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幼兒關於自然的知識,而且激發了幼兒對自然的關註和興趣,初步形成了幼兒對周圍人和事物的正確態度,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過程是幼兒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過程。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得如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壹般來說,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越大,好奇心和探索性就越強,學習效果就越好。因此,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教師有效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第壹,把孩子帶到真實的自然環境中,讓孩子充分利用各種感官去感受大。

很自然。

大自然是兒童智慧的永恒源泉。它的知識是如此豐富,它把世界上的壹切都展現在孩子面前,它鮮艷的色彩、優美的體態、動人的聲音,甚至神奇的變化都深深地吸引著孩子,促使他們去看、去摸、去聞、去聽,甚至去品嘗,去探索和發現其中的奧秘。在自然中,孩子認識自然,認識花草樹木,認識陽光空氣,認識風霜雨露,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和探索者。

蘇霍姆林斯基稱大自然為語言的“誕生地”。自然界各種場景的變化,各種活動的舉行,都吸引著孩子們。孩子們的好奇心在這些地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從而促進了他們說話的需求。老師也可以問孩子類似的問題:“春天到了,天氣怎麽樣?”?地裏的麥苗呢?”“妳怎麽知道什麽是麥苗,什麽是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讓他們在大自然中學習和理解語言,既豐富了詞匯,發展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因為語言表達加深了對大自然的感受。原野遼闊的山川自然美景,也是對幼兒進行美育和德育的內容。大自然是壹個美麗的世界,藍天、碧水、綠地。它的美是多彩的、真實的、直觀的,最容易被兒童識別,引起兒童的美感。這種美感讓孩子更願意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感受和體驗。在大自然中,孩子們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獲得了各種知識,陶冶了性情。

二、科學教育的內容和課程設計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天生就有豐富的好奇心,這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好動性和求知欲上。他們腦子裏有無數個理由,比如“為什麽小鴨子會遊泳,小雞不會?”“為什麽汽笛會響?”等等,這些“為什麽”是他們對世界最初的探索,是興趣的先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小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欲,使之成為永久的興趣,讓孩子主動學習科學,對科學“著迷”。因此,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科學課題。教師要重視幼兒自由活動和遊戲中發現的問題和幼兒的提問,有目的地將其納入有組織的教學中。比如季節變化對孩子來說是壹個很敏感的話題,老師讓孩子說說四季的變化。“春天怎麽樣?”“夏天妳喜歡做什麽?”“秋天妳最喜歡什麽?”“冬天穿什麽?”讓孩子充分運用感官去感受,與已有經驗進行比較和總結,充分發揮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這種與孩子生活經驗相關聯的科普教育內容,最容易被孩子吸收。

要充分發揮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科學教育的內容必須適合兒童的發展水平。太難讓孩子接受,太簡單讓孩子感興趣。課程設計要強調孩子的主動參與,在學習中強調孩子的思考和開發智力,而不是讓孩子背誦深奧的科學原理。比如玩磁鐵的遊戲,老師讓孩子用磁鐵吸釘子、刀子、塑料扣、積木等。,讓孩子觀察什麽是吸上去的,什麽是吸不上去的,讓孩子把這些東西分類。如果老師問“為什麽鐵制品可以吸上去,塑料制品和木制品卻吸不上去?”不合適,太深了。總之,科學教育要強調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水平和方式學習科學。這樣才能發揮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三,在科學教育中,給孩子充分的操作和探索機會。

對物體的操縱可以激發孩子的思維,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皮亞傑認為,兒童在活動中建立和完善認知結構。兒童在操作物體時,通過推、拉、拍、轉來建構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他們在觀察如何放置的過程中獲得物理知識;當兒童比較、分類和形成概念時,他們獲得了邏輯數學的知識。操作和探索是兒童獲取科學知識的最主要途徑,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的科學結論最令人印象深刻;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獲得了豐富的科學經驗,產生了新的好奇心,所以我更願意動手動腦。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教師要給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玩具材料,為動手操作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學習和發展。

