師在選擇故事時,要選擇線索明確的故事,讓幼兒根據線索理解、復述或復述故事內容。

孩子的年齡也是選擇故事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幼兒來說,宜選擇朗朗上口、重復率高(包括單詞、句子、段落的重復)的故事。這對孩子牢固掌握基本詞匯和句子結構,形成正確的節奏感很有幫助。

(二)如何在故事教學中設計活動

活動設計是故事教學的關鍵。語言教學環境中的講故事不同於作為娛樂的講故事。後者的主要目的是“好玩”,除了聽或讀,壹般沒有其他活動;前者可以說是“寓教於樂”,“教”是目的,圍繞故事的各種活動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方式。

準備活動:準備階段的活動壹般在呈現故事內容之前進行,主要有兩個目的:壹是為孩子理解掃除障礙;二是讓孩子對故事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消除語言障礙的準備主要是針對影響故事理解的關鍵單詞和短語,不影響孩子理解或能猜出圖片中意思的生詞不必解釋。需要註意的是,即使是教孩子新單詞的活動,也要有意義、有趣,盡可能與故事內容相關。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老師還可以設計以下活動:當孩子聽故事時,老師給他們看相應的教學卡片,幫助他們理解;讓孩子通過圖片猜出故事的大意;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亂序的圖片重新排序;結合故事的關鍵詞猜測故事的內容。既動手又動腦的創新活動,既有趣又有挑戰性。比如傾聽,做出相應的動作;根據故事找出相應的圖片或謎題;根據動作或描述做出判斷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不是評價孩子的答案是對是錯,而是激發孩子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思考,降低聽的難度,提高故事的可聽性(閱讀性)。教師在講故事時運用肢體語言,可以增強故事的感染力,提高對故事的理解。講故事比讀故事更個性化。教師可以隨時觀察孩子的反應,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如重復、補充動作等。講故事需要老師有很高的英語口語水平和很高的表演能力。對於口語壹般的老師來說,應該在講完故事後讓孩子聽磁帶,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聽力。

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表達活動。比如,孩子可以復述故事或簡單地根據圖片描述人或事,給故事增加壹些內容,根據故事內容表演不同的角色。這些活動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聽說能力,也有利於訓練孩子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為了降低活動難度,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在幼兒嘗試復述故事時給予壹些提示。這些活動應該盡可能分組進行。另外,幼兒喜歡表演從視頻中看到的短劇和故事,他們會通過表演獲得成就感。

(三)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時間長了孩子會對任何形式的活動產生厭倦。冷漠的情緒會大大降低活動的效果,引入競爭機制會解決這個問題。競爭可以激活孩子的潛在能力,激發他們的進取精神。孩子爭強好勝,大多不願意落後。因此,在設計活動時,我們可以采用獎勵形式多樣的激勵機制,來欣賞獲獎者,鼓勵進步者。有時候幾句鼓勵的話,有時候壹朵小紅花,壹顆小星星,都會給孩子成就感,永遠保持對故事的興趣,把聽故事、講故事當成壹件快樂的事情。

總之,幼兒園開展故事教學活動,要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幼兒在體驗和參與中生動地學習。

參考資料:

1.張誌遠。兒童英語教學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易進,林天華。兒童語言教育。北京: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社,1999。

3.於勇。兒童語言發展與教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4.朱世元。兒童語言教學法。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2

  • 上一篇:12306,沒買到票。他說我因為時間沖突買不到票。急!
  • 下一篇:廣州SEO關鍵詞優化有哪些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