科學教育能否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關鍵。教師要更新觀念,打破“只有老師教,學生才能學”的傳統思想,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獨特的學習方式——在環境中與人、與物的互動中學習,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與他人討論和交談。同時,教師要以表揚為主,激發孩子的積極性,相信孩子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獨立”完成,讓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到力量和信心,有自主感和勝任感。教師也要認識到,科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豐富孩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多設計壹些開放性的活動,即壹個活動有多個正確答案,以此來激發孩子的思維,發展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給孩子壹張小羊過河的圖片,讓他們思考如何讓小羊過河。孩子們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尋找各種正確答案:架橋、用船、用鵝卵石鋪路等。,讓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展。

總之,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對教師的挑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藝術直接關系到科學教育能否調動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兒童成為學習的主人,關系到兒童能否在科學教育中得到全面發展。

避免機械僵化,註重多角度思考。老師的提問要激發孩子動腦,讓孩子獨立思考後尋求答案,提出自己的想法。盡量不要問指向確定或鮮明傾向的問題或默認為模棱兩可的封閉型問題,即只有“對”和“好”兩種答案選擇的問題。這種問題不僅容易使孩子習慣於猜測老師的回答意圖,形成依賴老師的暗示,猜測“怎麽回答老師會喜歡”的不良思維習慣,而且容易限制孩子的思維,使孩子原本活躍、發散的思維陷入“非此即彼”的機械僵化模式。老師要引導孩子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事情,讓孩子明白事情可能不是簡單的分對錯、黑白。

避免單壹模式,多問開放性問題。換句話說,教育提出的問題範圍要大而廣,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理解,從各個角度做出不同的回答;提問要從孩子的思維現狀出發,以孩子的思維為啟發和引導,而不是按照老師的意圖要求孩子回答。而幼兒園的故事教學有壹個傳統的提問模式——老師先用表情講故事,要求孩子認真聽;在故事之後提問,比如“故事叫什麽名字?”“故事的每壹段都發生了什麽?”“誰和誰在故事裏?”“他們怎麽說的?”最後,我要問,“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麽?”這種提問模式,壹是形式過於單壹,影響孩子聽故事的新奇性和敏感性;第二,孩子聽故事有“後面回答問題”的壓力,自己的想象力無法充分發揮,無法對故事進行再創作。故事教學不能滿足於教育孩子、獲取知識的表層功能,而應進壹步開發其深層功能:引導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打開孩子心靈的大門,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了解世界。要知道,故事教學不是老師把成人世界裏的固有觀點強加給孩子的方式,而是給孩子提供壹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避免預設答案,註重啟發。問題沒有統壹的答案,老師可以從故事中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心理、背景等多角度、多層次引導孩子回答。只有老師靈活提問,孩子才能積極思考,消除孩子思維的慣性和惰性。教師在對孩子提問時,要註意自己的引導和啟發,切不可用“喜歡不喜歡”、“對不對”等固定的成人思維模式來限制孩子。另外,老師要多關註孩子的問題,尊重孩子提出的看似荒謬的問題,不要隨便斥之為“廢話”、“廢話”。

關心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對外在事物有強烈的興趣,主要活動積極性比較高,求知欲很強。他們每天都在不斷學習和吸收新的經驗。然而,他們不能完全理解新的知識和經驗。當孩子的新體驗和原有體驗矛盾、不協調時,孩子會感到驚訝,所以總會問“為什麽”。隨著孩子對事物認識的加深,會逐漸對某壹事物形成興趣和愛好,從而進壹步加深對該事物的探索,最終形成自己的看法。雖然這種觀點很可能不符合大人的觀念和標準,但老師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因為這是孩子探索的結果。孩子質疑或不認同老師或家長的權威經驗,是他們批判性思維的萌芽。所以,面對孩子的提問,老師要謹慎對待,不要輕易否定,要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創造性思維的“亮點”,科學引導。

教育機會是指教育過程中事物發展或事物轉化為其他事物的關鍵、樞紐和決定性環節。通過這幾年班主任的工作,我發現如果善於把握教育的時機,把握學習的時機,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學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教育機會是頻繁的,大量出現的,但就像機器事故壹樣,是無規律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時,教育機會稍縱即逝,要及時利用,錯過了可能效果不明顯。這種教育機會的特點要求班主任要有敏銳的眼光,善於發現,善於捕捉,有智慧的大腦,善於思考,有勤快的嘴巴,善於鼓勵,善於走進學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五個勤奮”。總之,要求班主任要善於識別教育機會,並及時抓住和利用。

通過實踐,我發現教育機會也是有壹定規律的。例如,新學年的開始是教育的好機會。如果我們利用好它,它將對下壹學年的工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新學期伊始,學生心中都有壹個積極的願望,希望壹切重新開始,希望自己在新學期努力學習,贏得班主任的青睞和信任。尤其是上了壹個新的班級,學生會看到他們換了老師,換了環境。不管他們原來的成績有多差,思想有多落後,都會萌發壹種”。

為更遠的新起點而奮鬥。作為班主任,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為我所用,及時給予學生相應的鼓勵和自信心培養。我接手今年高三(4)班的時候& amp 127;和所有同學說話的時候,第壹句話就是:“不管妳對這個班或者別人怎麽看,妳在我眼裏都是優秀的。雖然過去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我們壹起努力,最終壹定會成功。我們有些同學以前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但對我來說,對那些失望或者犯過各種錯誤的同學來說,這是壹種“改過自新”。然後肯定了這個班的壹些優點,比如集體榮譽感強,身體鍛煉好。幫助學生塑造壹個全新的“自己”,

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重新發現失落已久的“自信世界”。

每次考試後,往往會有壹次受教育的機會。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善於利用它。不管學生的成績提高了多少,或者實際下降了多少,我們總能找到這個學生的壹兩個進步。我們應該多關註他們的閃光點或者小進步,多表揚他們。作為班主任,不要吝嗇我們的贊美。作為學生,他們的心理負擔已經很重了。如果再批評,效果只會適得其反,還會造成“厭學”等後果。大多數成績差的學生通常缺乏老師適當的表揚。他們過去常常收到老師的抱怨和指責。如果能在公開場合贏得表揚,他們的學習熱情會很高,自信心也會更足。大量事實表明,學生要想提高學習成績,在學習上變得強大,就必須自信。他們絕不能自卑,要相信自己有很大的潛力。班主任適時的表揚,是激發學生自信心、進取心和韌勁的最好催化劑。

年級或學校舉辦的活動,如運動會、比賽等,往往是班主任抓住教育機會的最佳時機。如果利用好它們,可以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使班主任工作進行得更加順利。

善於把握教育時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關鍵。在我們日常的班級管理中,如果能善於挖掘,善於為我所用,就能逐步進壹步錘煉和提高學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毅力意誌和素質,讓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

在小學階段,口語交際是壹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訓練。在課堂上,我們總是在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但是學生在課堂上僅僅和老師同學說話是不夠的。遇到別人就啞口無言,達不到我們口語交際訓練的真正目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無論在什麽地方,面對什麽人,面對什麽樣的情境,都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才能達到我們口語交際訓練的要求。

但是我發現,即使學生上課講得很好,課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並不理想。他們有時說話語無倫次,說不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別人在說的時候也不認真聽,說明我們的口語交際訓練並沒有應用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針對這個問題,我在平時的課堂上或者課後都采取了壹些方法,現在就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壹些體會。

第壹,讓學生多表演,把表演場景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大三學生總是對表演情有獨鐘,他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所以,無論上什麽課,都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壹特點,讓學生量力而行,讓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對內容印象特別深刻。

口語交際課上更是如此。對於壹些特別容易表演的內容,比如《語文》第三冊口語交際中的“叫”,在教學中使用表演。學生可以自己找夥伴表演電話內容,也可以四人壹組表演,也可以全班在講臺上表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良好。經過這麽多的訓練,學生自然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口語交際技巧,真正實施口語交際訓練。

第二,給爸爸媽媽講妳在課堂上學到的小故事或者妳看到的有趣的事情,進行課外口語交際訓練。

僅僅在課堂上訓練口語交際是遠遠不夠的。要把口語交際訓練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更好地完成口語交際,實施口語交際訓練。

我發現學生對他們看到的小故事和有趣的事情特別感興趣,所以我讓他們回家後給父母講故事和有趣的故事。從家長反映的情況來看,學生對這個作業很感興趣。壹回到家,他們就放下書包,拉著父母聊個不停。他們說話時生動傳神,感人肺腑,比上課時自然多了。這就達到了“新課標”中提出的“能夠完整、簡要地講述自己感興趣的小故事”和“與人交談時要自然、禮貌”的要求。

教完口語交際“我說妳猜”後,回到家我安排和父母壹起玩這個遊戲。第二天,很多同學圍在我身邊,爭先恐後地跟我說昨天在家完成作業的事。這說明這種遊戲式的作業是學生的最愛,特別用心的完成作業,效果自然好。這就把口語交際訓練延伸到了課外活動,成為學生們喜愛的“作業”。

事實上,口語訓練不僅可以在口語交際課上進行,在普通課堂上也可以進行。許多記敘文允許學生把它們作為小故事講給父母聽。

教完課文《我要壹個葫蘆》後,我讓學生回家後把故事講給父母聽,然後父母就課文內容提問,學生回答。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加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三,在教學中運用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學會提問,並且可以針對他人。

回答問題。

通過平時的教學,我發現有的同學不會“問”,有的同學應付不了突發情況,對於別人問自己突發問題也無所適從。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辯論”的形式。通過“辯論”,可以在熱烈的氣氛中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也可以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我在教口語交際《小鴨得救了》的時候,壹開始就問了這個問題:“同學們,妳們想當小英雄嗎?”聽到這個問題,同學們立刻興奮起來,大聲回答:“當然!”“然後我給他們講了小鴨子掉進洞裏的故事,大象、猴子和熊都來救它。這時候我問同學們:“妳們覺得誰能最快把小鴨救出來?怎麽救的?如果妳是對的,妳就是救小鴨的英雄!”聽到這裏,學生們更加激動了。經過壹番考慮,他們立即被分成三組。我讓三組學生分組坐好,然後互相討論“它是怎麽救小鴨子的?”“為什麽另外兩只小動物不能盡快救這只小鴨子呢?”學生們聽了這兩個問題後,立即展開討論,認真研究救小鴨的方法。很快,許多學生舉手要求發言。當有壹個學生說,熊可以用水桶把河水灌滿,然後倒進洞裏,讓小鴨浮起來,另壹群學生馬上就問了他的意見:“泥土又松又軟,倒進洞裏的水馬上就會被泥土吸收,那麽小鴨不應該待在洞裏嗎?這群人中有壹個認為熊可以救小鴨子的人說:“為什麽不多倒些水呢?””其他隊員馬上大聲反駁道:“我們要用最快的方式救出小鴨子。不會花妳很長時間嗎?“簡單的幾句話,幾個問題,就完成了壹部分教學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幾乎不用說什麽,也不用提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自己對有疑問的地方提問,其他學生根據問題回答。自然,他們在溫馨的氛圍中完成學業,壹點也不覺得無聊。

當有學生說小猴子可以倒掛在樹上,用竹子伸進鴨子的手裏把他拉起來時,立刻有學生質疑他說的“鴨子有手嗎?”小鴨子抓不住竹子怎麽辦?“現在教室裏沸騰了,每個人都在爭論。這時,壹個學生站起來說:“我們不僅要快,而且要安全。如果他不小心受傷了怎麽辦?“所以我覺得這個方法不太好。”幾句話說服了其他學生,他們都點頭稱是。另壹個學生說大象可以用鼻子卷起小鴨子。其他組的成員馬上問他:“如果大象把鼻子卷起來再用力壹點,傷到了小鴨怎麽辦?”誰知提問的學生還沒坐下,就有人站起來回答他:“大象的鼻子很軟,怎麽會傷到小鴨呢?”

現在學生們明白了,大象可以用最快最安全的方式救小鴨子。在這部分學生的討論中我幾乎插不上壹句話,但是學生們壹直在問,回答,思考。討論結束後,認為大象可以救小鴨的同學們都很開心,高呼:“我們是英雄!我們是英雄!”其他學生低著頭,好像他們輸了這場戰鬥。這時,我的話又讓同學們興奮起來:“這次沒成為英雄也不要氣餒。我們還有機會。如果妳能想到別的辦法救小鴨,妳也是英雄!”學生們聽到這句話很高興。成了英雄的人想再當,沒成英雄的人更渴望當。都在苦思冥想,也有同學自由分組討論。很快,很多同學舉手要求發言,生怕自己不是英雄。此刻,剛才熱烈討論的場景又回來了。同學們互相爭論,我讓妳回答,我連壹句話都插不進去。就這樣,壹節課在討論中結束,直到下課,有些同學還在爭論,不放過壹點細節。

學生就是在這種氛圍中完成了壹次口語交際訓練,忘記了這是壹堂課,忘記了老師的存在。壹些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都參與到了這個班級的討論中,他們發言有條不紊。大量的同學可以針對別人的話提出問題,更好的回答他們的問題。這樣就培養了學生認真聽講,仔細思考,當別人提出他們意想不到的問題時,他們並不慌張,而是思考如何解決。

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適應能力大大提高,在別人說話的時候也能認真聽,仔細想,就會逐漸強化口語交際能力,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真正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理有據,有層次,我們的口語交際訓練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1.利用被觀察物體的顯著特征,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

觀察活動開始時,壹般要求幼兒看被觀察對象的全貌,對其有完整的印象,然後根據活動的目標,逐步提出具體、清晰、簡潔、有啟發性的問題,以突出被觀察對象的顯著特征。

2.引導孩子綜合利用各種感官感知事物的特點。

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還要啟發孩子的感官參與觀察活動。只有讓孩子看、聽、聞、嘗、觸,才能對被觀察對象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3.教會孩子全面有序的觀察。

普通孩子的觀察往往是籠統的、無序的、模糊的、不深刻的。如果只看到韭菜長著細長的葉子,不仔細探究它的氣味和葉形,就會把所有細長綠葉的蔬菜都當成韭菜,混淆了韭菜和蔥、蒜的區別。因此,教師在指導孩子觀察時,不僅要註意引導孩子觀察客觀事物的整體,還要註意觀察其主要細節。根據事物的具體特點,有的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有的是從部分到整體,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克服片面性,保證觀察的全面性。

4.引導孩子在觀察中比較不同事物的特點。

在觀察事物的特征時,要教會孩子善於比較觀察。例如,孩子們經常把飛蛾誤認為小蝴蝶。老師要引導孩子發現觸角的差異,腹部的結構特點,生活習慣。總之,在個體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比較觀察,可以使他們的個體特征更加突出。

5.將觀察與兒童對被觀察物體的操作活動結合起來。

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動手,在觀察活動中盡可能多地操作。在操作活動中,他們通過各種感官協同活動感知事物,而感知是由客觀物質的刺激直接引起的,所以操作中的感知是直接的認識,能夠真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征。

6.邊觀察邊提問,激發孩子的思維。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的觀察往往是出於好奇或對周圍環境的偶然興趣,帶有很大的無意性。如何將幼兒無意的自發感知轉化為有目的的觀察,有賴於教師在活動中的及時積極參與,而提問引發觀察的教育手段可以貫穿觀察活動的全過程。

設計的問題要能營造壹個引發孩子投入觀察的環境,真正起到啟發作用。而且問題要與兒童對已有經驗的感知、思考和記憶相關,形成觀察與表達、交流的全過程。提出的問題不應該只靠孩子回答“是”和“不是”就能解決,也不應該包含不加思考的答案,而應該喚起孩子的主動觀察和思考,從探索中尋求答案。

7.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和交流觀察結果。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孩子的發現,註意孩子的獨特性。可以請他們操作,把他們的初步經驗介紹給大家。他們應該鼓勵孩子生動地描述觀察到的結果,應該教會孩子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如“啄木鳥的嘴長而尖,堅硬,它可以伸進樹洞去抓昆蟲。”

8.引導孩子學會用各種方式記錄觀察結果。

觀察記錄是兒童觀察活動的壹個方面,也是壹種表達方式。通過觀察記錄,孩子可以回憶起自己對周圍世界的印象,使這些印象更加清晰,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也可以激發孩子重新觀察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孩子的實踐能力。

總之,組織幼兒觀察是幼兒科學探索的基本方法,是促進幼兒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是幼兒的壹項基本智力技能。教師從觀察簡單的單個物體到觀察復雜的現象,引導、教導孩子用豐富的自然物、自然現象、科技產品作為主題;任何觀察活動都要以豐富的感官經驗為基礎,要麽以壹種感官為主體,要麽多種感官的配合。活動材料的選擇要以引起幼兒的觀察興趣和可接受性為前提;觀察法的應用必須與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內容和科學素質培養密切相關,與其他方法的應用相互滲透、相互支持,不能孤立地進行。

  • 上一篇:幫我個忙,醫德試卷
  • 下一篇:門店銷售接待禮儀常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